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谱写语文课堂新旋律

时间:2022-08-04 06:11:29

让创新谱写语文课堂新旋律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孕育成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营造氛围,诱发思维的创新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的学习实践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学习上的导师,起引导、诱导、辅导的作用。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帮一帮、扶一扶以进行示范,但绝不可以用过多的讲解和提问代替学生的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应还学生民主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远离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冲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还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应以宽容和耐心消除学生紧张、胆怯的心理,允许学生插话、质疑问难,让学生想学好学、想问敢问,只有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我们的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天真无邪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被诱发。

二、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等。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

三、品味语言,培养思维的探究性

探究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只有带着强烈的探究动机,才能面对疑难,敢于进取,大胆探索,产生旺盛的求知欲。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把探究的重心指向语言文字的学习上。

我们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典型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激发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热情。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抓住“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令其善疑、诱以审问──我觉得这句话中“偷偷”和“钻”两个词用得不够恰当,尤其是“偷偷”一词,一般是用在不光彩的事物上,你们的意见呢?当学生思维进入愤诽状态时,就会潜心阅读文本,同时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思考结果是:“一个‘钻’字写出了春天的小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能冲破泥土,挺立起来”;“‘偷偷’说明春天的小草生长得特别快,当人们不知不觉时,小草已经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我觉得用这两个词与别人不一样,很有新意”。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在用词造句中的独具匠心。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意识,定会潜移默化地印入学生的心田。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融入到阅读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只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潜能,那么,学生就有了思维的空间、联想的余地、自我展示的机会,学生创新的火花就会四处飞溅,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才会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用感情去灌溉、去融合,创设更多的有效互动方式,教给学生有生命的语文,让学生创造性地去学习,实现教学效率的高效化。

作者单位 福建省德化第三实验小学

上一篇:巧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下一篇:浅谈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