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培养创新性人才

时间:2022-08-04 04:21:16

浅谈如何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培养创新性人才

摘要:如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转变教学方式,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科研能力,同时又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来阐述怎样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培养创新性人才,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强化创新课程体系、明确课程体系创新的价值、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构建创新性人才的新模式。

关键词:教育体制;创新性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81-02

创新性人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能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并及时了解当前最新的科研成果。创新性人才通常表现出开放、好奇、灵活的个性,他们勇于突破传统,敢于尝试,能够坚持不懈,集中精力完成一项工作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一、创新性人才特征

1.有可贵的创新理念。我国目前正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关键时期,储备大量的技术专业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性人才必须是有理想、有抱负,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的高贵品质,同时,创新性人才还必须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有良好的献身精神。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品质,才能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乐于奉献,才能为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

2.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所学的知识有准确和全面的理解,不能略知一二、流于表面,同时要对与专业相关的分支学科有所了解,以便举一反三。关注现实,关注学科在现实中的应用,有意识地站在科学的前沿,感知时代的脉搏,体验实践的呼唤,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这是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培养创新性人才素质的基本条件。

3.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纵观历史的发展,每一次的科技进步都会促进社会文明的巨大发展,在信息大量涌入、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创新就是发现新事物,理解新事物,进而突破,然后再发现再突破,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观察力,能提前掌握新科技、新信息并把与之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能比别人更及时地发现新事物,掌握新事物。创新性人才总是能在寻常中发现不寻常。鲁班发明的锯则是源于野草的细齿划破了他的手指,瓦特受到壶水沸腾的启发发明了蒸汽机,而牛顿创立的“万有引力”说来源于苹果落地,这些无一不证明敏锐的洞察力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4.有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坚持探索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心以及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于创新性人才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很多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高于常人的天分,而是他们具有明确的果断性、目的性、独立性和自制力,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创新是一种探索,面临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

5.还要特别注重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所谓沟通能力是指通过一定的技巧把自己的观念和想法迅速地传达给他人,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意思,从而更好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价值;而团队合作精神则是指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一项重要的科研创新往往涉及到多个知识领域,而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想把工作完成得更好就需要每个个体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

二、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再好的老师也教不会,因此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学习的动力,能在学习中乐而忘忧,忙而不累,学习效率就可以得到有效提高,甚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天才的灵感往往源自于他们的兴趣。而缺乏兴趣正是目前我国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学生对学习没有求知欲,内动力不足,对上课没有兴趣,对此,教师应该对教学方法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转变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内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老师在教书的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勇于突破课本,突破自己的老师,科学的进步就在于继承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又能怀疑否定前人,不断提出自己的新的观点,完善前人的成果,这就是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人才成了这个时代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有句话说得好: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就需要从学生抓起,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了这个时代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想培养创新性人才就要抛弃旧的教学理念,提倡新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观念。在当今社会,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许多教师把追求高学历、谋取好职业作为一种追求,以至于形成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也是在死背书、背死书的教育环境下学习,这就导致了学校教育落后,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的弊端。不可否认,传统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种教育方法并不适应当今的高等教育,许多学生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引导下成了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对此,我们必须树立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以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专业技能素质为主干,以身心素质为保障,构造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新体系,着力培养勤探索、会学习、善思维、能创造的新时期大学生。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教师和学生是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构成大学的不可或缺的两个不同因素,缺一不可,没有老师的学校不能称之为学校,而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的高低,因此,学生是否优秀直接取决于老师是否优秀。很多著名大学的经验表明,优秀教师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上,而且表现在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科学、对真理的执著追求,以及严谨的教学作风、科学的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是否强大直接决定了一所学校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更易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正因如此,许多高校都在争相争取高素质的教师,他们把建设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本校的重中之重。教师是否优秀决定了教育是否成功,但很多老师已然忘记了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他们不寻求教学的突破,只是填鸭子似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在他们眼里,教学不是智慧的启迪,而是机械地记住结论、程式化的知识灌输。他们不但缺乏一流教师所具有的追求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并且缺乏那种把发现、培养、扶植优秀学生视为教师天职的教师文化。不得不承认,现在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师资力量之间的差距,具体表现在:教风和学风不良、缺乏学科带头人,教育理念落后、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教师人事制度刻板,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等等。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否则大学以及“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都失之意义。

上一篇:浅谈中学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教学法 下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