新闻记者是什么“家”

时间:2022-08-05 01:08:59

新闻记者是什么“家”

庹震讲新闻系列之七

对每位新闻记者来说,业务上的发展前景可能有三个:一是最终成为新闻专家,二是最终成为新闻学家,三是最终成为新闻专家兼新闻学家。

世上有史学家、哲学家,有作家、画家、书法家、艺术家,还有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有时候人们也想这么一个问题:新闻记者是什么“家”?

有人说:新闻记者是杂家,什么都懂得点儿,什么都懂得不深。

也有人说:新闻记者是半个专家加半个社会活动家。

还有人说:新闻记者嘛,三分之一是专家,三分之一是社会活动家,三分之一是作家。

更有人说:新闻记者什么“家”都不是。新闻记者就是记录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人;新闻记者就是新闻记者。

我认为,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都从不同侧面抓住了新闻记者的职业特征。看法不尽一致,视角上有所差异,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应该有一种执著的热爱,千万记住:新闻有“学”,新闻有“家”。只有把新闻作为一门学问去深入钻研和发掘,我们才能像任何一种学问家那样,置身于知识的宝库而终生受益。

记得有一次在外地讲课,一位年轻同行曾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新闻记者怎么样才算找着感觉了?”

我答:“自己觉得爱上新闻职业了,自己感到每天在进步、每次实践都有提高。”

这位同行又问:“那么,新闻记者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干出了成绩,算是有水平的新闻人了?”

我答:“对每位新闻记者来说,业务上的发展前景可能有三个:一是最终成为新闻专家,二是最终成为新闻学家,三是最终成为新闻专家兼新闻学家。”所谓“新闻专家”,就是新闻采写的行家里手,能够让他人以自己的新闻作品为样板或范本的人;所谓“新闻学家”,就是深谙新闻艺术的内涵,能够将新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及成败得失等等升华、总结、提炼出来,形成可供他人参考与借鉴的著述的人。

新闻记者的成才、成功主要靠什么?靠天赋?靠机遇?靠物质条件?毫无疑问,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但都不会起决定性的作用。多年新闻工作的经历使我体会到:做好新闻工作,需要勤跑勤练,乐于积累,善于思考,不断总结,实现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互动和循环。

记者采写新闻,知觉和行动要尽可能早、尽可能快,这里就有个时效问题。记者要在受众打开电视、拧响广播、摊开报纸之前,将天下事采访出来,拍录出来,写作出来,不“早”不行,不“快”也不行。人们常说,“记者见多识广”。这句话也抓住了记者职业特征的一个关键点。“见”与“识”是紧密相关的,“见多”方可“识广”,职业要求记者拥有尽可能广泛的社会接触面和尽可能广博的知识面。然而与常人一样,记者一天也只有24小时可供使用,要想从寻常的日子中发掘出不寻常的新事,做到“见多”和“识广”,就必须学会“挤”时间。被挤掉的可能是安闲、是休息、是常人拥有的快乐,但投入新闻工作的时间因此而被“挤”出来了,拿出了优秀的新闻作品,记者也就获得了这一职业特有的人生欢乐。

记者的成功之路,是用新闻作品铺就的;合格的新闻作品是深入生活“走”来的。每走一步都有一步的收获,这种收获是“数量”与“质量”的结合。新闻选题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要靠记者凭勤奋的努力和敏锐的感知去“走”、去“抓”。新闻素材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面对同样的社会环境,不同的记者会有不同的发现。发现新闻线索是记者采写新闻的第一步,如同探矿的地质工作者面对荒漠、山峦、江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发现:金、银、铜、铁、锌……善于发现的人每一程都有收获。不善于发现的人,长途劳顿之际却常与丰厚的宝藏擦肩而过。

新闻的学问是实践的学问。一篇新闻作品问世,在完成它的报道功能的同时,也成为了新闻研究的史料和对象。这正是新闻精品之所以格外引人关注的又一个原因。有事业心的记者,应该对自己的新闻作品倾注激情,努力使每一篇作品都成为思想水平、写作水平达到一定境界的精品。即便在新闻作品发表之后,记者还得留意倾听各方反应,多角度地审视其短长得失。新闻实践的过程,不仅是经验的积累与丰富,同时还是理论的感悟与升华。不少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兼具新闻专家和新闻学家的特质,他们不但采写了大量有影响的新闻作品,还编撰出大量新闻研究成果或新闻理论专著。

新闻有“学”,新闻有“家”。

上一篇:无情足球多情报 下一篇:七嘴八舌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