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时间:2022-08-04 02:56:36

浅谈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作为新一代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不断积累和摸索,总结了数学教学“五化”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把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利用简单数学建模的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关系时,设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是什么关系呢?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吗?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想出了用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框架,对角线是2根橡皮筋,通过推拉演示得出矩形是平行四边形变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当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个平行四边形就叫矩形。可见,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还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如对老问题的延伸来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或利用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来创设问题情境等。问题情境设的好,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内容设计弹性化

课堂教学应当满足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因此在保证《课标》所提出的基本课程目标基础之上,应当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在内容选择和编排上体现一定的层次,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可以就同一问题情景提出不同层次的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挑战性的问题就是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觉到问题很熟悉,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无法解决。学生必须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这个过程当中,自我建构都是不同的,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三、课堂教学活动化

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在设计的活动中,要注意设计让学生能动手实践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体验,还要设计合作交流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数学的知识。

四、加强教师角色的合理定位

教师要由居高临下,注意表演,展示个人才华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教师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从提出问题到指导探索,教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又扮演的是“顾问”的角色,将学生置于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在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在学生多角度的思考过程中,培养以发散思维为中心的创造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因此,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给学困生以启发式帮助,指导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自己去搜集和筛选资料,自己寻找答案。

五、实施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案

减轻教学负荷,使教学中的合理要求变成学生内在的思维渴求,使课堂向课外延伸,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主体性教育的根本保证。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负担,所以数学素质教育必须体现这一精神。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力求减轻教学负荷,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把握适度,使合理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内在的思维渴求,从而达到课堂向课外延伸。具体地说,必须注意三点:

(1)教师的课堂教学应有意留下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继续学习,深入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去继续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兴趣。

(2)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给学生造成暂时失败感和短时焦虑感,使学生心理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堂中的学习内容产生一种兴然未尽之感,使数学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更大的功效,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3)创设教学民主氛围,即通过课堂师生共同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民主的反馈环境和评判情景,让学生从中能主动出声思考,进行口语报告,这有助于开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也有助于活化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也强化了学生的认知发展体验。

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数学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学的更扎实更灵活,更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六中 122000 )

上一篇: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初探 下一篇:农村初中集体备课的现状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