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语文大师对话,成自身课堂活力

时间:2022-08-04 03:30:17

与语文大师对话,成自身课堂活力

[摘要]语文教学大师毕竟就是大师,他们有的是观念,有的是智慧。人们效仿大师,并非简单模仿,需与大师建立良好的对话框,进而习得大师教学之良策。与语文大师对话,成自身课堂活力的思考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对话大师成就活力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16

谈起钱梦龙老师,我们总绕不过他的那课《愚公移山》。正如一语文老师所说的那样,“三十多年过去了,新课程改革也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多年。但是,在我有限的视野内,还很少看到有超越钱老《愚公移山》的文言教学课”。是我们没有能力去超越?应当不完全竟然,当是我们没有踏踏实实地与大师进行理想的切磋,汲取到大师语文教学的精华。

汲取

一次偶然的机会,能和大师共同切磋,大师是那样的娓娓道来,令人感慨万千。钱梦龙老师这样说:“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不着痕迹的自然融合”的课,是“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进入文本深处,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略祖国语言的精妙,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积累必要的知识,获得审美的愉悦”的语文课,是着眼于“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帮助学生实现发展的真实的语文课,其途径,有且只有一条,即“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

先生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去做。

在《愚公移山》教学中,先生对学生文言字词的理解这一目标的达成靠的就是学生读书。先生让学生自主读出了“年且九十”的“且”,自主读懂了“始龀”中的年龄,读出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句式中的省略成分。

在《愚公移山》教学中,教师从不自己去讲答案,都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阅读,教学都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地进行,字词教学、人物关系解读、人物“愚”与“智”的讨论都基于教学对象的实际知识建构及需求去进行。

感悟

先生这样说,这样做,对我们的启迪意义当是十分深刻的。我们需要学习先生充分尊重学习对象的精神品质。正如先生还说过的那段话:“我始终认为‘教学’的宗旨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学到一辈子有用的东西。”

在c先生的对话中,笔者悟出如此教学真谛:语文教学需要秉承老老实实的态度,老老实实地教,要让学生去读书,让学生去感悟,一切都需要学生能够充分地自主行事。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而是怎样鼓励学生自己“读”文章。语文教学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让一个个学生去阅读感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应当形成这样的局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中有两个关系必须科学处理好,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问题,二是学生合作化探究的问题。对此,对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应当都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是不能以自己的讲授去替代学生的阅读感悟的;对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需要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合作探究,切不能以经常性的合作讨论去代替一个个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实践

诸多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基本方式,学生的语感是在对范文反复诵读、涵泳、品味中逐步形成的。譬如教学《童年的朋友》,这是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的作品,所描写的是外祖母。学习《童年的朋友》就是让学生了解外祖母那杰出的风采,提升学生的精神和品格。《童年的朋友》文字不长,但作者用饱含的深情和十分细腻的笔触把外祖母的形象写得十分丰满和颇具艺术魅力。所以,前置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得以充分地自读。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去跳读,在跳读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其次让学生去精读文本精彩的语段,如“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学生不仅读出“我”对外祖母的感觉,还读出外祖母的行为对“我”一生的重大影响和意义。再次让学生去朗读全文,形成诵读的气势,进一步加深对外祖母的印象,形成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鸣。

还记得2001年的秋天,笔者在浙江永嘉执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力求让学生去悟那座历尽沧桑的古园,去感受那个摇着轮椅进入园中的作者,去接受园子里那一位伟大苦难的母亲形象的感染。学生便深刻地懂得:是母亲,延长了史铁生轮椅上的岁月;是母亲,托举起史铁生苦难中的崛起。“母爱是要回到文字中读出来的”,教学中学生咀嚼着这样的句子“她就悄悄地转身回去”,“她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母亲清晰可见,母爱真切感人。从那时一直到如今,笔者渐渐而又深深地明白,感动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的成功,不在文字中浸泡出来的感动更是语文教学之大忌。

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经由语言文字走向美好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师的职责就当是引领学生经由语言文字走向美好的精神世界,不管前路是何等的荆棘丛生,我们都应当去披荆斩棘。

上一篇:解读数学概念,品尝数学的味道 下一篇: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微视频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