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2-06 09:11:58

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

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篇1

一、话题作文命题模式的科学合理性

与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两种命题模式相比,话题作文的命题模式有许多科学合理性,它应该算是目前为止最为科学合理的作文命题模式。话题作文这种作文命题模式的科学合理性就表现为它的三大特点,能够比较有效地避免了过去使用过的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所造成的许多弊端。

1.文题自拟,避免了命题作文模式下造成的“文不对题” 过去的命题作文模式,往往都是给考生设定一个现成的文章标题,要求学生以之为标题去写作文章,结果许多学生由于对标题的理解出现偏差,造成所写的作文普遍离题,从而影响了作文成绩。话题作文一般不像命题作文的命题模式那样给考生设定现成的文章标题,让考生自己去拟题,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样的现象再次发生。

2.立意自定,避免了命题作文模式下造成的“言不由衷” 命题作文由于给学生拟定了一个现成的文章标题,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基本定下来了,这会束缚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作文时“言不由衷”,这同样也会影响到学生作文质量。话题作文是立意自定,这也基本避免了这样的情况的发生。

3.文体自选,避免了给材料作文模式下造成的“文不对题” 特别是给材料作文,往往对作文的文体形式限制得相当严格。而大多数考生往往不能充分地把握文体进行写作,结果常常由于实际所写的文章不符合题目中规定的文体而影响了作文成绩。话题作文则规定文体可以自选或不限,这就充分地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同时,这也有利于让每一个考生展现自己写作的能力优势,让他们尽其所能考出最好的成绩。

二、话题作文命题模式的局限性

我们认为,话题作文的作文命题模式虽然好,但是,它只是反映了考试作文的一般规律,只适合做语文学科考试中作文试题的命题。但是,作为平时的作文训练教学,有其特殊的教学目标和规律,是与考试作文有本质的区别,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而话题作文的命题模式却并没有能够反映和揭示出平时作文训练教学的特殊的目标、规律和要求。

话题作文的命题模式,本身就是从高考作文命题中诞生的发展起来的,这也说明了话题作文这种命题模式确实应该是考试作文的命题模式,反映的是考试作文的特殊规律和要求。故此,尽管认为话题作文有不适合平时作文训练这样的局限性,但却不能称之为缺陷,因为它本身就只是为考试作文的命题研制的,不是为平时作文训练而研制的。没有理由这样对之求全责备的。

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话题作文

1.认真审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

审题,就是详细弄清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许多学生认为话题作文不存在审题,认为只要围绕材料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话题作文需要认真审题,我们不可等闲视之。

“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如:以“共享生命”为话题,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他们围绕“提示语”中“生命”做文章,写成了:珍惜生命、讴歌生命、生命的意义等,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在“共享”上做文章。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都是一个词或短语,话题的字越少,说明外延越大;反之字越多,外延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制语,来缩小其外延。故审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选材范围。如话题“初三生活的烦恼”,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在“烦恼”前冠以“初三生活”,不仅是为了缩小“烦恼”的外延,更是为了丰富和深化“烦恼”的内涵。如写“初三生活的趣事”,“初二生活的烦恼”,等,就不符合题意了。

2.“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基础

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使内容丰富多彩,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话题作文也和其他非命题作文一样,一定要拟好题目,那么如何拟好题目呢?现在,以“书”为话题,介绍几种常见的拟题方法:

2.1 加词法。所谓“加词法”,即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尽可能多地加上一些修饰、限制、补充性词或短语,将宽泛、抽象的话题具体化、形象化,再选择自己熟悉的方面确定写作范围和作文题目。如:《谈读书》、《书是我的挚友》等等,这种方法可使话题由大化小,避免了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

2.2 想象法。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让学生的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如《假如世界没有书》、《22世纪的书》等等。指导学生用想象法拟提,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2.3 拟人法。就是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书与笔的对话》、《书的自白》等等,这样的题目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2.4 悬念法。即指导学生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兴趣的题目来。如将以上话题拟为:《书中这样说》、《你同意书中的观点吗?》,这样的题目颇具悬念,能使人产生不读不快之感。

除此之外,还可用引申法,引用法拟题,即分析话题的引申义,由引申义来确定作文的题目。或引用与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等加以变更作题目。

3.选好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话题作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文体不限”,打破了命题作文规定体裁的单一要求,让学生有广阔的选择余地。但“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因此,在话题作文的文体选择上,变随意为理性,变无序为有序,变不自觉为自觉,准确地选择好能整合自己智能优势,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重要基础。

3.1 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文章是写作主体与客体互动的产物,面对同一话题的作文,作者主体素养的高低对文章的成败往往起决定作用,但主体素养千差万别,体现在作者的理想情趣、性格气质、学养专长、生活阅历等许多方面。

文本天性,所以宜顺性为文。性格与文体的对应选择也是相对的,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移情更性,也可以使人擅长多种文体。

3.2 正确理解题意,因题选体。这一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审题准确,切合题意,而不仅仅是“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更不能偏题;二是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和作者主体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文体。如果想直陈观点,发表见解,宜采用议论文;如果要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宜采用杂文;如果要抒发感情,情理交融,宜采用散文;如果要写叙事,借事明理,宜采用记叙文体。总之,以最能表现主题为选择文体的基本原则。

4.构思上以小见大,立意上创新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

话题作文的话题,范围一般是非常宽泛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构思、选材上下功夫,尽量做到以小见大,于“一点水中见世界,一粒沙里说乾坤”。文章要想出新、立意必须新奇。

首先,要从多角度联想,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寻求多种答案,从中选择最佳的角度来立意。其次,要从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中选取题材,写别人所未写,立别人所未立。如以“流水”为话题的作文,如选取“滴水石穿”思路写凡事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就难免老生常谈;但如能选取“流水不腐”的思路谈死水一潭易于腐败,而大浪淘沙才富有生命力,进而联系社会谈改革开放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活力,谈竞争机制对陈规陋习和“铁饭碗”的冲击,则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总之,话题作文是初中学生经常遇到的作文形式,它充分体现了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素质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很好体现。需要同学们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见大,反映主题,从具体的生活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话题作文;教学

话题作文一般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同时,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与以往的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相比,这种开放性作文的优点在于给了考生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和更大的发挥余地,当然也对思维相对狭窄、视野不够开阔的初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认真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要详细了解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审题是写好作文的一项基本功。许多初中生觉得话题作文不需要审题,片面地认为只要围绕材料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话题作文的审题切不可大意。“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所以话题作文一般都需要“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也是教学实践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偏差之处。比如:以“分享快乐”为话题,许多学生在审题时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他们围绕“提示语”中“快乐”做文章,写成了: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的意义等,没有看到话题中“分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在“分享”上做文章。

具体而言,话题的表现形式一般是一个词或者短语,字越少则外延越大,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制语,来缩小其外延;反之,字越多则外延越小,观点也比较明确,容易下笔。所以,审题时要准确把握话题作文的内涵和外延,确保切题。比如:话题“初中生活的苦与乐”,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在“苦与乐”前冠以“初中生活”,不仅是为了缩小“苦与乐”的外延,更是为了丰富和深化“苦与乐”的内涵。如写“初中生活的趣闻”“小学生活的苦与乐”等都不符合题意了。

二、写好话题作文的基础:拟好题目

不论何种类型的作文,一个新颖独到的好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并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话题作文亦是如此。下面以“学习”为话题,简述

如下:

首先,加词法。就是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些修饰、限

制、补充性的词或短语,从而使原本宽泛、抽象的话题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然后学生便可选择一个最为熟悉的角度来确定作文题目和写作范围。比如可以是《谈学习》《学习是我们进步的阶梯》等,从而使话题由大化小,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避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其次,想象法。就是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展开想象,让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用想象法拟题,形成一个新颖独到的题目。比如可以是《假如人人都不学习》《未来的学习》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并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让人耳目一新。再次,拟人法。即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最后,悬念法。就是指导学生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兴趣的题目来。

三、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选好文体

与命题作文规定体裁的单一模式相比,话题作文一般都是“文体不限”,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选择余地。但是,“文体不限”并非“不要文体”。因此,写好话题作文,必须将其文体变随意为理性,变无序为有序,变不自觉为自觉,准确地选择好能整合自己智能优势,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文体。

一方面,要扬长避短,突出优势。文本天性,所以宜顺性为文。话题作文选择文体,与作者的理想情趣、性格气质、学养专长、生活阅历等方面息息相关。所以,初中生在选择文体时,要根据自身性格和所擅长的文体进行抉择,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另一方面,要理解题意,因题选体。既要反复阅读,正确理解题意,确保切合题意,而不仅仅是“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更不能偏题;更要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和作者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文体,以最能表现主题为选择文体的基本原则。

四、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以小见大、创新立意

“一点水中见世界,一粒沙里说乾坤”。话题作文一般非常宽泛,要求学生必须在构思、选材上下工夫,尽量做到以小见大,确保文章出新、立意新奇。

一方面,要开展多角度联想,从不同角度对话题进行思考,寻求多种答案,并从中优选出一个最佳的立意。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自身独特的生活经历,选取一些独特的视角,写别人所未写,立别人所未立。比如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如选取“读书使人进步”的思路写,就难免老生常谈;但如能选取“好读书、读好书”的思路来谈读书学习应该拒绝盲目性,则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而言之,话题作文是初中学生常见的一种作文形式,能够充分地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是素质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很好体现。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彰显主题,将人生的真谛细化到具体的生活点滴之中。

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篇4

摘 要:问题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创造性和探究性是问题意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解决问题的前提是问题的提出,因此,在语文对话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保障。本文从语文教学实践出发,以语文对话教学为着力点,结合语文教学新理论,分析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对话教学 问题意识

语文学科的对话教学要具有语文学科特点,同时对话教学的设计还要兼顾学生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阶段。在课堂展开的对话教学不能只有一种声音,要多种声音共存,保证学生和老师有同等公平的发言权,这样才能保证对话教学顺利有序地实施下去。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内对话场”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语文学科对话教学的核心在于对话。而对话是在双方公平参与的情况下实施的。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师主导地位的态势,还教学一个本真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在对话中老师有所提,学生有所答,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在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知识是传递的,而非灌输的,双方具有同等的说话权与倾听需求。老师始终处于引导和点拨的位置,及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见解,并鼓励自主解决问题。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在课堂对话教学模式下,学生之间的对话通常是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进行的交流和讨论,是学生间思想和见解的交流和交换过程,其目的是以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索问题的真相。学生之间的对话相对师生之间更为轻松简易,因此在语文对话教学中,可以适量设计学生间的对话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互相提出问题,并共同探索解决。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的能力。

(三)学生与自我对话。在语文课堂对话教学模式下的自我对话是指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自我反思使得主体形态更加成熟和完善。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够帮助他们不断认识自己,重新确立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引导他们在自我对话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提升,增强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价值,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能力。因此,自我对话在语文对话教学中的作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学生与生活对话。语文学科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学生与生活的对话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所决定的。学习语文必须贴近生活,参与生活,与生活对话。在语文对话教学中,对话情境的设计要充分融合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实现语文知识与生活的相互贯通,进而激发思考,提出问题,并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分析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对话教学中对话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程内容之内,更应该结合大量的生活事实,使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广阔的延伸性,拓展学生的提问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引发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发。

二、以教师为中心的“外对话场”

(一)教师与学生对话。在语文学科的对话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有别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这主要取决于各自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同时教师所掌握的语文语境与话语体系相对于学生而言较为“超前”。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教师以引导为主的,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对话教学情境中,调动他们提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和创新欲望。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阔学生的问题空间。其中对话的内容多为课前预设性对话。另外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表现为能够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降到学生可感知的高度,有利于教学的推进。

(二)教师与教师对话。语文学科是个系统学科,语文教学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群体共同的合作才能完成。虽然在语文对话教学的课堂上,表现为一名教师与多名学生,但在实际的准备工作中,通常是多名教师的合作才得以确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设定,因此,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尤为重要。教师如果在长期缺少足够的交流与对话的情况下,很容易使自己的思想趋于保守和僵化,这种思想的僵化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极为不利。

(三)教师与文本对话。对话教学的内容基础是文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语文对话教学的开始。在进行对话教学时,老师首先要充分理解文本,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才能设计出合理的对话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基于问题能力培养的对话教学源于文本,但又要高于文本,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足够了解和熟悉,能够使自己的备课体现出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性和个性,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想象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准确的扑捉到文本的教育价值。

(四)教师与生活对话。陶行知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而作为与日常生活最为紧密的语文学科,其作为我们必须掌握的语言,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对话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往往是区域性教材,虽然具有普遍性,但也缺乏局域的特性。语文教材资源必须与生活保持紧密联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必须时时刻刻注意与生活对话,关系生活,热爱生活,感悟生活,然后从生活中提取精华,融合为语文教材资源,展现给学生,使教学充满灵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激发起对生活的提问和思考。

三、内外对话场的消长

在实际的语文对话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必须使外对话场与内对话场贯穿于整个环节,二者是以整体形式出现的,是此消彼长的内外对话的结合。通常,外对话场要先于内对话场,以教师为主体的外对话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内对话场的准备和铺垫,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内对话场的教学目标。在这个此消彼长的对话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要共同探究问题,实现教学相长,完成人本塑造。

参考文献:

[1]罗志琴.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2,(4).

[2]龚帅.对语文教学中“激发问题意识”的反思[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4).

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篇5

命题作文的“题”是标题,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共用这个标题,命题作文指定了题目后,学生就没有选择,在同一个题目下,主题和内容大致相同,有的甚至连文体也作了要求。命题作文给出题目或者限制文体,其实就等于给学生画了一个圈,你有非常的能耐也只能在这个圈里跳。而话题作文则不同,它所给的“题”是话题,学生可以用话题作为自己的标题,也可以在话题范围内自拟标题。话题作文的材料和“题”仅仅是对话题的一个说明、一个解释,或者说是一个“例子”甚至是一个暗示,目的是在于帮助写作人理解话题。话题作文的核心就是话题,作者完全可以只根据话题的要求而无须照顾材料的内容来作文。换句话说,话题作文中的话题只是作文时的一种“引子”、一个“话头”或“一个范围”,让你任意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任选一个你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来抒发与话题相关的某种思想、认知或感情等。所以,话题作文对于写作者来说是一种比较自由的作文形式。这种自由形式表现在“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的”三自“方针上。

一、立意自定

立意就是确定你的文章要表现什么主题。话题作文的“立意自定”就是说,你的作文只要不离开话题,不管你表现什么有意义的思想,不管你领悟到什么有意义的东西都可以写。比如以“考试”为话题来作文的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文章的主题:

①对考试进行价值判断,如分析它是好是坏,是有利还是有弊。

②写考试到底反映一个什么社会问题。

③写考试带来之际不同的人作了不同的准备,推理一下他们将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然后点明自己的主张。

④时间包含过去、现在、将来三个领域,可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叙事,如“二十一世纪陈士美的新考验”。

⑤空间即场合和地点,不同的空间地域会发生不同类型的故事。如“买东西时售货员多退了十元钱时的考验”、“考场内外”。

⑥可把“考试”人格化,通过把“考试”人格化后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展示人世间各类人的考态。

二、题目自拟

命题作文的题是标题,而话题作文的题则是话题,是作文的“引子”。现以“奉献”为例来谈谈题目自拟的真谛。命题作文的标题只能是“奉献”,绝不可改变,而话题作文的标题可围绕“奉献”自己拟定。如“奉献真谛”、“奉献的人生”、“奉献与索取”、“种子与教师”、“树根与树叶”、“贝壳与珍珠”等。

三、文体自选

过去我们写命题作文时,写作要求上常注明:“写成记叙文”或“写成议论文”等字样。这就限制了作文者的写作思维,写不出个性飞扬的文章来,而话题作文就不同,只要你的作文不脱离话题,写什么文体都行。记叙类如小小说、故事、童话、寓言、散文、戏剧等,议论类如短论、随笔、读后感、杂文等,应用类如书信、广告、日记、启示、新闻访谈等。比如以“环保”为话题作文时,就可以写成童话,通过“小鸟”与“鸟妈妈”站在光秃秃的树桩上的对话中“小鸟”竟然连什么是森林、什么是大树都不知道等等来暗示人们应该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总之,话题作文听起来很新鲜,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只相当于日常生活中针对某一个话题而引发的一次谈话而已,只要把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内容转化为书面材料经过反复修改以达自己目标即可。在此,我们可以放心地说:话题作文比其他作文容易多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以上是笔者对“话题作文”的肤浅认识,不妥之处,敬请广大同仁指正。

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篇6

关键词:话题作文;人文特质;开放;创新

作者简介:王世莲,任教于云南省嵩明县嵩阳一中。

随着中考语文改革的深化,话题作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原因是,相对于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而言,话题作文的写作形式和写作要求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写作空间和较多的选择自由;为学生们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提供了吐露真情、抒发真意的作文舞台,并成为高考﹑中考作文命题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话题作文的这种开放性的命题形式能让学生述自得之见﹑言自明之理﹑抒自然之情,具有鲜明的人本色彩,有利于培养和检测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推行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并适应了教育的现实要求和未来走向。

话题作文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自然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指导意见》,在这个重要文件里,明确提出“作文要减少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为落实这一精神,在中考作文命题和平时训练中采用话题作文就成为一种大趋势,所以,话题作文的崛起就成为一种必然。

话题作文是只提供话题而不限定主题、标题,也不限定文体的作文。2003年昆明市中考作文题借鉴高考题的首创,明确提出“三自”方针,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它是让学生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叙述各自的不同生活经历,表达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或发表各自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和见解等。甚至可以合理地在现实基础上虚构故事、描述想象和联想等。话题作文的这种开放性特点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施展写作才能、表现个性和努力创新提供了可能。本文就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特点作一简略论析:

一、主题开放

命题作文一般只提供一个中心主旨(又叫主题、立意、中心思想等),并有明确的审题要求,必须紧扣题意。其作文中心是固态的,强制性的。学生一旦走题,就可能导致全文的写作失败。

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必须根据材料去确定作文主旨,即提炼出中心思想,作文中必须对其进行分析归纳,然后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展开议论,做出结论。这样,这类作文的写作就逐渐形成“引——议——联——结”的固定模式。即先引用材料、议材料现象,接着联系生活实际,最后总结归纳。这种固定模式就好像给学生写作画了一个圈,设了一些坎。并且材料中深藏不露的寓意也因学生差异而难以完全正确悟出。属于重复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真正完全挖掘出学生的写作水平。并且因两类作文的主题单一而写出的作文就没有真正表现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更何谈直抒真意。

总的来说,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主题是固定的,而话题作文的主题具有不惟一性,有极大的开放性特点,学生的作文主题只要是由话题中生发而来即符合作文题意。作文主题强调的是“有关”,其立意和写作角度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开放性。且因不设置阅读障碍,所以话题作文的提示材料或引子都浅显直白,明确易懂,基本上不对作文的立意构成多大的限制。它的功能是为学生正确理解话题搭一座桥,不设坎。话题作文主题的开放性为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给学生在作文当中主题方面的创新提供了基础和可能。在作文当中,学生可以对主题做正面拓进,或围绕话题寻找不同的立足点,力求新颖;或对主题作深入剖析,以深刻取胜。同时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在与绝大多数人立意相反的思维方向寻找主题。“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而写出立意新颖、见解独到、别具一格的文章出来。

如话题“诚信”,学生既可以谈诚信的重要性,也可以谈社会上的“诚信危机”,即正面颂扬或记叙事件,表明对“诚信”所持的态度:诚信重于一切。也可以进行逆向思维,选择一个与众不同的主题:在特殊情况下,某些特殊的领域,“不诚不信不为过”。这种独出一格的创新主题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话题作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呈现出全方位的开放态势,即在写作主旨等方面尽可能地削减限制条件,不限立意,不限取材,给学生施展才华、特长留下广阔的空间,放开了以往其它作文样式的种种桎梏,创设了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展示平台。话题作文主旨的开放性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并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语文命题观念的更新和理论上的发展,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文体开放

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往往只限定一种文体(又叫体裁、形式等),不准越雷池一步。而话题作文的开放性要求“文体自选”,决定了其文体的丰富多彩,结束了话题作文之前只有记叙文、议论文这两种单调文体的情况。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特点,使学生作文的可写性增强,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围绕主题,文体可选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可选应用文,如书信、新闻、特写、报告等。选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剧本等。还可选杂文、寓言故事、童话、传说。选诗歌可写自由诗,甚至格律诗、词、散曲等。无论学生选何种文体,哪种形式,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叙之有序、抒之有情、说之有法,都可以视为作文中的上乘之作。如以诊断书写成的《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一文,病历报告本来是医学界的一种实用文体,但被作者运用到作文中获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作文通过“望诊”、“把脉”、“透视”、“血样采集”、四种形式,由表及里地刻画出丧失诚信者的某些特点,形象、直观、引人深思。然后又通过“基因鉴定”,含蓄地揭示丧失诚信的原因,给人以很好的启示。最后,“治疗方法”和“医生建议”则提出了恢复诚信的基本方法,使读者对恢复诚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作为医生的这种专用文体,它言简意赅,主要用于对患者病情的记录和相应的可行性治疗方案的提出。而正是因为它直奔主题、不拖沓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借鉴。如果选用该文体时操作恰当、运用得体,能最大限度地呈现学生的奇思妙想,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领略空间。

话题作文开放其文体,淡化其要求,不限制学生具体选哪一种文体,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繁多的写作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选择最得心应手的文体来写作。

选择文体的思路是:如果逻辑思维缜密,平时好发表议论,并且判断准确,说理雄辩,就可以选议论文来表达自己的主题。作文要求深入剖析,以思想的深刻、议论的精辟来发人深省。如果视野开阔、联想丰富,长于记叙、描写、会编故事,就可以选记叙文、散文、小说等文体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要求要具体生动、形象丰富,以细节的描写来感人至深,以意境的刻画来打动读者,耐人寻味。如果平时喜好古今诗词,对诗歌的创作又颇有心得,不妨选诗歌来抒自己的挚热之情,表自身豪放之慨。如果思维清晰、细密、说话有条理,而且又擅长解说,也完全可以选说明文。

总之,如果议论文失去了深刻的理性美,记叙文失去了动人的感性美,散文失去了耐人寻味的意境美。就违背了话题作文文体的开放性特征。更进一步说,学生要会在文体开放中追求形式完美、创新,强化个性特色,这是话题作文个性特色的标志之一。其实,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在另一个意义上说就是鼓励创新,并且为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当然,创新、新颖不是弃文体要求而不顾,而是指话题作文文体特色鲜明,滋味足,耐品尝。

总的来说,话题作文文体的开放性特点,给广大学生足够的笔墨自由,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善于舞蹈的舞蹈,长于唱歌的唱歌,惯于用刀的用刀,精于使枪的使枪……每个人都能发挥优势,选择特长、展示特长,在写作舞台上各呈风采。

三、题目开放

话题作文主题和文体的开放性决定了其标题(题目)的宽泛灵活性。和题目单一的命题作文,桎梏较多、限制较大的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题目的开放性体现在可引用、化用某些诗词名句、俗语、书名、影视剧名称,也可借用某些公式,甚至可以使用其它语言中浅显易懂的词、句,如英语、日语等来作为话题作文的题目。“题目自拟”的宽泛空间给学生创设了标题上的别出心裁,追求“题不惊人死不休”的拟题思想。所以,话题作文的标题往往能展示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较好的发挥。这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质,更好地体现了对学生意志和兴趣的尊重。这更表明话题作文的开放特点有其科学性和进步性。话题作文的立意开放,能让学生围绕话题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文体开放,能让学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适合自己特长的文体;而题目开放,能给学生以较大的展示个性和才华的自由空间,在这个自由空间里,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广泛的作文题材范围、开放的立意要求和体裁选择,能把学生思维由单一引向多向,给了学生一方纵横驰骋的拟题天地。导引学生关注社会,多读书,多看报,从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使自己拟定的文章眼睛——题目“明亮”起来。这充分体现了话题作文拟题空间的开放性。

其实,不只是引用歌词诗句、名言俗语等能体现话题作文题目的开放性。巧用数字、运用科学术语、改变句式、运用标点、运用悬念、巧用修辞格等同样也能体现出话题作文题目的开放特点,使其标题在开放中新颖靓丽,并通过题目展现学生独特视角,张扬学生独特个性。

四、正确理解话题作文的开放特点

话题作文的“三自”方针体现了它的开放性,给了我们最大的写作自由空间。但要注意,话题作文的开放不等于毫无限制、随心所欲、任意发挥。如果对其开放空间理解、运用、发挥不当,写作时仍然可能造成严重失误。所以,我们在训练的前提要正确理解话题作文的“三自”方针的具体要求。“立意自定”是以正确审题为前提的,即是在正确解读材料、提示和要求的基础上明确话题的内容和范围。话题作文的材料虽然浅显易懂,既没有什么文字障碍,也不要求从中挖掘出什么微言大意,所以审题难度不大。但这并不等于可以不认真审题。准确认知,全面把握话题中所有文字,包括材料、提示、要求、注意事项仍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立意开放”的前提。“文体开放”不等于“快餐拼盘”、“四不像”,即记叙文议论化,议论文记叙化,散文杂感化。体裁开放的前提是不论你选何种文体,都必须符合所选文体的要求。比如选议论文,就必须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选记叙文,必须具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反之,如果选小说却没有具体的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写诗歌只是分行排列,既不押韵又毫无诗情画意,这些都是不符合要求的。话题作文开放文体不等于不讲究文体,不要文体。它是要求学生选最得心应手的、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体现其主题的一种文体。一旦确定了要写哪一种文体,就必须遵循这种文体的基本规律行文,突出文体本来应有特色。

“题目开放”,是给学生又一个创造的空间,表现个性的机会,如能充分利用,能给作文配上一个生动传神、画龙点睛、寓含哲理的题目,会使整个作文增色不少,甚至提高一个档次。但其开放的前提是:题目应与内容和形式相吻合,即题目要呈现出文体特色。如议论文应尽量拟论点型题目(如“以诚为本,以信为业”);记叙文的题目最好是对事件的精炼概括(如“诚信飘流记”);散文题目应尽量有诗意,有文学味,避免枯燥直白(如“归来兮,诚信!”)。但还有一点,无论标题如何精彩切题,在逻辑上都必须符合这个条件:作文题目所涉及的概念的外延,一定要比话题概念的外延小,而且一定要包容在话题概念之中。当然,也不能用话题作标题。

五、话题作文开放性特点所带来的局限

话题作文的开放和走俏,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它的命题内容联系现实非常紧密,有很强的时代感。由于题材源于现实、紧贴现实,且不少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种题型把写作的视野由学校引向社会、知识由书本引向实践,思维由单一引向多元化,所以学生写作兴致很高,好文章精彩纷呈。

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在实践过程中,话题作文也不可避免地显现出它的局限性。话题作文的开放性解放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写作空间。但另一方面,它题材宽泛、限制偏少、内容不设防线的特点也显现出来。多方开放性提示造成门户洞开、来者不拒的局面,出现了“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戏说。作文的多、乱、杂,很难说哪个在话题之内,哪个偏离了话题,结果让一些宿构、套写、抄袭的文章钻了空子,造成了同一环境的不公平性。

从上述一系列问题来看,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展示平台,学生在这里可以放胆抒情,放手写作。但在实践中出现开放无“边”的局限性,致使出现一些弊端。我们要正确认识话题作文的特质,把握其写作的规律,查缺补漏,这对促进作文教学改革有着既现实又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汤素兰.新话题作文[Z].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2]李景阳,李金国.新作文高考特快[Z].临汾: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孙军业,戴建国.高考话题作文例法辞典[Z].北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

Abstract: The openness of topic composition supplies new thought and new idea for most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upplies the possibility for students showing writing competence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openness of topic composition from five aspects.

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篇7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于解释学和建构主义的阅读“对话理论”,准确揭示了阅读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通过多重对话的开展,形成心灵交流,产生个性感悟,最终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阅读者(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阅读对话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一般情境下的阅读对话呈现三类状态: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考场情境下的阅读活动,具有阅读对话的一般形态。生本对话,仍是阅读活动的中心环节。生本对话的有效建构,是决定考场阅读对话质量的主要因素。

文本的作者有自主表达自己思想、观点、态度和感情的权利,他对于自己的作品是有主体性的。对学生来说,在与作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首先要把自己放在“倾听者”,而不是“评判者”的位置上,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努力感受和理解作者所表之情、所达之意,进而扩大自己的情感视野,拓深自我的体验程度。

另一方面,作品的意义并非在文本诞生于作者手下时就已凝固,而是由读者逐步发掘出来的。阅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即一个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内容有很多,其中至少应包括搜集处理信息,把握基本语义,接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等。

在平素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好读深思,心知其义”,面对文本能做到“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荀子·劝学篇》),进而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乃至人生意义等融为一体,产生独特而富有创造的感悟。

而在考场阅读文本时,只是一个人在战斗的考生,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日积月累的知识积累、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中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惟有如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本对话。

有异于平素的课堂教学,呈现为特殊形态的考场阅读对话更具有受制性的特点。它不仅不容许生生对话的存在,而且其师生对话也呈现特殊形态:参与对话的“师”,是测试中的命题者及测试后的阅卷者。

考场阅读对话模式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是相关的教师参与者在充分尊重考生、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人本地和科学地履行命题、阅卷等系列检测任务。

考场情境下的师生之间的阅读对话,对于考生而言,是单向的、非互动性的,因而注定是不平等、不自由的。命题者、阅卷者把握了对话的话语权,他们决定了对话的范畴,掌控着对话的方向。命题者所命制的试题及预设的试题答案,制约了考生的阅读取向与阅读策略。其后,阅卷者对试题的理解,尤其对试题答案的判读,如果稍一刻板机械,即制约着文本最大化价值的呈现。考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否真实、顺利、有质量,除了自身与文本对话水准高低与策略当否的因素外,也取决于命题者、阅卷者与考生、与文本对话时能否具有尊重的态度。

作为命题者的教师应该明白,无论是在平素的课堂中,还是在应试的考场里,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其实只有先知与后知的区别,并不存在施与受的关系;从情的角度而言,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对话双方只有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触发智慧的碰撞,激起思想的火花。

命题教师要在尊重考生的前提下,巧妙设问,以期激活学生与文本相关的生活经验。要深刻体察学生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准确估计文本的哪一点、哪一线、哪一面最有可能介入学生的生命体验、精神活动,从而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与之对话的热切愿望。

作为阅卷者的教师,也应充分尊重考生的独特体验。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阅读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读者“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文本阅读后,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产生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阅卷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接纳学生的这些个性化感悟,理解、认可、接纳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与文本实现有机的融合,从而提出的合乎情理的、具有独创性的对话结果(答案),使考场对话也能像课堂对话一样,成为点亮智慧火炬的愉快过程。

谈及命题者对文本的尊重之前,首先要强调,命题者命题(设计)的主体性也应该得到考生的善意接受与充分尊重。对阅读文本的选择和编辑,对话的设计者拥有以自己真实的、独立的感受和体验加以分析、理解和表达的权利。但是,他们对文本的加工、运用,是为阅读者(学生)了解文本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在与文本进行前期对话,进而命题时,他们的主体性是有很大限度的。

命题者必须尊重文本,正视作者在自己的语境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权利。必须避免超越文本许可范围进行纯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必须杜绝脱离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进行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剔;必须认可文本的文本空间与意义空间的存在,对于部分文本需要从基本理解、创新理解等层面解读出文本的不同层级的意义。然后,以作为先于表达和接受而存在的经验信息的“预设”为基础,围绕“角色”(诗歌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和叙述人)分析,紧扣那些“省略”、“隐蔽”(生成“象外之象”)、“中断”、“冗余”的话语,关注凸显“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及“隐喻化”的修辞手段,寻找对话的话题,设计对话的情境,并将这种对话的成果转化为试题的命制。

此一考量下命制完成的试题,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既有助于文本基本意义的生成,又比较契合考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始期待;既隐射了重要的文本空间、涵盖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又关照了考生与文本对话的对话策略;呈现适度、适时地开放文本的召唤结构,以利生成基于积极、正确前提的文本意义的多元建构。

考场情境下有效开展生本、师生等阅读对话的切入口,主要如下:

形成“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重要美学概念。指的是接受主体在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即阅读一个新的文本之前,已经具有的知识框架和理解结构。而能否形成期待视野,是阅读对话正常展开的前提。考生应立足各种形成因素,通过多种形成路径——回顾掌握的文体知识和写作规律,建立与熟悉作品之间的推及类比,打通作品的虚拟世界与生活的现实情境的内在联系,等等——努力形成考场阅读对话中的期待视野。

还原语境。语境和言语一道生成。作品一旦生成,语境因素也就自然消失。读者与文本对话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言语表达,恢复言语与语境的关系。这就要以一种与语境生成相逆的心理程序,实现一个由言语到语境的过程。这一“还原语境”的过程,包括:充分利用上下文微观语境;探查写作的时间、场合、心态等中观语境;追寻作者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状况等宏观语境。由此可知,还原语境,就是还原生活;理解语境,就是知人论世。

补充空白。文本的空白,是作者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而补足阅读文本中有形和无形省略的意义,填充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空框,可以生成“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活动,并不是读者盲目地崇拜文本,机械地接纳文本,小心翼翼地解读、猜读作者的本原意义,而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空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加以填补。在考场实践中,可以按照“发现空白——填补空白——评价空白”的程序,与文本“对话”(答题)。可从精彩突出部分入手,如文章的重点词语、关键句子、标题、文眼、警句、过渡段,所记述事件发展的高潮、人物言行的闪光点等,提出问题,带动整篇,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

联想触发。指的是在阅读中读者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联想触发,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桥梁,是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是理论与实际的相互印证。

颠覆重建。就是读者以颠覆表达意义的方式,重建自己对于文本意义的理解。

追本溯源。指探讨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原初用意和基本母题,藉以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深层意义,或使所读文本的意义得到新的开掘和升华。

汇聚比照。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一种孤立的、真空的存在。汇聚文本,形成文本之间的关联,并加以比照,是读者介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生成和创新意义的一个十分重要且饶有兴味的通道。

动态积储。指在考场阅读活动中,透过题目或注释等,自觉地与命题者联系,接受其阅读见解和经验。也包括读者自己与旧我之间的联系,因为与某一文本的对话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有一个不断调节、不断补充的过程。

冷观现实,虽然新课程理念正在不断深化、内化,但不太尊重考生、尊重文本,对考场情境下生本、师生等阅读对话的正常进行产生干扰的试题,目前仍有少量存在。探究其因,主要有二:

首先,是命题者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而上的命题思想,以静止的、割裂的观点来对待考场阅读,将意蕴深厚的文本看做可着意肢解的,用于知识、能力的考查材料,强行塞进脱离文本语境的考查内容,刻意设置有违对话程序的阅读障碍。阅读测试的本质,是利用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考查手段(试题),来审视阅读的过程与结果。其对话过程与评价结果之间,是本体与反映的关系。所以,考场阅读的设计,应该确立阅读与考查手段(试题)并重而内外有别的思想,使考查手段(试题)服务于阅读任务的完成,而不是迎合节外生枝的需求,努力体现阅读知识、能力考查的系统性。

其次,是命题者为了最大程度地追求试题的客观性,一方面忽视文本中文本空间的存在,在试题设计上使考生与文本对话过程简单化;另一方面漠视考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文本意义,否定考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产生的合理的、独特的情感体验,片面、僵化乃至偏颇地预设参考答案。

而从阅卷者的角度来回溯考场情境下的生本、师生阅读对话,也可以触发两点思考:

其一,要将追求试题的效度与阅读对话的特性结合起来,凸现阅读试题命题与评判的科学性。如何体现文本阅读理解的多元开放特点,同时努力保证试题评分标准的客观性,这是命题者需要辩证思考的课题。其实,用发展教育评价观分析,及从阅读对话理论来看,考场阅读对话的结论(试题答案)呈现为相对自由合理的多元化理解,本就应该是喜人的现象,体现出的是真正的公平。

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篇8

关键词: 写作―口语整合训练法英语写作能力任务型

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新题型的改革与实施,作文在统考中所占的分值从旧题型的15分增加到106.5分,同时,在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中也增添并加大了作文的比重,因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对英语写作越来越重视了,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从国家大学英语考试中心公布的成绩来看,考生作文的平均成绩并不理想。据2007年的一项内部阅卷统计显示:考生作文标准得分36分以下为30%;36―63分为40%,63分―85分为20%;85分以上为10%。70%的考生作文得分在63分之下。另一方面,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尚未增加口语项目,所以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仍以注重听力与读写能力为重,而忽视了口语交际训练。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的英语言语表达能力偏弱,使他们在未来的求职面试中处于劣势。

目前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一直在借鉴和应用西方写作理论中摸索前进。一般来说,运用最广泛的是以下三种教学法。

1.成品教学法

这是在我国EFL写作教学中应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西方写作理论。该理论主要关注写作最终成品,注重文章的组织结构、遣词造句等形式,故又称之为形式法或修辞法。这种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不强调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在大班教学中易于操作。而且,在教学安排上,一般从选词造句,再到段落篇章写作,循序渐进,因而该模式对于学生英语水平较低的学习性写作较为有效。然而,随着强调学生个性需求的现代课堂教学理念的普及,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遭到了普遍的质疑。

2.过程教学法

过程教学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中国英语课堂教学。该教学法以交际理论(interactionist theory)为理论基础,认为写作的过程实质上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它关注的焦点是写作过程(包括写前准备、写作阶段和修改阶段),并强调这三个阶段不是线性过程而是相互交叉。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小组活动为中心,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交流。过程教学法虽然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但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如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忽视范文的作用和词句段落等基础写作知识的讲解和训练等。

3.任务型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应用到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是近10年的事。在这种教学法中,学生被要求利用写作去完成一项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交际任务。写作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使写作者获得参与或融入目的语社会交际活动的能力。整个写作活动围绕着如何成功地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而展开,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其优点是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交际任务,在写作中他们更加专注于思想内容和意义的有效表达,自觉学习或运用写作技巧。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如写作活动以交际任务为中心,写作训练的系统性很难得到保障等。

由于西方写作理论大多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写作教学而创立的,未必适用于我国的EFL课堂教学。因此,迄今为止,我国英语教学界似乎还未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模式。鉴于此,笔者从长期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写作―口语整合训练法,针对理工科大学生作文和口语的薄弱环节,通过设立话题库和进行主题辩论来加强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四、六级应试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写作―口语整合训练法在2008级大一新生中试行了一学期,反响较好。

写作―口语整合训练法的前提是建立一套话题库,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1)英语四、六级常考话题;2)社会热点话题;3)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笔者收集了历年英语四、六级的作文真题及范文约50篇,另外又根据教育、环保、住房、交通、经济、文化等主题搜集了社会热点问题50篇,最后根据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如考试、专业选择、恋爱、集体生活、求职等收集了话题50篇,共计150篇。建立好话题库后,根据话题精选范文,并适当配以漫画或插图,辅以提示或句式练习。下面举例说明:

话题(Topic):Mobile Phone on Campus

范文(Sample Writing):

Nowadays mobile phone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on college students own mobile phones.A mobile phone has become the main communication tool by college students...

建立好试题库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话题库来对学生进行写作―口语整合训练。首先,从话题库里挑选一个学生会感兴趣的主题话题,如,在大学校园里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手机?启发学生思考并列出手机的优点和弊端。如:

优点(advantages):It is a useful tool for keeping contact with friends and getting information,or learning,entertaining.(手机是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的好工具,还可以了解信息、学习和娱乐。)

弊端(disadvantages):A financial burden for the poor student,dis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from their study,a nuisance when it rings at wrong place or at wrong time.(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它会成为经济负担;它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在错误的地点和时间响起手机铃声,它就会变得烦人。)

这一步主要是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进行的brain storming(头脑风暴)思维训练,让他们开动脑筋,列出能想到的各种手机的优缺点。

其次,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之间进行主题辩论。一方作正方;一方作反方。选择三至四组到讲台上进行辩论。辩论完后,老师进行适当点评。在学生进行自由辩论时,老师切忌插入,或打断学生的思路。

然后老师视课时情况,让学生进行课堂作文或课后作文(120字左右)。

最后一步是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指出学生应该改进的地方,并给出范文。简单分析语言形式和结构以供他们参考和模仿写作。

通过“选题―讨论―辩论―写作”四步法的层层推进,学生不仅会用流畅的英语说出手机的优缺点,还能用规范、准确的英文句式完整地写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同时得到训练和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写作―口语整合训练法的理论依据实际上正是任务型教学法。它把“任务”的概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主题话题上,强调话题的内容和现实意义,着重通过处理、解决意义来使学生习得语言。由于任务话题的信息量适当、有趣且有意义,能够产生更自然、更流利的话语。通过话题的口头及笔头的有效表达操练,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开始进行有意义的交流(讨论―自由辩论),他们会自然地在课堂上使用更地道的英语话语,在轻松的氛围里用英语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最终落实到用英语来充分表述自己对某一话题的深刻认识。写作―口语整合训练法充分调动了学生潜在运用英语来进行创造(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Long,M.A Role for I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A].Hyltenstam K,Pienemann M.Modelling and 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85.

[2]蔡兰珍.“任务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J].外语界,2001,(4).

上一篇:有关教师节的手抄报范文 下一篇:你对我的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