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用附子治疗风湿性多肌痛体会

时间:2022-09-30 06:48:56

重用附子治疗风湿性多肌痛体会

张卫华(指导)

关键词 附子 风湿性多肌痛 用药经验

《神农本草经》记载附子主“寒湿痿,拘挛,膝痛,不能行走”。附子辛热,有毒,通行十二经脉,临床应用附子在痹症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附子在汉代应用极为普遍,张仲景治疗痹证善用附子,取其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阳利水,通痹止痛之功,颇具特色。然至近代相当一部分医家对附子缺乏全面认识,畏惧附子之毒,不敢轻易用之,偶尔应用也是量小效微,不能发挥其良好的效果。吾师张卫华主任医师为杭州市名中医,治疗内科疑难杂症颇有心得,尤其善用温药。认为寒凝湿阻非温不散,痰湿非温不化,水饮非温不消,瘀滞非温不通,虚损非温不补。临诊治顽疾,审因辨证,投药精确,颇得疗效。常言“药不瞑眩,厥疾不廖”。对附子的临诊运用,颇具心得,认为只要辨证准确,配伍得当,炮制得法,每每效如桴鼓,而且安全无副作用。尤其是将附子运用于中医“痹证”的治疗收效甚佳。现结合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病例将吾师运用附子的经验阐发如下。

1 典型病例

患者汤某,男,62岁。2005年5月9日初诊。自2004年6月份起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两髋关节以下肌肉疼痛、僵硬、重着,逐步加重至不能蹲跨、弯腰,继则不能步行,两下肢上抬高度离地小于5cm,3月后头颈疼痛僵硬,不能转侧,背、腰疼痛,痛甚而不能寐。自言:白天不敢坐(站不起来),晚上不敢睡(不能翻身,且需滚动全身才能勉强下地)。曾在多家医院神经内科及骨伤科就诊,查CRP、ESR、ASO、RF、BRT、HLAB27、血生化、肌电图等,以及头颅、髋关节、腰椎MRI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皆诊断为“风湿性多肌痛”。曾服多种药物及忍受“火灸”之痛,均无效,因拒绝激素治疗转来我院。查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遇寒痛剧,得热痛减,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紧、两尺弱。辨证为寒湿痹阻型痹证,证系肾阳虚衰,机体失于温煦,寒邪束于肌表、关节、经脉,卫阳不得布达,气血运行不畅,脉络受阻引发。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加减,重用附子温阳散寒,通痹止痛。处方:附子、麻黄、细辛、桂枝、防风、独活各10g,炒白芍、茯苓、知母各15g,黑小豆30g,甘草6g,制川乌、制草乌、狗脊、当归、川芎、仙灵脾、威灵仙、制半夏各12g。5天后复诊:颈部已能转动,疼痛略微减轻。以后复诊,附子逐步加量,症状亦随之明显改善,治疗中先后加用南星、蕲蛇、补骨脂、菟丝子、黄芪、莶草、海风藤、片姜黄、千年健、钻地风、老鹳草等。附子用至50g/剂时,疼痛、重着、僵硬症状基本消失,能敏捷快速拾地面之物,患者喜出望外,信心百倍。经5个月治疗而病告痊愈。期间使用过扎冲十三味、通心络等中成药,痊愈后用补肝肾、养精血、化瘀滞之培元散(自拟)调理固本。病人自己统计附子用量总计4549g,服药过程中未见毒性反应,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均正常。

2 分析

附子使用于少阴阳气虚衰,而寒湿留于骨节之证,有温经散寒止痛之效。《伤寒论》云:“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方用于“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该方能温阳散寒,温经除痹止痛,现广泛应用于阳虚感寒所至的多种病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体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内经》中也认为“肾气衰弱,寒湿入骨”是寒湿顽痹发病的关键。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畅通无阻,全赖一身阳合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肾阳不足,寒邪外袭,或阳虚里寒,寒湿相杂,则经脉凝滞,治疗需“补肝肾以壮筋骨”。同时久病损阳,难病必瘀,在寒湿顽痹的治疗中需紧紧围绕“痹有瘀血”的学术观点。本案患者属花甲之年,肝肾亏虚,精血不足,风寒湿邪客于肌肉、关节,闭阻经脉,初始投药不当,病情久延,命门火衰。治疗当补助真元,散寒通阳,活血化瘀,宣通经络。故方中重用附子温经散寒,补益肾阳;加用麻、桂、细辛、乌头等温通之品也极为重要。其一,瘀滞非温不通,寒湿非温不散,虚损非温不补。温通药在补益肝肾,祛风散寒及化瘀通滞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二,寒湿顽痹,起病皆由于风、寒、湿邪经皮毛腠理进入肌肉骨骼,由表入里,“表”既是寒邪入路,亦是邪之出路,通过诸药温经散寒,辛温发表,腠理一开,伏邪外达,是治愈该患者的关键。

风湿性多肌痛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诊断应严格符合以下6点:①年龄在50岁以上;②颈、肩胛带、骨盆带,3处易患部位中,至少两处出现肌肉疼痛和晨僵,病程持续1周以上;③血沉、C反应蛋白增高等全身反应证据;④受累肌肉无红肿热,亦无肌力减退及肌萎缩;⑤排除类似的其它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恶性肿瘤等;⑥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病情稳定后一般需最小剂量维持1-2年,多数病人在治疗4-5年后可停药观察。因激素长期使用的副作用,常令患者转来寻求中医药治疗。

附子为剧毒中药,《中国药典》规定常规剂量为3-15g,超大剂量应用有风险,必须充分重视,该患者5个月内服药附子总量4549g,实属少见。张老师临证使用附子讲究:①辨证准确。附子辛热燥烈,通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寒湿偏重之痛痹、顽痹非乌附莫属。寒湿痹阻的辨证要点为关节冷痛沉重,疼痛剧烈,痛有定处,昼轻夜重,遇寒痛增,得温痛减,舌质淡紫、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对于病程长,寒凝重,肝肾亏损,脾胃虚寒,心阳不振以及寒凝经脉之顽痹以阳虚表现为主,可加大剂量使用,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②注重配伍及煎药方法。一般报导推荐附子与生姜、甘草先煎以降低附子毒性。吾师根据临床心得及参考他人治病经验以黑小豆、炙甘草、防风与附子先煎以制约附子毒性,体弱者可加用蜂蜜。黑小豆《本草纲目》中记载“煮汁解砒石、甘遂、天雄、附子…百药之毒”。《伤寒论》四逆汤方中炙甘草是附子的两倍,说明仲景用甘草解附子之毒。防风《本草求原》中记载“解乌头、芫花、野菌诸毒”。蜂蜜为百花之精华,能解百毒。在配伍抑毒机理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乌头、附子与甘草、生姜、黑豆、远志、黄芪等同用,总生物碱减少,此外金银花、绿豆亦可解毒。对出现口舌肢麻者,以大剂量甘草防风绿豆汤或蜂蜜水内服,当即可解。根据文献记载和药理研究,附子先煎可减低毒性而药性不减,验之临床确如所言。③逐步加量,间歇服用。附子临床应用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即临床疗效随着附子的用量而增加。但个体对附子的耐受性不同,常规剂量为3-15g,一般不超过30g,因此初诊病人需逐步加量。对于慢性病证,需根据体质、反应,间歇服用。④重用附子,答案在经典。1981年考古发现了汉代度量衡器“权",对于张仲景的学说研究有很大的意义,平时用《伤寒》、《金匮》方效果差,剂量过轻是原因之一。经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反复核实,东汉时的一两=15625g,附子大者1枚20-30g,中者15g。桂枝芍药知母汤附子用二枚,大黄附子汤用三枚,附子汤中用二枚,临床按原剂量治疗疗效显著,而按教科书及药典记载的分量用于临床,要起沉疴确实为难。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从《内经》解读情志活动与胃脘疾病的关系 下一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四季菜颗粒中7-甲氧基香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