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泰特针对马修·阿诺德的批评

时间:2022-08-14 02:50:37

【摘 要】马修阿诺德认为科学精神是对抗非利士文化的核心、轻视诗的理论的价值、鄙夷文化智慧,根源于他的科学家立场和狭隘的文化观念。泰特认为,文化不仅仅是科学,它高于科学,文化才是人的精神支柱,而非科学。提出要从广义的文化出发,区分科学和文学的不同领域和他们的内在机制,认为文学的产生是一种抽象内心感受的修辞性表达。

【关键词】爱伦・泰特;马修・阿诺德;《多佛尔海滩》

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年--1888年)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诗人和评论家,他以高度的热忱和社会责任感写了大量的随笔,抨击英国当时社会和文化上的地方主义和庸俗气,对T.S.艾略特、里维斯等都产生重大的影响。他的这种对时弊的理性批判,受到后来批评家的推崇与赞赏,其中,美国评论家艾伦?泰特(Allen Tate,1899年11月19日-1979年2月9日)的概括则最为鞭辟入里,这两大评论家的哲理之思和碰撞的思想之花无论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坛,抑或是当下,都有一定的反思意义。

首先是对抗非利士人的态度方面,马修?阿诺德认为,非利士人具有“行动和建构”的激情,却不知如何行动以及建构什么,因此必须以科学的求知热情为根本动力,于是他提出,科学精神是对抗非利士文化的核心。但他忽略了一点,即文化并不仅仅是科学,它高于科学甚至包含着科学。在文学和科学的关系方面,强调文学和科学应当对等,至少存在着从属关系。实际上,阿诺德也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践行着这一理念,将诗向科学靠拢。然而实际上,科学所能掌控的是全部领域,但决不可能将它看作安分守己的战略伙伴。

阿诺德否认诗的理论的价值,认为与诗本身相比,理论的价值占次要地位。而诗歌本就是情感碰触后描述性的科学或体验,并且他关于诗的理论继承了18世纪语言是诗的工具的概念,同时也涉及了宗教产生于道德与情感的碰撞这种理念。阿诺德否认诗的理论的价值,还在于他对理论的个人偏见。他轻视感觉,过分在意散文与诗之间的差异。他对理论高度严肃性的追求,忽视了感觉的作用,后者对理论的庄严和完整性作了一个细致的补充。在阿诺德看来,只有行为才能成为伟大诗歌作品的主题,而感觉和情感只会分散主题,使人被动的遭受痛苦,而遭受痛苦不应该成为诗歌的主题。而爱伦?泰特反驳说,在对诗歌的语言起到一个粘合使之完整,语言因其不确定性而使诗歌独特性得以显现的作用。此外,格律的最高典范是戏剧性,戏剧性最终将指向行为。感受层面并不仅仅是感受,它与理念有关,而非行为,所以诗歌最主要的是理念。在爱伦?泰特看来,阿诺德的价值要高于他的批评理论,他甚至不具备自己的批评特色。他的这种行为为本的批评理念在诗的框架上是基础性的事实,但不是全部。语言与主题的关系,语言与作为行为的戏剧性和描述性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与节奏性主题的关系等等,这些也是诗歌理论应该关注的方向。由此看来,阿诺德在这里说的主题仅仅是散文主题,我们把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加以描述,尽量多地应用于诗歌创作,在此过程中,诗人是以科学家的工作模式存在的。

阿诺德对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等诗人的批评和评价,采用了对比和分析的方法,对此,T.S.艾略特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而泰特对阿诺德的批评也正是源于他这种科学的批评方法。阿诺德批评非利士人空有一腔跃跃欲试的雄心,却鄙夷文化和智慧,这种愚蠢的偏见注定不会走得长远,因此用科学驱昧,拯救他们的心灵。泰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当前的眼光来看,提出文化并不仅仅是科学,其视野要比科学既高且远。但泰特并没有就此全盘否定阿诺德理论的价值,而是从其所处时代和文化发展的视野出发,体会阿诺德科学理念的合理性和不合理之处。

阿诺德科学理论在文化上并不具有可适性。用当前广义的文化内涵来衡量这种理论就会发现全然失去了文化价值。在泰特看来,这就是阿诺德科学理论的局限。单从构建诗的完整性方面,诗人完成了科学家的角色,除此之外,诗人还要完成科学家以外的诸多工作。宗教与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衍生出科学中的事实,而科学中的事实可以涌向广阔无垠的诗的海洋。因此泰特认为,事实蕴含在宗教中,同时也是诗歌的基础。

于是阿诺德和泰特的理论就此分道扬镳。泰特通过对两方面分别进行分析,进而通过对比区分孰是孰非。按照阿诺德的科学理论,科学与文学应该对等,或者相互从属,科学可以从文学那里获得支撑,文学也可以从科学中发现素材,借鉴方法。在他的诗歌《多佛尔海滩》中,他用无生命的海来表现人的痛苦的感受。然而事实证明,文学中一旦被赋予了科学的内涵或者运用了科学的方法,所呈现出的就是科学而非文学;反之在科学中加入文学的成分,丝毫不影响其科学的本质,只是为文学增添了一丝生气。所以,文学和科学注定不能平等。而泰特的理论认为,相比于科学家真实观察和具体描述之外的无能为力,文学家的优势是双重的。一方面他可以获得被科学家否定掉的那些内心体验,这些内心体验在情感的传达和心灵的交流方面更加细腻,不可取代;另一方面,他具有无与伦比的把握语言和修辞的能力。

以上仅仅从科学和文学所运用的事实来分析,泰特还从深层次的理论方面进行对照,而在这一方面,阿诺德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阿诺德认为,诗歌理论中的情感和修辞仅仅是诗的工具,并不是打动人心的关键。他强调诗作为文学,应当具有科学的严肃性,行为才能打动人,而所谓的感受和情感这些附属在文字上的东西只能使人被动获得心灵上的压抑和痛苦,败坏人心,不具有正面意义。与此相反,泰特坚信传达内在感受是文学进行传播的最细腻的方式。他认为语言与情感的传达能够引发人更多的思考,而且格律的最高范式是戏剧性,而戏剧是一种更丰富的行为方式。相比较阿诺德强调的主题的完整性,格律显得并不完整,但是感受所传达并不仅仅是感受,而是理性化的观念,它不着意于某些具体的行为,但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人们获得力量和愉悦,和理性的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异曲同工,甚至更加完善。

在论述的过程中,泰特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从广义的文化出发,区分科学和文学的不同领域和他们的内在机制,认为文学的产生是一种抽象内心感受的修辞性表达。泰特对自己诗学理论的坚持源于他对人的精神需求的把握。他认为人的精神需求不是科学,而是文化。科学重视主题和行为,从外部给人以启示;而文化关注人的精神层面,它需要诗这种形式与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交流,引发人的喜怒哀乐。泰特并不否认科学的价值,只是他认为诗的本质不应该是科学的,而是感受性和情感性的,并且需要语言、修辞和韵律上的优势。在我看来,诗与散文的差别就在于它对韵律、修辞等的把握更加严格。

【参考文献】

[1](美)爱伦・泰特(Allen Tate).作为知识的文学(选自《近四十年文选》)[M].芝加哥:Swallow出版社,1968.

[2](美)雷纳・韦勒克(Rene Wellek)著,杨自伍译.美国批评(1900-1950)[A].近代文学批评史(1750-1950)(第6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M].韩敏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英)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多佛尔海滩[A].外国抒情诗赏析辞典[C].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565-567.

上一篇:北部湾地理特点对建筑的影响 下一篇:经济转型与铝深加工建设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