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浪费现象面面观

时间:2022-08-04 05:21:48

课堂浪费现象面面观

江苏省高考的模式及其使用的新式教材,要求我们有新式的课堂、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确,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充满了生机,同时也充满了新意。那么,了解这种浪费现象的具体表现,从而对症下药,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出现类似情形,是我们目前亟须要做的事。根据笔者观察,课堂浪费现象的具体表现有如下几种。

一、表扬的滥用

众所周知,语言是教学的媒介,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师的语言应是准确的、适度的。但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却常常有这样一些语言,如“你太棒了”“你答的远比我预料的好得多”“你太聪明了”等,这类语言过度使用赏识教育,毫无启发性,一些话连学生听了都感觉肉麻。这些语言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低估了学生的智力,并且损害了课堂的知识性,破坏了教育的严肃性,有时甚至会造成相互吹捧的恶果,这种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缺乏深刻的思考,由过去对学生一味批评走向了对学生一味表扬的极端。而这种表扬的滥用,会使一些学生习惯性上瘾,好像自己真的很聪明、很棒,自己的回答很不错,导致学生对一些不太妥当的答案印象深刻,对一些知识浅尝辄止,对更深层次的思考却随意放弃,不再深入研究。

二、上课即表演

课堂教学是为了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所有的活动都必须服从于教学目标,所有的活动都必须服务于学生,所有内容必须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有时,一位教师在一节课内安排了几次集体讨论、几次探究、多次相互评价。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看起来像是热热闹闹,可实际上学生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这种表演,就其根本性质来说,也是一种课堂浪费。有活动、有表演、少火候把握,更少实际的收获和体验。在群性激昂中,不知不觉地又浪费了一节课。

课堂的双边互动当然是要肯定、要支持,但要活动适度。活动是为了达到某一种或几种教学目的,是为了印证、运用或是探究某一种知识或解决某个或某些问题。它是一个通向知识的桥梁,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并且活动多了,难免会现出设计不全、场面难以驾驭、形式和内容不一致的状况,甚至过多的活动会导致娱乐性大于知识传授的现象,这是教师不希望见到的。

很明显,课堂活动是教者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的,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并运用知识的过程,所以也不可过度。双边活动前,教师应充分分析教材,精心设计备课,让学生在双边活动的快乐中获得知识。

三、放任自流

新课堂模式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权力,能让学生从自主学习中找到尊严、找到兴趣、找到成功感。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教者的讲授时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主安排。可是有的学校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强行命令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甚至是不准超过5分钟,其他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其结果只能是教师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有些教师上新模式课,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内容由学生定,学生喜欢哪些内容就学哪些内容,喜欢什么方式就采用什么方式,至于交流更不必说了。教师少具体要求,无必要引导,更无内容检查及信息反馈。这种放任自流的学习方式表面上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利,可仔细想一下,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

四、小组合作

在这里并不是要否认小组合作,而是有些地方空有小组合作的形式而无小组合的实质内容,更无小组合作的效果。有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不足,对小组合作的目标、时机及方法缺少精心细致的设计。甚至出现了“只要有疑问,不论题目难易程度,有的学生已经异口同声地说出答案了,教师还要求小组进行讨论”的课堂浪费现象。

有时小组合作讨论时间的安排太随意,也是很大的浪费现象。有的学生刚刚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却要求结束,草草收兵。不但学生毫无收获,也伤害了学生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

殊不知,一切课堂形式都必须服从于内容,服从于效果。将课堂内容信息最大化,学生收获最大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所以我衷心希望,上述这些课堂浪费现象不要再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了。

(作者单位 江苏省阜宁县东沟中学)

上一篇:幂次趋近律在曲线拟合下的分析研究 下一篇:浅析企业绩效考核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