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面向未来的纪念

时间:2022-08-03 08:51:33

1978-2008“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007年10月,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上的庄严宣告,表明了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谋求更长足发展的决心。

此后,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解读中国崛起的奇迹,探索未来历史走向,成为中国2008年度的政治焦点。

纪念,坚定改革共识

2008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是中国改革开放而立之年。

1月4日,人民网“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访谈”拉开序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袁绪程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

1月12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新年论坛主题设定为:“中国改革三十年――评价与展望”。

2月19日,《新京报》以“小平南巡改变中国”,开启追溯改革开放三十年――“日志中国”的一年行程。这一天是小平逝世的日子,也是他第二次南巡的日子。

4月12日,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召开,特别设立“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圆桌会议”。

9月27日,2008夏季达沃斯天津论坛特别设立“中国未来三十年的改革”,寻求中国过去三十年成功的因素,以及未来如何影响中国的发展轨迹。

在将要来临的12月18日,中国第一个以改革开放史作为核心内容的博物馆――深圳博物馆新馆主体工程将正式开馆。

此外,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图书、纷纷推出……

2008,人们用最生动的音符演奏发展,用最浓重的笔墨追溯历史,用最多彩的颜色呈现变迁,人们心中的改革情愫在对历史的回望中汹涌澎湃,激荡不已。

“中国三十年来的改革,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这位年逾80岁的老人,至今依然不畏年迈,奔走全国,著书立说,为深化改革摇旗呐喊。

76岁的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说,这三十年,从1978年到1982年,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从1982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经济活跃起来,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面;从1992年到2002年,中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2002年以来, 进入了一个以更高自觉致力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同时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使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更加协调推进的崭新阶段。三十年历史巨变,其中最突出的一条,或者说最使十几亿中国人受惠的一条,就是在新时期,从根本上改变了封闭僵化的颓势和万马齐喑的沉闷,真正充满希望地活跃起来了。显然,这样一种罕见的“井喷式”发展势头还将长期持续下去。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石小敏看来,三十年,农村改革、企业改革、价格改革、开放四股“流变”,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时而独自涌动,时而相互激荡,曲折则流淌,奔腾则冲决。到如今已汇合成浩荡的全面改革、全面开放的时代潮流。在她面前,几座陈旧的垄断“堤坝”,几许过时的特权意识,几多龌龊的“特殊利益集团”,是阻她不住的。如今,变革最快的部分已奔流“入海”,变革最慢的部分恐怕也将要越过“壶口”瀑布,进入“大拐弯”了。不管怎样,“大河东去也”,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在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笔下,1978~2008年的中国,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在著名社会学者陆学艺笔下,随着政治从社会生活缓慢抽离,个人得以成为自身命运的主人。

当然,伴随着改革的步伐,对于改革的非议也从不曾间断。但是,在这之中,总有一个声音振聋发聩。“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成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总书记说。

也总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世人:“当代中国人的一切努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一件事――消灭贫困,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总理说。

于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成为举国上下的坚定共识。

纪念,世界解读中国

有一位百岁老人在大洋彼岸矢志不渝地要解密中国这三十年的经济奇迹。为此,他把自己一生的积蓄都拿出来,包括自己所得的诺贝尔奖奖金。2008年的7月12日到17日,在他的发起和资助下,芝加哥大学和科斯基金会联手举办了一个大型学术研讨会。议题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年”。这位老人就是98岁的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科斯坐在轮椅上,聆听了5天,就是为了获得“他们所说的事情应该比那些没亲自经历过中国实践的人所说的具有更大的可信程度”。

确实,过去三十年,中国创造了年均9%增长的发展速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老牌西方工业化国家走过的道路,不同于二战以后日本、韩国走过的道路,不同于冷战结束前苏联和东欧的发展模式。“北京模式”,国际社会曾经这样称之并认为,“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除西方发展模式之外的一个强有力的选择”。

但科斯显然觉得这样的概括有些意犹未尽。他将找到“北京模式”背后的动力机制,作为他人生要办的最后一件事。他在7月会议的闭幕式上说:做完了这件事情,我就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了。中国在他心中的份量,可见一斑。

科斯的“好奇”同样出现在9月23日,美国CNN采访总理时问道:“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模式的成功之处何在?”“您国家的成功之处在哪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

其实,嗅觉灵敏的西方媒体,早在新年钟声尚未敲响的时候就开始了对中国的解读。2007年的12月31日,美国《新闻周刊》以“中国崛起”为年终专题,“对美国人来说,2008年关乎选举;对世界而言,则关乎中国。当奥运会最终揭开它的帷幕,中国将步入国际舞台的中心。”

不到一个月,美国外交领域重量级刊物《外交》杂志在2008年1~2月合刊号上专门论述中国。题为《中国崛起和西方未来》的文章开篇写道:“中国的崛起无疑是21世纪上演的伟大戏剧之一。”

8月份的北京奥运会,世界认为,奥运会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成果的集中呈现。

美国《时代》周刊说,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全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在荣誉的光环下。

俄罗斯《独立报》说,中国不再用砖头加固将其与其他民族隔离开的长城。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超级大国,这是CNN主持人所说:“期待中国能在处理世界政治问题上起到更加活跃的作用。”

而次贷危机提前为中国在参与处理世界经济问题上提供了一个舞台。

法新社称,在因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恐慌中,中国表现出一种帝国般的镇定,它在提供援助的同时确信能够应付。路透社则提出,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外汇储备,也许会在平息全球金融风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将创造全球富裕的重要角色赋予中国,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世界2030年时的面貌取决于中国。如果中国继续发展,将使世界达到一个新的富裕水平。”

纪念,共同走向未来

然而,中国还远不是超级大国。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和社会层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正如总理在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发言: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有13亿人口,虽然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收入水平仍排在世界100位之后,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还很落后,还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口没有解决温饱。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进一步发展还受到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的制约。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问题还比较突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任务还很繁重,道路还很漫长。

恰在这一年,雪灾、三鹿奶粉事件、山西窑厂坍塌事件……每一个事件都以极端和惨烈的形式呈现出来。

人们将关注点纷纷指向了政府职能改革、民主推进、媒体管理方式变革、民间组织成长等方面改革的推进。

“突破”,已经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要议题。

10月9号,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把目光专注于农村。三十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放活了农民;三十年后,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发出让农民“活”起来的信号。

站在深远的历史背景下,前看一百年,后看100年,市场经济、民主法治、道德信仰,中国正将构筑特色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诸多要素结合起来,绘制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DNA完整图谱。

这或许也是2008年纪念、反思和探索三十年改革历程的意义所在。

上一篇:中国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 下一篇:1978,中国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