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对大学生的学习经验与职业规划的影响

时间:2022-08-03 07:08:58

家庭经济对大学生的学习经验与职业规划的影响

摘要:家庭经济情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求学经历、思想观念、人生价值、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通过对这种影响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可以为大学生更好地调适自己,完成学业及未来规划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家庭经济;学习生活;职业规划;心理健康;价值观念一、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教育产业化,我国各类高校普遍“并轨”,学费、住宿费日益增长。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的大学学费一般在5000元到1万元不等,比起1989年增加了25―50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1]这意味着家庭经济对大学生求学历程的影响日趋明显。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成本增加,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据教育部财务司1999年的调查统计显示,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15%。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由于家庭经济贫困,他们缺乏相应的学习、生活条件,经常奔波打工赚钱,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身心受困,从而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业。

家庭经济是大学生求学的主要支柱,本次调研目的是为了了解现阶段家庭经济对大学生求学历程的影响,特别是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力求将最真实的一面反映出来,为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及未来规划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二、 调研对象和数据分层

(一)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广州大学城的在校大学生。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简单抽样分析和预测,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第一手资料主要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别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10所高校随机抽取学生,由学生自行填写问卷。问卷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家庭经济基本情况,家庭经济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未来规划、心理健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0份,其中有效问卷3840份,有效率76.8%。

(二)数据分层

根据2005年广州市民政局公布的“城镇居民家庭经济月平均收入低于390元”的标准,以家庭父母亲收入计算,我们界定每月家庭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学生为贫困生。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课题组2005年的调查结果,“个人年收入3.4万―10万元、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5.4万元、家庭年收入为5.37万―16万元”[3]为我国中等收入者的划分标准,中等收入家庭的月平均收入应该在4475-13333元。据此,我们界定家庭月收入在800-4500元的学生为一般困难生。而家庭月收入高于4500元的学生,我们则定义为中等收入以上学生。

三、 调查内容和结果分析

(一)家庭经济基本情况

1.在3840份有效问卷中,家庭月平均收入800元以下的学生(贫困生)有1067位,占总调查学生的27.79%;家庭月平均收入800―4500元的学生(一般困难生)有2182位,占总调查学生的56.83%;家庭月平均收入4500元以上的学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有591位,占总调查学生的15.37%。由数据中看出,目前大学生当中大约有三成是贫困生,一般困难生占一半以上,家庭经济中等收入以上学生接近二成(见表1)。

表1家庭月均收入

家庭月均收入4500元以上800――4500元800元以下学生人数/人59121821067

2.我们调查了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结果显示,不论是贫困生、一般困难生还是中等收入以上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都是家庭(分别占83.04%、96.77%和98%),但三者有一定的差别(见表2)。

(1)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经济来源靠家庭、亲朋好友的比重呈递增趋势。

(2)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靠助学贷款、勤工俭学来源的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

(3)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经济来源都主要还是靠家庭和亲朋好友,其他经济来源比重非常小。

表2大学生主要家庭经济来源百分比

经济状况经济来源家庭及

亲朋好友助学贷款

及勤工俭学奖学金其他贫困生83.04%14.28%1.79%0.89%一般困难生96.77%3.00%0.00%0.23%中等收入以上学生98.00%0.81%1.19%0.00%

这充分说明中国大学生的依赖性很强。虽然贫困逼迫大学生采取其它渠道去获得经济来源,但学生更多还是靠家庭和亲朋好友资助,部分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令人遗憾的是,所调查的学生极少获得过奖学金。

(二) 家庭经济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1.我们调查了不同经济层次的大学生除了吃饭外的经济去向。各个经济层次都有过半学生将购买生活用品列为第一消费方向,家庭中等收入以上的学生中有28.57%将购买衣服、零食和消遣作为第一消费方向,而这个比率在贫困生和一般困难的学生中只占9.32%和15.51%(见表3)。由数据可知,除了生活用品的花费外,家庭中等收入以上的同学消费更注重时尚,而贫困生和一般困难的学生花费则注重实用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具。此外我们必须看到几个隐忧。

(1)购买学习用品方面,总体比例偏低,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比例分别是23.71%、22.69%、12.38%,这分别只占总体开支的二成左右。同时,这一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越是中等收入以上的学生用于购买学习用品的消费越少,相反,家境贫困的学生比例还偏高一些。

・教师与学生・家庭经济对大学生的学习经验与职业规划的影响(2)在购买零食、衣服和消遣方面,中等收入以上学生所占的消费比例接近三成。同时,这一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学生家庭经济越好,在零食、衣服和消遣方面的开销就越厉害。

表3大学生主要支出百分比

经济状况支出购买学习

资料和用具购买生活

用品购买零食

衣服和消遣其他贫困生23.71%59.60%9.3%7.37%一般困难生22.69%61.57%15.51%0.23%中等收入以上学生12.38%57.15%28.57%1.90%

2.学生课外活动是锻炼他们成长的舞台,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会直接影响他们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呢?在调查学生参加校、班级的各类活动的频繁程度时,各经济层次的学生选择是一致的,但是各自的比例略有不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偶尔参加”的占大多数,其余依次是“经常参加”、“很少参加”、“从不参加”(见表4)。

(1)从贫困生、一般困难生到中等收入以上学生,选择“经常参加”的比例分别是30.80%、29.35%、28.22%,呈递减趋势,即家境越好的学生越不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2)选择“偶尔参加”的比例分别为56.25%、54.35%、50.00%,也呈递减趋势,也表明家境越好的学生越不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3)选择“很少参加”的分别占9.82%、15.43%、20.97%,呈递增趋势,表明贫困生多愿意积极锻炼自己,而中等收入以上学生更懒得参加各类学生活动。

(4)选择“从不参加”的比例分别是3.13%、0.87%、0.81%,呈递减趋势,即家境越差的学生越是选择“从不参加”各类学生活动,这实际上是少数贫困生比较封闭自己。通过个别访谈,我们发现选“从不参加”的学生并非完全不想参加,而是由于有时经济能力不允许,例如外出活动需要自己支付费用,才被迫不参加。

表4对参加学校、班级各类活动的积极程度

经济状况积极程度经常参加偶尔参加很少参加从不参加贫困生30.80%56.25%9.82%3.13%一般困难生29.35%54.35%15.43%0.87%中等收入以上学生28.22%50.00%20.97%0.81%

(三)家庭经济对大学生未来规划的影响

目前,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选择:就业、继续深造(包括出国、考研、双学位)和创业等。调查数据如表5显示。

表5对大学生未来规划规划的影响

经济状况意向就业继续深造创业没想过其他贫困生68.75%16.06%7.14%5.36%2.71%一般困难生57.87%28.57%9.44%3.15%0.97%中等收入以上学生29.03%47.85%9.68%10.48%2.96%

不难看出,学生们在作出选择前途的决策时,家庭经济情况对其选择会有一定影响。

1.从横向进行比较。对贫困生而言,对未来的规划首选“就业”,以下依次为“继续深造”、“创业”、“没想过”、“其他”;对一般困难生而言,也是首选“就业”,再依次往下排,呈递减趋势;对中等收入以上学生而言,首选却是“继续深造”,其次才是“就业”、“没想过”、“创业”、“其他”。可见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学生,毕业后偏向于选择继续深造而不急于就业,而家庭经济一般或较困难学生的第一选择则是就业。

2.从纵向进行比较,结果基本是一致的。但是选择“创业”、“没想过”和“其他”三项表明了三个不同阶层学生的三个方面的意识。

(1)选择“创业”的比例呈递增趋势,表明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学生越有冒险的意识。

(2)选择“没想过”的情况是中等收入以上学生排在首位,而奇怪的是贫困生排其次,一般困难生排最后。这表明了两个可能的极端:中等收入以上学生一部分有积极的创业冒险意识,但另一部分仗着家庭条件优越消极对待人生;贫困生整体情况是积极面对人生,努力改善自身处境的,但也有极少一部分人不敢面对现实,消极面对人生。

(3)选择“其他”一项显示的数据表明,贫困生和中等收入以上学生相较于一般困难生有更多的想法。这说明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可能直接影响学生今后产生复杂的未来规划。

(四)家庭经济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据调查,家庭经济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不容忽视。心理情况的调查是我们本次调查的重点之一,通过书面反馈、问卷调查、个案追踪、抽样调查等多种形式,从整体到局部的交叉了解,我们获得了不少第一手材料,并且把研究重点放在贫困生身上。

1.自卑感。很多贫困生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于表达,不合群。他们中有的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有的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还有的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

2.压力大。在问卷中,当被问及是否担心学费和生活费问题时,贫困生中有34.37%表示非常担心,42.86%表示比较担心;在一般困难的学生中,非常担心和比较担心的比例分别为11.74%和31.74%;而对于家庭月收入高于4500元的学生来说,仅仅有1.61%的学生非常担心,45.97%的学生偶尔担心,41.94%的学生表示从不担心(见表6)。

表6对学费生活费的担心程度

经济状况担心程度非常担心比较担心偶尔担心从不担心贫困生34.37%42.86%15.18%7.59%一般困难生11.74%31.74%44.56%11.96%中等收入以上学生1.61%10.48%45.97%41.94%

(五)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表7对人生价值观取向的影响

经济状况社会价值自我价值社会地位高低拥有金钱多少贫困生28.12%61.16%4.02%6.70%一般困难生25.48%64.15%5.62%4.75%中等收入以上学生19.35%64.52%12.10%4.03%

1.从总体上讲,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总体趋势是良好的,都认为主要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对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选择总体比例分别是89.28%、89.63%、83.87%。

2.中等收入以上学生、一般困难生、贫困生均趋于倾向自我价值的实现,比例是社会价值的一倍多,中等收入以上学生对自我价值的重视甚至超过社会价值的三倍。这表明现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比较淡薄,也表明家境越好的学生社会价值观念越是淡薄。自我价值实现在各类学生中占60%以上的比例表明大学生的个人主义观念日益增强。

3.对待社会地位高低的价值取向方面,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的选择比例呈现递增趋势。这表明家境越好的学生,越是认为社会地位重要。

4.对待拥有金钱多少的价值取向方面,贫困生、一般困难生、中等收入以上学生的选择比例呈递减趋势。这表明家境越好,学生越不重视金钱的多少。

四、 讨论与建议

(一)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取向、未来规划、心理健康有着较大差异的影响,我们要注意其中的焦点问题,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

1.对待学习生活、价值取向方面,我们发现不论是何种层次的学生主体选择都是一致的。在学习生活方面,他们花费在基本生活费用、学习用品资料费用、参加课外活动等方面都占绝对的比例;在价值取向方面,他们多数选择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2.在对待未来规划、心理健康方面,三大类学生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在未来规划方面,家境较好的学生更多选择继续深造,而家境越差的学生越倾向于选择就业;在心理健康方面,家境越好的学生,心理压力指数越低,相反,家境越差的学生心理压力指数越高,甚至家境的好坏会导致更多的贫困生产生心理障碍。

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留意大学生的生活和他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对待不同的问题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对待经济分层出现在学生中的差异,我们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不良倾向,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理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在学习生活方面,虽然学生整体花费都在学习用品、生活开支等基本项目上,但不同的学生在消费的开支上是有差别的。在学习用品的购买上,越是家境好的学生越是不愿意花钱;在买零食消遣等方面,越是家境好的学生开支越大;在学生活动上,越是家境好的学生越是不愿参加。这说明家境好也滋生了部分富裕学生消极面对人生,得过且过的不良心理。而贫困生多数积极主动锻炼自己,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也有小部分贫困生悲观情绪较重,从不参加集体活动。

2.在未来规划方面,一个极端是少数贫困生、一般困难生、富裕学生非常积极主动,意欲今后创业;另一个极端是少数贫困生、一般困难生、富裕学生非常消极,从没想过,特别是富裕学生中有一成多没想过。在价值取向方面,不同阶层的学生都倾向于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实现的观念相对淡薄,这容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此外拜金主义和重视社会地位的价值取向也有部分存在,家境越好的学生越重视社会地位,家境越差的学生越重视金钱。

因此,面对种种不良倾向,我们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待少数富裕生要端正他们的消费观念,教育他们优化自己的经费开支;对待少数自我封闭的贫困生要鼓励他们积极塑造自己光明向上的人格。对大学生目前不断膨胀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其更多地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主流价值观。

(三)学生家境越差心理压力越大,因此贫困生群体应该引起我们广泛的关注。除了采取相应的奖助贷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外,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1.由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普遍比较单一,一般是家庭支付,因此多渠道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被社会广泛关注,国家对于贫困生的助学贷款基本上是全部给予通过。而其他解决方式占的比例很小,比如勤工俭学,亲朋好友资助,外出兼职等都不成气候。

2.国家在助学贷款方面给予过多的支持,固然给部分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贫困生排除了后顾之忧,但是也滋长了虚报家庭经济真实状况的不守诚信问题,甚至国家的帮助助长了大学生的依赖心理。独立生活能力低下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教育学生学会自立,寻求兼职机会,靠自己养活自己。

归根结底,应试教育要彻底转向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贫困生中常常抱怨兼职难找、打工耽误学习的思想,我们需要积极鼓励他们培养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磨炼自己的意志并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普适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董伟.大学学费涨幅10倍于收入教育经费比例走低[N].中国青年报,2004-09-08.

[2]崔邦焱,徐孝民.把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抓实做好[J],中国高等教育,2000,11(24):23.

[3]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课题组.扩大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J],经济研究参考,2005,5(96):7.

上一篇:院前急救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侵害原因的分析... 下一篇:“三维立体”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学》实践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