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诗文塑造孩子的高尚品德

时间:2022-08-04 07:46:11

让经典诗文塑造孩子的高尚品德

摘 要: 在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的今天,品德教育被严重边缘化,不少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其品德行为漠不关心。社会上也充斥着大量的应试培训学校,却鲜有品德教育机构。这显然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孩子高尚品德的培养与塑造刻不容缓,而经典诗文作为人类文明最璀璨夺目的智慧结晶,也是孩子所喜闻乐见的,正是塑造孩子高尚品德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 经典诗文 塑造品德 品德教育

“在学会做事之前要先学会做人”,无才无德或者有才无德,只能算教育的失败。即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品德缺失,那么仅仅是赵高、秦桧之流,对社会有害无益。什么样的品德才算高尚,又如何塑造孩子的高尚品德呢?

我认为,对于孩子而言,高尚的品德包含机智、坚韧、诚信、好学、节俭、友爱、奉献等方面。而经典诗文包含这些方面大量的人物和事迹,那些鲜活的案例无疑是最好的教育范本。

一、学会“机智”

据《宋史》记载:“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只有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对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欠缺的孩子,遇事往往会被吓得直哭,不知所措,只知道一味向别人寻求帮助,结果往往使事情更加复杂糟糕,甚至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而聪慧的孩子,可能一个机警的举动,却能事半功倍、转危为安,甚至挽救别人的生命。为此在孩子品德培养方面,“机智”这一点十分重要,尤其在社会状况多发、校园安全形势严峻的今天,极具现实意义。

二、学会“坚韧”

恩德文、施吕特的《犟龟》经典绘本描述道:一天早晨,乌龟陶陶正在散步。这时,鸽子飞来大声地说:“路易十五狮子大王要举行婚礼啦!他邀请所有的动物去参加。狮子大王住的地方非常遥远,我们得赶快出发!”第二天一大早,陶陶就出发了。他一步一步向前爬去,虽然很慢,却一直没停下。路上乌龟遭到了蜘蛛的讥笑、蜗牛的否定、壁虎的怀疑、乌鸦的嘲笑,如此,事实也未能参加预想中的路易十五狮王的婚礼,但坚韧不屈的性格最终还是让他赶上了路易十六狮王的婚礼。乌龟陶陶坐在客人中间,虽然有些疲劳,但感到非常幸福。

“坚持就是胜利”,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却很少有人做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青少年时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韧”品格的塑造更是需要持之以恒,心血来潮、一朝一夕的教育只能是昙花一现、好景不长。由此可见孩子时期“坚韧”品德的塑造刻不容缓,同时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三、学会“诚信”

史书《郁离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账,只给了渔夫十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却说:“你一个打鱼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却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被滔滔河水淹死了。

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必然之中。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即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则只有坐以待毙。在刚刚结束的“两会”记者会上,总理提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等问题”。因此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当前,对于“祖国花朵”的“诚信”教育尤为紧迫。

四、学会“好学”

东晋道教学者、医药学家葛洪的《西京杂记》中记载: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很兴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动,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

在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今天,基本上不用再为学习工具和学习环境所困扰,只要孩子肯学,则做父母长辈的都能尽量满足,但如何让孩子养成好学的习惯,是目前父母家长的首要课题,父母要教会孩子:“好学”不仅仅是寻求知识探求真理,更是一种美德。

五、学会“节俭”

据《国语·鲁语》记载: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粮养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富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根本。中华民族大力倡导和饯行节俭的名人佚事不胜枚举,让孩子从小熏陶在这些经典诗文中,非常有利于塑造其“节俭”的高尚品德。

六、学会“友爱”

南宋诗人郭茂倩《乐府诗集·鸡鸣》中写道:“桃在露井上,李树在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大意是:“一颗桃树生长在水井旁,李树也长在其旁,可恨小虫来啃食桃根,李树于是舍身代桃树而亡。树木尚且知道友爱,兄弟又岂能互相伤害?”

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利益冲突,比如近几年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拆迁补偿问题,朋友、兄弟亲人之间经常会出现矛盾,甚至大打出手,更严重的可能恩断义绝,老死不相往来。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能让孩子从小学会友爱,勇于担当,而不是一味地将责任推卸给别人,很多问题就能避免,很多矛盾就不会被激化,这无论对孩子本身而言,还是对家庭、社会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和谐与幸福。

七、学会“奉献”

天才画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通过《爱心树》这部作品用美国乡村布鲁斯音乐的节奏,讲述了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从前有一棵大树,它喜欢上一个男孩,它把树叶、树枝、果实,甚至树干和最后的树根都奉献给了男孩,但她还是无怨无悔,而且非常快乐。而小男孩一味地索取,却一事无成,并且过得一直都不快乐。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让孩子深切地感受到,奉献远比索取快乐,无尽的索取只会让自己陷入困苦的深渊,而奉献便是唯一的解脱途径。其实这棵大树和这个男孩,就好比父母和孩子,父母一味地给予并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和永久的快乐,父母只需给的仅仅是培养孩子“奉献”的高贵品德。

塑造孩子高尚的品德应该从机智、坚韧、诚信、好学、节俭、友爱、奉献等这些方面教育培养,但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此。父母、老师在正确地引导、坚持不懈地以身作则的同时,还要让孩子畅游在经典诗文的学海中,让他自己一点点发现、一点点完善,最终塑造出高尚、完美的品德,散发出迷人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6.

[2]恩德文、施吕特.犟龟.21世纪出版社,2009.1.

[3]刘伯温.郁离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有限公司,2009.4.

[4]葛洪.西京杂记.三秦出版社,2006.1.

[5]左丘明.国语.齐鲁书社,2005.5.

[6]郭茂倩.乐府诗集.万卷出版公司,2009.3.

[7]谢尔·希尔弗斯坦.爱心树.南海出版社,2007.7.

上一篇:口若悬河,亦有风韵 下一篇: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