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03 10:18:24

高中物理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69-02

创新能力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动创造思维的条件下,能主动胜任某项任务变革的主观条件。创新意识、创造思维集中体现在创造能力上,构成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意识是“萌发”创造思维的“导火线”;而创造思维则是创新能力的“内核”,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的开端。因此,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但中学所谈的创新,不是相对于人类而言,而是相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主要是保护和启迪其好奇心和创造意识,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批判精神和探究发现能力等,为今后打基础。下面就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试谈如下。

一、培养、激发创新欲望

需要是动机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在实践中,社会向人们提出了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社会要求一旦被人接受,就会在人脑中变成创造性活动的需要和愿望。如果这种创造的愿望和需要与活动结合,有实现的可能,就转化为创造性活动的动机,从而推动人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如何促使学生接受创造需要,产生创新欲望呢?我认为:

1.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萌动成就动机。如介绍十七、十八世纪建立和发展的牛顿力学和热力学,推动了蒸汽机、热机、机械工业的高速发展,促使人类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十九世纪建立和发展的经典电磁理论,促进了工业电气化、无线电通信等的发展,使人类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应用电能时代;二十世纪上半叶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使人类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和原子核内部。在此基础上,引起了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激光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推动了量子化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现代宇宙学等新学科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了第三次技术革命。谁会去开创第四次革命呢?

2.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应用,以激发学习兴趣:如:牛顿力学一力学;光学一光学;热力一化学;电磁学一电力工程、通讯;激光一量子力学一半导体物理一晶体管。

3.让学生了解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外国的以及中国的科学家,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创造过程,他们的治学态度,他们科学献身的高尚情操,他们把握机遇、对待困难和逆境的态度,对名誉地位的看法,以及他们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毅力,灵活机动的风格,对祖国人民的热爱等。从而使学生在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榜样,并在自己的实践中努力照着榜样做。

4.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目前发展的历史和趋势,有利于学生少走弯路,早定目标,树立信心。目前物理学在探索亚核世界运动,宇宙世界的天体运动等规律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若能向物质结构的更深、更广层次的研究上取得成功的话,世界将极大改变。

二、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武断,不孤行。批判性指善于冷静地考虑问题,不轻信,不迷信“权威”的意见,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

2.思维的创造性。指思维活动的方式,不仅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表现在概念的掌握与理解上,不仅能将新知识新概念同化到已有的概念和知识系统中去,而且能利用新知识新概念去改造旧观念。表现在解决问题时不死套公式,而是融会贯通,善于多渠道地用简捷的方法解决问题;表现在创造活动中,有创造意识,有丰富的创造想象力。

3.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以及直觉思维。大量实践证明,思维品质的差异直接决定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如何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一)转变观念,创设气氛

1.以维持性学习(通过学习获得原先已经确定的观点、方法和原则,以对待已知的或重复发生的情况)向创造性学习(即突出主动精神,鼓励人们考虑趋向,强调未来,重在将获得和实践作为生活在一个变化世界上所必需的新的方法,新的技能,新的态度和新的价值)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教育提升为以启迪智慧为主的教育。

2.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而清晰的知识结构是形成直觉思维的内在因素。德国的一个物理大纲中有这样一句话:“与生物学和化学相比,物理的结构较有层次,从而使物理学家的独特思维方式更显出众”。物理学的结构是由物理学的概念、规律所组成的有机体系。这些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教给学生知识结构有利于:(1)使学科知识更容易被理解。(2)更好地记忆知识的细节。(3)促使学习的迁移,触类旁通。(4)为今后继续深入地学习奠定了基础。结构的理解,易于促进学生的直觉思维。

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上面几点,还包括诸如心理健康教育,意志的磨炼等等。其培养关键在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作风,自身具备较高的创新才能,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更多的适合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上一篇:热爱自己的学生,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下一篇:浅谈高中数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