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理的拓展来丰富教学内容

时间:2022-08-04 07:36:19

以合理的拓展来丰富教学内容

摘要 教材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凭借的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同。为此,在教学中,要树立全新的“用教材教”的理念,并以合理的拓展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全面。

关键词 拓展教材 丰富内容 全面教学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在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中,教材作为实现目标的一个凭借和一个教学资源的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为此,我们要彻底改变“教教材”的思想,树立全新的“用教材教”的理念。尽管部分教师已转变了这种思想,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依然不能摆脱“教教材”思想的束缚,更不能建立“用教材教”的教学体系。本文就以教材为蓝本,有针对性对教材进行拓展。

一、向生活经验拓展

《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些论述明确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素材。因此数学教学就应该向学生的生活进行拓展,就应该将“教材知识”置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当然在具体的执行中,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找出教材内容的生活元素以及与学生“生活情景”的最佳联结点,以便学生在似曾相识的“生活情景”中习得数学知识、技能。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练习第三题,(教材中配有插图)让学生照样子折图,并问学生能折出什么。我想:此题的真实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能否折出正方形?”搞明白如何将长方形转化为正方形以及长方形的宽决定正方形的大小这一问题。如果我们从教材编排的顺序来组织教学,学生的思维就会局限于“能否折出正方形?”这一问题,处于被动状态。此时,我将这个练习题置于学生们的之生活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首先我问学生会不会做大风车?然后拿出几种任意大小的长方形纸来让学生做一个大风车,并比较哪一种纸能做出更大的风车,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原因――风车大小跟.正方形纸的大小有关,而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由长方形的宽决定的。通过大风车这个学生熟知的生活道具,学生很快就会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二、向知识体系拓展

根据《课标》的精神和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分为四大领域:“数与代数”领域、“空间与图形”领域、“统计与概率”领域、“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这四大领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内容的逻辑特性,分阶段地呈现在教材的各个层次里,因而使得某一领域的知识在某一册教材中不是完整地呈现,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时无法洞悉知识的全貌而难以建构其知识体系。因此,在数学教学时,教师有必要对教材知识进行“体系化”的加工、拓展,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整体意识,把握知识内在的逻辑。

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空间与图形”这个领域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出现在四年级的教材之中,使学生与之前学习过的“正方形、长方形”无法建立有效的联系,不能全面认识平行四边形外延。因此,在教学此内容时,要针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在知识体系,对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地梳理、拓展,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包含长方形,长方形包含正方形。当学生有了这样的知识体系后,就能清晰地认识到“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殊的一例。”

三、向思维深处拓展

日本学生米山国藏曾说过:“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常常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这些却是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生受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已渗透于生活的各个角落,需要数学来解决问题的案例越来越多。因此,数学教学应着力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从条件的变化中,及时调整既定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与策略,灵活地运用相关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出事物的本质,从而深化思维。

如果单从教材的编写意图来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间隔排列”规律和运用“间隔排列”规律。教材先是在例题中出现“两端相同”与“两端不同”两种情况,而后在练习中也出现“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和“两端都不种”三种情况。这“两种情况”与“三种情况”常常使学生产生混淆,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如何让学生领会这个规律,我想无论是两端相同还是不相同,这种排列的实质应该是数学中“对应”思想的体现,即“开头的柳树”与“随后的桃树”构成一组排列,不管它们后面有多少组重复,只要记住前面柳树,后面是桃树,它们就是相等的。当我们以“对应”思想为原型组织教学时,就能让学生从表面现象中总结背后的实质,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对教材进行合理拓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习得知识、技能,更好地完善自我。

上一篇:用活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评价方式 下一篇:享受语文课堂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