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德·巴克斯与钢琴之缘

时间:2022-08-04 09:54:11

阿诺德·巴克斯与钢琴之缘

作曲家阿诺德·巴克斯最成功的作品是乐队作品——交响曲和交响诗。但他的音乐道路从来没有离开过钢琴,而他自己也拥有超凡的钢琴演奏技巧。在1943年出版的自传中,他写道:“当我再也无法精准地弹奏每个音的时候,我也无法再记起从前那些逝去的日子。”在他年轻时,钢琴占据了他的主要生活,虽然他并不是一位职业演奏家,但是相比那些有此愿望却没有成功的人来说,他似乎离职业演奏家更近一步。1909年2月,他为德彪西的歌曲弹奏钢琴伴奏,当时德彪西在场;同样的情况出现在1914年1月,他又弹奏勋伯格作品的钢琴伴奏,勋伯格也在观众席中。但是之后,由于性格中总是易于紧张的原因,他在公众场合的演出越来越少,而仅有的几次也总是弹奏他自己的作品。他总共只出过两张唱片——于1929年春天发行的戴留斯《第一小提琴奏鸣曲》和他自己的作品《中提琴奏鸣曲》。

巴克斯共作有五部钢琴与乐队作品,分别是《交响变奏曲》《冬日传奇》《传奇碎片》《晨歌》和《为左手而作的钢琴协奏曲》。1920年11月23日,《交响变奏曲》在女王音乐厅举行的逍遥音乐会上首演,由亨利·伍德爵士(Sir Henry Wood)指挥,哈丽特·科恩(Harriet Cohen)演奏钢琴。当时已是著名作曲家的巴克斯,使这部作品的首演得到了众人的注目。并且,巴克斯将这部作品献给了女钢琴家、他的情人哈丽特·科恩。科恩在音乐会后说道:“亨利爵士对这部作品倾入了完全的热情,我想他对我的演奏应该也很满意。”

作于1916年底的《交响变奏曲》,在1917年2月完成了首稿,但只是非常简短的版本,完整版本一直到第二年年底才完成。这部作品由八个相互关联的乐章组成,每一乐章都有一个描述性的标题。整部作品被分为两大部分,前三个变奏之后有一次停顿。每个乐章标题的自述和充满诗意的动机似乎可以让我们对巴克斯的创作意图有所了解。

在第三变奏中,巴克斯引用了自己的作品——写于1915年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中的最后乐章。在第三变奏“争吵”中被广泛运用的是乐队演奏部分,间奏曲“着迷”中也出现过两次引用。这一阶段,巴克斯还创作了交响诗《十一月丛林》《凡德花园》《廷塔基尔》等。尽管如此,巴克斯还是将这部作品取名为《E大调交响变奏曲》,而并没有赋予它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

1940年,哈丽特·科恩的房子遭遇爆炸,琴谱被毁,人们都认为这部作品再次上演的可能性不大了。但是,六十年代早期的时候,一家出版公司重新整理了乐谱,并在1963年第一次正式出版乐谱,只是作品由巴克斯改编为了双钢琴。

整部作品以“主题”为开篇,在经过五十三小节的舒展旋律后,由钢琴演奏一串琶音进入。之后经过三分钟沉思的情绪,开始了喷薄而出的第一变奏“青年时代”。紧接着的变奏“夜曲”与其呈现一个鲜明对比——乐队谱的标记为“缓慢的,安详的,宽广的”,这是非常典型的巴克斯式的钢琴独奏作品的风格,或许我们马上会想起他的钢琴作品《乌克兰五月之夜》,由此我们也更能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但是,这部作品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所以作品第一部分的最后一个变奏“争吵”,与之前的情绪完全不同。巴克斯将钢琴局限在低音区,运用四和弦,并转入小调。这也许可以说是音乐对他个人生活的映照——当时的他正处在家庭矛盾时期,而最终他也的确投入了钢琴家哈丽特·科恩的怀抱。这个变奏在一段眩目的钢琴演奏和高昂的号角声中,最终回到变奏“夜曲”的主调G大调,使第一部分在相互关联与映衬中结束。

第四变奏如标题所述,“缓慢而庄严”地拉开了作品第二部分的序幕。第四变奏取名为“寺庙”,它的寓意成为了整部作品最让人无法解开的谜题。这个变奏的结构非常独特:钢琴奏出神圣的主题,之后转入柔和优雅的乐队,最终则由钹打破一切宁静。这样的音乐场景,如果是由作曲家、神秘学家和诗人西里尔·斯科特(Cyril Scott)来写,或许又是缘于某种东方神秘。之后的十分钟,音乐越来越紧张,最终进入一个短暂的类似华彩的自由片段。最初,巴克斯的确在乐谱上标明这里为华彩乐段,并以一个极快的速度开始第五变奏——谐谑曲“戏剧”。这两个变奏之间又是一个绝对的对比,而这里,也许是巴克斯唯一标注的演奏要求——“轻盈而纤细”。

很快,这个变奏便结束了,而听者发现自己又遇见了一个谜题——间奏曲“着迷”。作曲家想要表达怎样的意思呢?这的确是另一个变奏,但似乎也是故事中的另一个线索。遥远的鼓声,将听者带入钢琴所营造的遐想的氛围,同时乐队的织体越来越丰满,音响越来越强大,到达了一个高潮,仿佛是有人记起了不愿想起的遥远回忆。渐渐地,这些不安的情绪又慢慢远去,在定音鼓的隆隆声中直至消失。

最后一个变奏名为“胜利”,这并非战争的胜利,而是对之前所有种种过往的结束、回归家园的音乐表述,同时也是乐曲回归E大调的一种象征。钢琴独奏长达两分钟后,乐曲的主题也回到乐队演奏,但就在此时,音乐又再次紧张起来。整部作品在如潮的和弦中结束,不安的情绪预示着战后时代的来临。

三十年后,当巴克斯为大卫·里恩(David Lean)的电影《雾都孤儿》创作音乐的时候,他决定为哈丽特·科恩写两个乐章的钢琴与乐队音乐。然而,就在准备录音的时候,科恩获悉了巴克斯分居已久的妻子去世的消息,她以为巴克斯终于可以与她结婚了,但这时巴克斯却告诉她自己还有另一个情妇。随之而来的遭遇是,她的右手腕因被玻璃托盘砸伤而无法演奏钢琴。不过,巴克斯随后为她写了一部《为左手而作的钢琴协奏曲》,并于1950年的夏天首演,在当时也成为巴克斯的一部代表作。

作品由钢琴独奏开始,并且大部分时候都由钢琴独奏来完成。钢琴和乐队的部分并没有对立的时候,整部作品都是两者在愉快地对话。钢琴由低音部分开头,乐队接着加入,第一主题充满东方舞蹈的节奏感。小号演奏将复调展现出来,乐队映衬着钢琴涟漪般的弹奏,呈现出无比浪漫的气氛。木管乐器将开头的主题再次带回,这是贯穿乐队的一个主题。钢琴奏出刚才小号的浪漫主题,弦乐则缓慢而柔和地铺垫,在循环往复中结束了第一乐章。

柔美缓慢的第二乐章由钢琴开始,演奏出动人的曲调。中间部分,整个情绪变得充满忧思,乐队展现出典型的巴克斯式织体,眼前仿佛出现一幅爱尔兰沿海的远景画面,浓雾与夜色弥漫。最后,开头的主题终于由弦乐再次带来,并且由乐队完整演奏,结束了惆怅而疲惫的夜色。

最后一个乐章,和之前一样,由钢琴独奏而出。不过当时哈丽特·科恩演奏时,是由打击乐奏出一个简短的引子。虽然巴克斯对此并未做任何评论,但显然这不是他的原创,所以在此次的版本中也被省略了。钢琴开篇的进行曲主题被乐队所替代,钢琴在定音鼓和独奏小提琴的伴奏下进入下一个变奏。最后,在钢琴开始华彩片段前(虽然原谱并未标注华彩),钢琴奏出第二主题,与乐队进行交流,最终由乐队将整部作品推向高潮,直至结束。

伯恩茅斯交响乐团

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

成立于1893年的伯恩茅斯交响乐团,与众多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家合作过,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有:埃尔加、西贝柳斯、霍斯特、斯特拉文斯基、沃恩·威廉斯等。乐团的演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卡内基音乐厅、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维也纳金色大厅和柏林爱乐音乐厅。乐团录制的唱片已多达三百张,如今每年还由拿索斯发行多张唱片。最近出版的唱片包括伯恩斯坦、巴托克、西贝柳斯的作品等,以及三张由斯托科夫斯基改编的穆索尔斯基、巴赫和瓦格纳的唱片,分别荣获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格莱美奖提名。

上一篇:天才也疯狂 下一篇:浅谈机动车驾驶教练员从业资格考试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