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教育过程的反思和发现

时间:2022-08-03 04:43:44

“问题学生”教育过程的反思和发现

在现代社会,教育技术、教学研究、教材教法日趋进步的同时,我们的学生也越来越不满足于板块式的知识学习和标准化的行为约束,他们迫切需要鲜活而富有动感的知识技能和成长过程中的乐趣。但如果教育发展和学生发展脱节、不一致,那么教育问题就会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被盗窃、恶作剧、厌学、早恋、校园暴力等问题所纠缠、影响,甚至沾染,成为一个新的群体――“问题学生”。如何对待、转换这些学生也时常困扰着我们众多教师。

在标准化的评价机制和主观爱好的影响下,听话、乖巧的学生成了许多老师眼中的“好孩子”,调皮、不听话的学生就成了“坏孩子”、“差生”;而有着偷窃、早恋、打架斗殴等问题的学生更是受尽冷漠和蔑视。实际上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的内心非常敏感和脆弱,但他们受到批评、命令或讥笑时,越是觉得不知所从,无法转变,甚至反而针锋相对。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发展,很多老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自身特点,并逐渐调整心态,主动关心“问题学生”,善待他们,感化他们,也不断地反思“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

一、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情感是转化问题学生的前提

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他们的个性和内心世界千差万别。而“问题学生”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有些是学习困难,有些是有不良习惯,有些是有心理缺陷,也有些是性格缺陷,还有些是上面的问题兼而有之。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我们要给予持之以恒的特别关爱,要倾注大量的时间和情感,还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技巧。

(一)“优先关怀”有时不如“冷处理”

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困生”,我曾经的做法是“优先关怀”。比如我班上有个男生田园,成绩很差,各门功课经常不及格。不仅如此,他的个人卫生习惯也很差,同学都瞧不起他,甚至没有人和他做同桌。我很想帮助他,于是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暗示他认真听讲,还让他优先发言,优先板演,甚至动员学习好的同学与他坐同桌,帮他补习。可是一段时间下来,田园的状况并没有得到丝毫改善。通过交流和观察,我发现自己的做法时常会使他有当堂出丑的感觉,问题回答不上,缺点在优秀同桌的映衬下变得更明显,这一切都加深了他的自卑感,严重挫伤了他的自尊。前面的失败让我更加小心翼翼地对待他,表面上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急于关注他,甚至故意忽视他,实际上在悄悄观察他。很快我发现田园非常关心班集体,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有一次开校运动会,田园竟然一上午去看了六次成绩公布栏。对待班级卫生值日,田园也特别认真,全班就只有他一个人每次拖地都拖三遍。带着这些发现我进行了一次家访,当着田园的面很兴奋地向家长表扬他的可贵品质,又悄悄委婉地向家长指出他个人卫生问题,请他们协助解决。在家长的配合下,田园的个人形象逐渐转变,我又适时在班级表扬他的进步,让同学们渐渐接受他。两个月后,田园找到了朋友,也有了同桌,学习成绩也逐渐有了起色。

(二)情感渗透,适时激励赏识

对于调皮捣蛋、好恶作剧、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我采取的是渗透情感,尽可能地以欣赏、鼓励、期待的方式,通过挖掘这些孩子某方面的潜能,巧妙地运用一些心理战术而带动孩子的进步。比如我们班的男生陈浩,小学时就因调皮捣蛋而全校闻名,甚至闹出人命官司。进入初中后,我很快发现他是男生中的“核心”人物,号召着一帮男生。能否转换他,将影响我们班级的整体发展。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了解,发现在他调皮的外表下,有着助人为乐的热心肠和过人的智商及文学才华,他还特别在意老师、同学的评价,也好走极端,易冲动。于是我制定了满足其表现欲,认可其优点,严惩其欺负弱小、结交不良青年的双重路线。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凝聚学校、家庭、老师和同学多方面力量共同教育他。无数次的“谈心,无数次的“较量”之后,陈浩终于信服了,转变了,现在的他可是学校文坛上的一个小“才子”,已在校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

(三)“早恋”现象淡化行为关注,强化心理研究

对于早恋的学生,我一直非常苦恼,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消除早恋对学生的影响。早恋已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多同学在中学时代用书信或语言表达“I LOVE YOU”的经历,甚至还会加上“VERY MUCH”(非常)或“FOR EVER”(永远)。实际上大部分这种“爱”的表达仅是一种好感和喜欢,具有不确定性,经不住时间和是非的考验,还不能称之为“恋”,是一种假象。我们老师在处理时要注意避免强化这种现象,谨防弄假成真。也有少数中学生真的陷入“爱”的情感漩涡中,出现“早恋”。对此,我觉得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都会经历恋爱。早恋的学生是不应该受到责问和歧视的。但过早的恋情多数会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怎样疏导和应用教育的艺术是值得老师们去研究思索的。也许我们应该尽可能淡化对早恋行为的关注,甚至要“视而不见”,但要尽可能的强化对早恋心理的研究,前提是让我们相信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

(四)呼唤家庭和社会的关注

还有一些有着抽烟、打架、偷窃这些严重恶习的学生,他们有时软硬不吃,我行我素,着实让我们这些文人老师头疼。我觉得这些“问题学生”的形成多数根源在家庭,比如他们的父母离异、家庭情况复杂、经济条件较差。学生长期生活在无人关爱、无人约束的“真空地带”,个性肆意发展,错误无人纠正,久而久之,“积患成疾”染上严重恶习。所以,这些孩子的转变不能仅仅依靠老师,更多地也借助于家庭情况的改变和学校、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二、相信奇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把握教育时机是转化问题学生的切入点

(一)勤于积累,捕捉教育时机

对于不同问题的学生,老师要勤于观察,了解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发展情况,深入细致地分析原因,寻找根源,在恰当的时间、地点和场合与学生交流沟通,这就是抓时机。学生的成长就像种子的发芽、开花、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适时帮助学生“除草去虫”和“施肥浇水”。如何才能把握、捕捉恰当的时机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勤于发现,勤于实践,勤于积累。

(二)主动出击,创造教育时机

高明的老师不仅善于捕捉教育时机,还善于创造时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交换、改善教育环境,控制自己的表情和情绪,利用心理攻势,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教育时机,使教育效果明显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情感具有强烈的渲染力,情感共鸣就是渲染力的明显体现。有着不良习惯的学生虽然不爱学习,但大多重情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营造适宜的情绪氛围,以情激情,引起学生共鸣,渲染学生,就给自己找到唤醒学生的尊师、惜友、爱家、爱国之情的机会。

老师还可以通过控制光线、参加人员、地点场合营造温馨、严肃、愉悦、沮丧、冷漠等等不同的教育环境。教师再持适宜表情(或含蓄、或热情、或失望遗憾、或兴奋自豪)就能创造适宜的环境时机,便于做通思想工作。

在特殊环境下,老师还可以联系家长、同学的力量设计“圈套”,让同学陷于内疚、失败、孤独或自信、乐观、幸福的心理状态中、从而为进一步的思想转化奠定基础。

(三)宽严相济,巧用奖惩时机

在进行学生思想教育时,表扬和批评是一种常用手段,但是过多的运用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会激活学生的逆反心理,尤其是多次受到批评的有着不良习惯的“问题学生”,一旦受到批评,要么不耐烦,和老师针锋相对,要么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所以,我们老师要慎用奖惩手段。

在批评和表扬学生时,首要的前提是公平,一碗水端平。另外,奖惩学生应当制度化,让学生在心中有明确的行为标准,知道怎样的表现是受鼓励的,怎样表现是禁止的。为了强化表扬和批评的效果,有时还需配合一些奖励措施和惩戒方式。奖励可以采用物质奖品、当一天班长、免一次作业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惩戒可以通过多打扫一次卫生、加做一个难题、取消荣誉称号等不伤自尊又让其有挫折感的方法。

“问题学生”的内心脆弱而敏感,自尊心比普通学生强,表扬、赏识“问题学生”的侧重点不要放在学习成绩上,范围应放宽一些,可以抓住课堂发言、课后作业、思想品德、重大活动、竞赛等多种时机;批评、惩戒学生的范围相对窄些,尽量选择私下场所、有重大过失时进行,要有针对性,语言要严厉,但要给学生留有余地。

“阴影下的心灵更渴望爱”,这些特殊学生有着特殊的问题,需要老师们特别的关爱。长期的班级管理工作使我越来越觉得做学生工作“爱”是桥梁,是灵丹妙药,“情”是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如果我们老师能抓住恰当的教育时机,激发“问题学生”的孝敬情、尊师情、惜友情,能换回他们对生活、对亲友、对学习的热爱,那就可能走出了感化、转化他们的第一步、甚至会创造奇迹!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121团第二中学)

责编 / 董 璐

上一篇:丙烯画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探索 下一篇:浅谈科学课中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