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胜宝宝学会输得起

时间:2022-08-04 10:15:04

让好胜宝宝学会输得起

我家宝宝胜心特别强,每次大家一起做游戏时,非要赢不可,不赢就发脾气。这次大家拍球,比谁拍得次数多。宝宝见比不过其他小朋友,于是耍赖多报了拍球的次数。我该如何教育他学会接受失败?

桐妈解析

像案例中这样 “好胜”的宝宝并不鲜见,其实,对于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来说,这种行为有着一定的普遍性。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3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并喜欢在有意无意的横向比较中确认自己的本事和价值,当发现自己比别人好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比较“厉害”,进而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好胜心”也就由此而来。

由此可见,孩子的好胜心,是特定年龄段的孩子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孩子的身心正常向前发展的一种标志,不能说全然是一种坏事,有时候这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一种促进作用。当然负面影响也是有的,如果孩子过分好胜,时时处处都想着占先,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就容易走向虚荣、偏执。那么,当宝宝表现出过强的好胜心时,家长该如何教育他接受失败呢?

一般来说,对于这个年龄的宝宝,由于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直接给他讲接受失败的道理是很难奏效的,与其孩子出现好胜行为再矫正他,不如在有意识地注意一下自己的教养方式,预防在先,万一出现了输不起的情况,再具体引导。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不以成败论“英雄”

有的时候,孩子喜欢争强好胜,除了出自本能的竞争意识外,还可能是因为家长不经意间给了他们这样的暗示,即孩子表现好了就高兴,表现不好了就不高兴,以成败论犒赏,比如,孩子哪项行为比其它人做的好了,就拼命表扬,而对于孩子弱势的行为习惯,则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一定的失望,甚至无意中当面把孩子跟别人做比较,“你看人家小X跳的多高啊”“你看人家XX唱的多好啊”……长期这样下去,就会给孩子一定的错觉:爸爸妈妈只喜欢强胜的我,如果输给了别人,他们就可能不喜欢我了。所以,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互动时,家长一定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反应,不要过分在意他们的输赢,否则就可能“逼”出一个好胜的孩子。

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做事结果引向过程

“好胜”的孩子,往往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特别关注结果,一旦发现结果不如别人好,就受不了,甚至为了避免“输给别人”这个结果,就拒绝去做,针对这种情况,家长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关注做事的过程,让孩子体验过程带给他的愉悦体验。比如,小朋友一起画画,家长千万不要用“看谁画得好”来激励他们,否则好胜的孩子一旦输给别人,会很难收场,当大人经常强调结果的时候,孩子也会习惯性地去比较结果忽略过程,反过来,如果家长把关注的点放在过程,比如,谁画的认真,谁的坐姿端正,谁涂的均匀,谁的画面干净等,当关注过程成为一种导向,孩子就不会太在意做事的结果了,自然就不会出现“好胜心”带来的诸多麻烦。

引导孩子客观、全面地评价自身优劣

“好胜”的孩子因“失利”而发脾气的时候,妈妈在共鸣孩子感受的基础上,让孩子意识到,虽然当前那件事他不如别人做的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一无是处。比如,孩子和别人玩“扳手劲”失败了,家长可以这样安慰他,“虽然你的手劲不如XX大,但跳的比他高啊!”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不可能事事都比别人做得好,自己也有优于别人的地方,不必因为某方面比别人差而看轻自己。

情景模拟,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对于那些一旦输给别人就大发脾气甚至罢工的孩子而言,家长还可以有意创设一些情景,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比如,在跟孩子比赛时故意输掉,然后学着孩子的样子生气地罢工并说些“输了,不玩了,真没劲”之类的话,假如孩子反过来恳求继续玩,则在继续玩的时候赢他,观察他输了之后的反应。

如果他输了就像平时一样不开心甚至罢工,就引导孩子反思刚才自己输了罢工时他作为赢家的所思所想,并借机给他讲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

如果孩子输了能够做到继续努力,就借机表扬他“输得气”的勇气,然后,家长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故意让他赢,进一步引导他体验“输了并不可怕,只要不放弃努力,就可能成功”的道理。

久而久之,孩子就渐渐明白了最重要的游戏或交往本身的快乐,而非谁强谁弱这个结果。

最后也需要提醒一句,但凡某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面临的心理特点,比如护东西、爱说谎、执拗等等,一般都不是通过几次的引导能解决问题的,须得等他的心智成熟到更高的程度,他才可能超脱当前的“问题阶段”,这需要时间,家长应该耐心等待,可以不放弃引导,但不能对引导的结果抱有太多期望。孩子不买账的时候,家长要敢于承认自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同时也要有勇气让孩子面对“失利”的挫折。孩子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他的成长环境,不能他说了算,他需要面临各种挫折,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调适自己。

上一篇:假装它没发生过 下一篇:断奶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