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威德育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2-08-03 04:28:28

浅析杜威德育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简介: 彭丹(1989―),女,汉族,重庆市巫溪县人,在读研究生,教育学硕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教学论。

袁娅婷(1990―),女,汉族,江西新余人,在读研究生,理学硕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学。

摘 要: 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的巨人,他的教育思想影响着许多国家的教育界。德育教育思想是他教育思想中有着重要影响的思想之一,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及“教育即生长”等重要的观点。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应该生活化,教材应与社会生活联结在一起。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德育实践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杜威;德育教育;启示

一、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

(一)道德教育目的

首先,道德教育目的是不固定的。杜威强调道德标准是生长的,因时空而异,因此用固定的教育目的来训练学生是不适当的,道德习惯是在个人善恶判断的影响下,随社会习惯与制度而变化;其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调和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在追求个人自我实现,不因社会福利而忽略了自已的发展,另一面是个人自我理想实现与社会福利不相冲突,不因个人的发展而损害公益。这也就与他“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原则联系起来,强调学校教育的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第三,道德教育目的是形成人格。杜威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以适应社会生活。他说:“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他认为学校一方面要训练学生适应环境,服从他人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能创造、改变环境、能领导他人的能力。

(二)道德教育内容

第一,道德教育内容寓于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之中。杜威主张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通过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来训练,不必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他指出,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是学校的三种主要活动,它们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是“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杜威认为在道德教育方面存在问题是因为整个学校的气氛和理想、教师的品性,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没有使知识效果与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二,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反映社会生活。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应培养社会道德的接受与适应,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学校生活应与社会生活相配合,避免与社会现实脱节。他主张学校道德与社会道德应当是统一的,“不能有两套伦理学原则,一套为校内生活,另一套为校外生活”。

第三,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杜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他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宗教感情,他把“对于社会情愿尽忠,情愿牺牲”作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学校道德教育方法

第一,实践道德应从经验中学习,组织儿童直接参加社会生活。实践道德应从天然禀赋的冲动倾向开始,使儿童从事于社会活动,在适当的设计与安排中,使儿童行为自动地发展、理智化,并成为习惯,构成品格。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要德育透视注重道德行为的训练,如果道德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学生不参加社会实际活动,就如同学游泳而不下水一样,那是学不到手的。

第二,以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杜威认为,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解决道德问题不能靠灌输,而要靠学生的智慧,通过探究和讨论来解决。因此,在道德训练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设计或呈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好奇心,使他们探索和寻求新的见解。

二、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一)德育具备良好组织和合理定位

形式化、学科化、说教化的传统德育课已经遭到反复批判,当代学校的直接德育应该依据个体发展规律,关注情感,建基活动,扎根生活,诉诸理性,促使学生对当代社会所要求伦理道德的理解、认同与遵守。基于杜威的德育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健全的社会情感、社会意识的发展,是在良好的社会生活中实现的。我们必须全面推进学校教学和管理体系的改革,通过联系社会生活的教学发展学生参与社会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赋予学生主体地位的民主管理体系发展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力、归属感及行动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的道德化改造,建构一种合理的“道德的教育”,一种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

(三)学校应进行教学的德性改造

学校教学不应执迷于过分注重学生的分数、升学、服务个人前途的老路,而是应该具体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知识、能力、习惯、态度,培养学生的生产能力、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动手能力。教学应该建立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合理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社会生产、生活的经验以合理方式引入教学系统,开展在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我国应更加深入、切实地推进经验学习与经验教育,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教学的德性问题(或社会性问题)。

(四)良好的德育教育需要营造和谐的德育氛围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和谐教育需要良好的教育氛围。因此学校还应重视德育环境的创设,将整个学校教育以及各门学科相互融合,通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各方面都渗透道德教育。尤其是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应尽量剔除现存环境中丑恶的现象,抑制对其不良的影响,发挥优良环境的积极作用,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更加有利于成长的环境。

(五)德育教育应该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

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一直为杜威所强调。而当前我们道德教育效果不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的道德教育是封闭的、孤立的,与社会相脱节,学校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没能使学生付诸道德实践。因此,我们今后的学校德育必须走出封闭的课堂,推行多种多样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加大实践环节,让学生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力和选择力。

(六)德育教育应实施层面介入,多样化的方法

学校的道德教育总是一种单向的灌输模式,对学生道德品质的主要手段是检查知识掌握程度的考试等等,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的交流,忽略了学生的主体需要。杜威批判通过灌输的传统德教方法,认为灌输的本质是强制的,限制了学生的知识并阻碍了道德的发展,因此,道德教育方法应变单项灌输为双向交流互动。这种双向互动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上,建立起平等的、多层面的、双向交流的模式。

今天,随着社会的迅速变化发展,我们重新学习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提高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进行,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杜威道德教育的见解能有助于我们走出中国德育困境,指导中国德育变革,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M].王承绪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2] 陈桂生. 略论杜威关于“学校道德”的见解――《教育中的道德原理》评议 [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

[3] 朱国仁. 民主主义社会的学校道德教育――杜威学校道德教育思想述评[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 (4).

[4] 施修华.德育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学出版社,1994.

上一篇:论《务虚笔记》的实与虚 下一篇:浅析敦煌壁画艺术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