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用附子验案举例

时间:2022-08-04 12:37:55

关键词 附子 鼻衄 心悸 眩晕 医案

附子性纯阳刚烈,走而不守,能通达上下,行表彻里,通行十二经脉,被誉为中医治病救命之第一药,但若用之不当,也可危及生命。故有人认为其是“最有用又最难用”的药物。笔者在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应用附子治疗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现举医案数则如下。

1 鼻衄

谢某,男,25岁。2006年9月15日初诊。患者1周来每天上午日出至正午出现鼻腔出血,量多盈碗,正午过后,出血自行停止。曾经多种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病变。经用止血敏等中西药物治疗,效果均不明显,而来求治。诊见面色苍白,声低神乏,头晕心悸,双侧鼻腔均有血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略数无力。患者常工作至深夜两三点才能休息。细审症状,虽表现为出血之热象,但又有声低神乏、脉细无力之阳气不足表现。且常工作至深夜,阳气当藏不藏,以致虚阳上浮。日出至日中之时,阳气升腾,两阳相攻,逼血妄行,而致鼻衄。治拟温补虚阳,重镇浮阳止血。方选潜阳丹加减:制附子(先煎)、炮姜炭、生龙骨、生牡蛎各30g,血余炭、砂仁各20g,甘草15g。药进1剂,出血量已明显减少。再服1剂后,鼻衄已止。

按:《内经》日:“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肾中真阳,只有封藏固密,才能正常发挥它的生理作用。本例患者乃虚阳上浮所致,故用潜阳丹治宜温阳壮火、重镇摄纳、引火归原,方中重用附子,故收桴鼓之效。

2 心悸

符某,女,68岁。2008年7月16日初诊。患者10年前因心悸气短、下肢浮肿,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心房纤颤、慢性心衰,住院治疗后症状缓解。10天前因患感冒,心悸等症又有加重。因其经济困难,要求中药治疗。诊见心悸气短,动则更甚,畏风怕冷,面部浮肿,口唇青紫,四肢欠温,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血压70/40mmHg,心率约200次/分。舌淡胖嫩、苔白,脉沉促细无力。证属病在少阴,阴邪偏盛,心肾真阳衰竭,治疗应以回阳救逆为急务。急予以制附子颗粒6包,甘草颗粒5包,干姜颗粒6包,用热开水冲服。约半小时后,心悸气短有所缓解,血压85/50mmHg。再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加减:制附子(先煎)60g,麻黄、白术、防己、牛膝各15g,茯苓30g,生姜50g,细辛、甘草各10g。3剂后,畏风怕冷消失,心悸气短、肢厥、面部浮肿、唇绀、下肢水肿等症状也明显减轻,血压130/80mmHg,心率90次/分。病情已明显好转,继以四逆汤、附子理中丸善后。

按:本例患者乃系病及少阴、阳气式微、阴寒内盛之危症,故先以四逆汤回阳救逆,且重用附子温阳逐寒,力挽残阳于重危。待病情稳定后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温补心肾之阳,方建奇功。

3 眩晕

陈某,男,68岁。2008年3月27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年,眩晕头痛反复发作8年,伴口苦咽干,大便时干,口气较重,面色红赤,声高气壮。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洪大略数。曾服用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龙胆泻肝汤等及西药苯磺酸氨氯地平、酒石酸美托络尔等,眩晕头痛时有缓解,但终不能根治,黄腻苔始终不退。近2周来,又出现双下肢水肿,步态沉重,而来我处求治。详细诊察。患者虽然面色红赤,但手足欠温;舌苔虽黄腻,但并兼杂有白苔,且根部苔腐。伴有小便短少、夜尿频多、腰酸等症状。细辨之,患者虽然在上表现为一派“热”象,但下焦则显阳虚之表现。其病之根本在于阳气不足。治拟温阳化气,真武汤加减:制附子(先煎)、生姜各50g,茯苓、薏苡仁、生龙骨各30g,白术、白芍、泽泻、砂仁各15g,磁石40g,薤白10g。3剂后,眩晕头痛消失,下肢浮肿已消去大半,四肢转温,多年的黄腻苔已化去多半。药已中的,拟真武汤、附子理中丸加减善后。

按:本例患者之症状,细辨之当属阳虚不固,虚阳上浮,故见上热;中阳不足,水湿不化,湿浊中阻,气机郁结,郁久化热,故见口苦咽干、口气重、黄腻苔等湿热表现。前医以寒治寒,阳虚愈甚,故而病情胶着难解,经久不愈。遂以温阳化气为治疗原则,投真武汤加减,重用附子,而收佳效。

上一篇:陈颖异妙用大黄治疗母婴ABO血型不合的经验 下一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抗敏鼻炎灵胶囊中欧前胡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