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重写,更要重用

时间:2022-06-28 04:10:28

备课:重写,更要重用

备课是教师日常教学的基本工作。备课管理则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为规范教师备课行为,提高教师备课水平,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而实施的,集检查、指导于一体的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备课管理的最终目标,当然指向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然而,我们在备课管理实践中是否围绕这个目标做了呢?我们实施备课管理的理念是否适宜现今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出的备课要求是否为一线教师所认同和接受?备课管理的方式又是否有利于促进教师备课水平的提高呢?近期,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对一些学校的备课管理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备课“基本要求”: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读教本,看教参,在教本的重点、难点等处写上注解或自己的理解,同年级语数学科的教师必须进行合作备课,不是主备的教案要提早进行实质性修改,上课的过程与修改的教案应基本保持一致。40周岁以下的教师至少对自己主备的五个课时写成详细的教案,并在教学进度表中注明;每位老师每学期撰写不少于10则的教学反思。

细读以上“要求”,不难发现,“要求”内容虽然有一些备课方法的描述,但更多指向于书面呈现的结果和数量上,特别是对所备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指导、引領与研究,缺乏明确的要求。显然,这样的要求,更多指向于教师的“写”,而忽视对“用”的研究与引导。

笔者认为,作为管理者,我们不仅需要帮助教师树立“‘写得漂亮’是‘用得漂亮’的前提”意识,从重“写”入手,对每节课都能有充分的准备,更需要在制定基本备课要求的基础之上,有意识去改进备课管理的一些方式,调整管理指向,从关注“‘写’得漂亮”中走出来,进到“‘用’得漂亮”的研究与引导中去,让备课真正成为教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从关注“备”的角度转变到教案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状况的指导、引領与研究呢?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实践,谈以下三个方面的想法与实践。

一、 实施以“课”察“案”的备课检查方式,帮助教师形成“课案合一”的备课理念

显然,我们已经达成共识,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课”与“案”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案合一”是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保证。然而,在实际的管理中,由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常常孤立起来看备课文本内容,单纯以文本质量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的备课水平,忽视以课堂教学的状况来反观教案撰写的质量,从而造成了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着“备课归备课,上课归上课”的观念。由此而出现了直接抄袭名师教案、纯粹从网上下载教案、集体备课主要以上交纸质文本为目的、文本教案纯粹为应付学校教导处检查而写等状况,“课”“案”完全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备课,文本再完整,结构再清晰,内容再丰富,对其课堂教学的实施又有多大的帮助呢?显然,这是有违备课的基本功能的。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来引导教师真正形成“备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备课理念呢?笔者以为,以“课”察“案”的检查管理方式,将有利于促使教师形成“课案合一”的备课理念。

所谓以“课”察“案”,即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现场情况的观察,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是否与其课前所备教案相一致?是否就是其课前备课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实践?然后,以课堂教学的即时效果来分析该教师的备课水平。这样的检查方式,目的在于引导教师重视课前备课,努力把精力放在对即将执教一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可行性的思考上来,从而真正发挥备课“备”的功能。当然,这样的管理方式对管理者的要求将大大提高,工作量也会相应增加,检查的方式也需加以改进。如听课方式,一般以“推门”听课或“随堂”听课比较合适,便于了解教师们真实的教学状况。为了更客观地了解教师“课案合一”的状况,听课数量一般不少于3次。而由于听课量较大,听课对象可以分批、分阶段确定。在听课人员的安排上,除了以往行政管理人员外,还可增加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及骨干教师,特别需要吸收业务骨干参与到听课指导中来。

采用“以课堂教学过程来观察教师的备课状况”这样随机检查的方式的根本目的,在于强化教师对课堂教学中“课案合一”的认识,迫使教师认可并接受这种管理方式,从而在管理的基本流程上杜绝课案不符现象的发生,弥补“只看文本,不关注课堂教学状况”的备课管理方式的不足。

二、 实践重“质”轻“形”的备课管理模式,倡导轻负高质的备课方法策略

调查发现,很多课案不符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学校在对备课管理中,重视形式上的检查,特别是对备课文本上的高要求,而对教案的实际使用情况则疏于管理,致使老师们把大量的备课时间花在形式化的操作上。事实上,这种做法既费时,又低效。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在重视备课质量的同时,淡化备课的形式,把备课管理的视点更多地放在“课的有效实施”上来,改进备课内容与呈现方式的管理,以课堂观察来审视教师的备课情况。我们不妨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1. 对备课内容的管理,倡导个性化设计

在一些学校的备课管理规定中,对一份教案的内容、流程及文本撰写上的要求非常明确。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意图、教学反思以及板书设计等等都不能缺,有时还会设计统一的表格要求教师备课。这样的要求在规范青年教师的备课时可能需要,但对于大多数有经验的教师来说,则显得过于呆板,不利于发挥教师作为备课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备课是为上课作准备的。如何设计一节课的教案,很多教师其实有着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有特色的备课方式,像是否需要用表格来呈现,是否一定要写上教具准备,是否一定要有板书设计等等,都不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更在于,教材是否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定位是否恰当?教学方法选择是否明确?当以上要求都做到了,教学流程简单一些,课堂板书凌乱一些,教学设计意图不注明等,又何妨呢?

2. 对备课文本的管理,关注个性化使用

备课是否到位,其实不仅仅反映在一份教案文本上。我们完全可以把备课的载体拓展到教材、练习册等教师课堂中经常使用的物品上,让备课内容更易拿在手中,出现在教师的眼前,及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方便。

当然,有了这样的要求之后,作为管理者在查阅教师的备课资料时,有时可以淡化对教案文字的查阅,着重去看教师的个性化备课内容。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许多语文教师将备课内容直接写在教材上。我想,这样的备课实用性比写成纸质文本放在讲义夹里,不知高了多少。我们应该倡导这样的备课方式,对一些有创新性且又有实效性的备课方法,及时给予肯定与推广。

三、 开展抓“研”促“教”的备课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

对于备课管理,作为管理者需要思考,教师的备课水平的提高到底需要怎样的帮助?事实上,备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对教材能够准确把握,具有较强的处理、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有时还需要考虑到一定的教学艺术。因此,教师备课水平的提高,备课质量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规范与检查,更应该倡导一种为教师服务的意识,把备课管理从原来重“督”的倾向,向重“研”的方向转变。笔者建议,作为学校教学管理者,应该多开展备课交流活动,保证教师们有集体备课的时间,经常开展一些在集体备课基础上的课堂教学研讨,引导教师从“课堂实践”反观教案的质量,分析教学设计中的得失,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而这样的研讨活动,一般需要关注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研”读——读教材,定目标,想教法。即组织好教材研读活动,这是备好课的前提。只有把教材理解透了,目标把握准了,教法选择恰当了,教学流程设计也就变得简单了许多。如果再加上每位教师对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准确的分析和把握,教学实践效果自然会好起来。

第二个层面:“研”课——辨过程,议效果,抓改进。即抓好备课后的教学实践研讨。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析、讨论,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得当。在此基础上改进设计,为下一次教学积累经验。笔者以为,“研”课应该成为备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对于备课管理,只有管理者的理念“从重‘写’转变到重‘用’”的方向上来,才能够引領一线教师的备课实践从“‘写’得漂亮”转变到“‘用’得漂亮”的操作上来,让“课”与“案”实现真正的有机整合。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 314000)

上一篇:谈科学教学中“科学小故事”的巧妙运用 下一篇:把德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