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并非越“丰富”越好

时间:2022-08-04 06:03:50

材料,并非越“丰富”越好

“材料丰富”主要针对议论性文章而言的,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旁征博引,合理有效地运用事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如果将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比喻为“灵魂”,那么丰富的材料就是构建议论文的“血肉”。一篇议论文里不是材料越丰富越好,材料是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如果舍本逐末,就会影响中心论点的表达。所以我们在使用材料时要把握好“度”。

[范文例举]

与书邂逅,不用拘泥于形式

“地铁丢书”活动走进中国,不论活动的设计或创意是否尽善尽美,但此次活动旨在传递一个信号:与书邂逅,不必拘泥于形式。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静下心来读书似乎成了一种近乎奢侈的体验。人们接受更多的是越来越碎片化的信息洪流,公众号上的鸡汤美文令人应接不暇。董桥早有感言:“计算机敲打文学的时代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青帘沽酒,红日赏花的幽情。”这确实是许多人在当下的困惑。我们希望慢下脚步来感受心声,体验生活,但时代的洪流却簇拥着我们前行,令人无所适从。

有作家曾在开会前3小时静坐在沙滩上看海,“诗和远方”也逐渐被视作更有意义的追求。我们是否该效仿加拿大文学家爱丽丝・门罗“在下午3点的阳光下写作”?显然,当下的我们难以“心远地自偏”地去体验彼岸的风景,而此次的地铁“丢书大作战”便是一个绝妙的时机。

并不是拿着一本图书,静坐沙发上在晨光之中品鉴才叫阅读,也不是捧着一本电子书,静卧温床,在夜光灯下品读才叫阅读。杰克・伦敦曾言:“我们的文明程度越高,我们的恐惧越深,担心我们在文明过程中丧失了属于美、属于生活之乐的东西。”

我以为所谓生活之乐,不过是捧一本图书纵览三千繁华,不过是传递一份诗意,收获思维的余香。既然如此,地铁图书又何尝不能给予呢?

“凡尽善尽美的皆不存在,凡存在的皆非尽善尽美。”或许有人质疑活动的原创性、便利性、商业性,但它的初衷首先是美好的,那些已邂逅图书的人们,不正收获了一份甜蜜吗?在真正纯净的愿想前,一切非尊重的同情与揣测都会自惭形秽。

事实上,艾玛・沃特森的“地铁丢书”活动并非首创。在英国伦敦早已有“地铁丢书”活动,将自己喜欢的书放在地铁,并附上纸条,希望读的人也喜欢这本书;西班牙人在情人节时男士送女士玫瑰,女士送男士书籍,书香与花香交融;法国格勒诺布尔市在车站处设书籍零售站,让旅行中享受阅读与享受果汁一样便捷。

我们能看到,类似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让我们能与书籍更轻易地邂逅,都旨在唤起人们心中的阅读情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来享受心灵的叩问。

那么,当你再次乘坐地铁时,不妨分享一本藏书,拾起一本新书,在文字之中慢下脚步,因为,“慢一点才能写出浪漫优雅的话语”。

(程天佑)

[范文解析]

这是荆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检考试作文题,题目材料大意为:某自媒体发消息称将1万本书投放到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地铁车厢内,而“捡”到这些书的乘客,可以将书带走阅读,并持续传递。对于“地铁丢书”活动,谈谈你的看法。

范文是一篇考场现场写作的议论文,作者抓住了题目材料的一个核心,看书的形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书邂逅不必拘泥于形式”,观点突出,材料丰富。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材料丰富的?

一、新鲜的材料。

作文批改,一味“炒古”的材料会让老师审美疲劳。而本文涉及最近一段时间比较火热的新词新事儿。例如,“诗和远方”来源于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在下午3点的阳光下”从词义上看,表示不早不晚,后来被小资青年引申为“还不晚”。这些新词使文章语言俏皮可爱,接“地气儿”。

二、贴切的材料。

本文中心观点是“与书的邂逅不必拘泥于形式”,文章涉及的“英国伦敦的地铁丢书活动”和“西班牙风情的书香与花香”以及“法国格勒布诺市的书籍零售站”等材料都是和中心观点高度吻合的材料,都在谈读书的问题,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三、典型的材料。

议论文中除了事实论证还有事理论证。能灵活运用事理论证对我们要求较高,需要我们有较宽的阅读面和大量的阅读积累。作者将事理论证信手拈来,比如董桥的名言,证明了快节奏、高科技的生活逼迫着人们前行,静下心来读书是一种奢侈的体验;杰克・伦敦的名言证明了文明程度越高精神食粮越少。这些“典型”的材料增强了文章观点的可信度。

[类文生成]

材料丰富,必须相得益彰

裴松之注引《吴书》:“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面对纷繁驳杂的素材,我们也应该“藉采奇异”,不是简单地“寻章摘句”,不能把材料简单地罗列在作文上,而要学会将材料与文章观点相融合,做到贴切、典型。

材料丰富,追求一鸣惊人

材料新颖,才能在众多习作中脱颖而出。而“新颖”并不仅仅是新鲜、鲜活的材料,也可以将陈旧老套的材料进行翻新改造。只要找到正确、独到的切入点,“过气”的材料也能熠熠生辉。因此,选材时要注意立足现实、眼光独到,力求把立足点、思考点引到自己周围的现实生活中来,见人之未见,说人之未说,写人之未写。即使是老材料,也要力求“旧瓶融新酒”,从新的角度阐述一个新的话题。这样文章就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了。

材料丰富,必须有的放矢

议论文中,材料不合论点是一大忌。有些材料表面上是合乎论点的,但细细推敲却不尽然。这需要对论点和材料有深刻的把握。所以对材料的选择,有两个前提条件:①材料必须合乎社会,合乎生活,合乎人生;②应从不同的角度选择材料,但材料体现出的观点应该与中心论点相一致,这样才能使文章有广度,而且有深度。

[有感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杰作。但是,某大学在网上搞的“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 《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登湖》等外国名著也赫然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网络小说则大受欢迎。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不及通俗文学的影响力,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抑或是……?

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

[题目解读]

材料关键词是“经典文学”“通俗文学”“受欢迎”,写作对象是“经典文学作品为何没有通俗文学作品受欢迎?”可从3个层面去思考原因:作品、社会、读者。在探究原因之后,可对材料进行拓展和延伸,这样会使文章更有广度和深度,也可在探讨经典作品不受欢迎原因的同时,探讨通俗文学受欢迎的原因。写作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选择应以“合乎题旨”为原则,不能简单地罗列、堆砌。

上一篇:角膜炎:严重的致盲性眼病 下一篇:早产宝宝“历险记”之“呼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