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体道德研究论文

时间:2022-08-03 11:18:41

大学生个体道德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而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和道德个体的大学生,他们的道德状况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应从重视家庭的基础道德教育、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构建学校道德建设和管理机制、提升大学生个体道德主体性四个方面共同努力来实现大学生个体道德的养成。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三德”基础上提出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体,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都是通过个体的道德表现反映出来的。因此,“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实现最终都要诉诸个人品德。”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社会力量,他们的个体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社会面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加强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不仅能使大学生在提升个体道德水平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而且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净化社会环境、推动社会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根据本选题的研究内容我们设计了《大学生个体道德调查问卷》,然后选定了河南地区的八所高校,包括:郑州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财经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四所本科院校和中州大学、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四所专科院校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抽样与以班级为整体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了这八所高校的500名在校大学生为样本,采用当面填答的方式,完成了对大学生个体道德状况的抽样调查。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8份,其中486份被确认为有效问卷。问卷调查的数据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以及EXCEL软件进行整理分析。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136人,占28.0%;女生350人,占72.0%。其中大一学生184人,占37.9%;大二学生201人,占41.4%;大三学生88人,占18.1%;大四学生l3人,占2.6%。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个体道德的正向表现

根据本次调查,总体来说,多数当代大学生的个体道德状况良好,精神面貌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情感丰富

在回答“是否清楚记得父母的生日”时,有71.2%的学生都能“清楚记得”;在回答“当要进行寝室卫生检查时,您的室友都不在,您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时,有93.4%的学生选择了“全部打扫和整理好”。这些都说明大学生对跟自己最近的父母、室友都基本能够做到关心、帮助。在回答“如果身边有同学家庭条件有困难,您会如何做”这一问题时,共有77.4%的学生选择了“主动询问情况,尽自己能力帮助”和“如果他(她)来找我,再视情况而定”;这些表明大学生对周围同学出现家庭困难的一种同情和帮助。

2.社会正义感、责任感比较强

在回答“对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大企业家只捐一元钱’的做法是否满意”这一问题上,共有68.5%的学生表示出了“很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的态度,这表明了大学生对受困、受灾地区的关注以及对社会上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不满。在回答“如果您到商场购物,发现售货员多找了您钱,您会怎么做”这一问时,67.9%的学生选择了“退回商场”在回答“在公交车上,您发现有人偷东西,您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时,有78.1%的学生选择了“阻止小偷”“报警”和“提醒乘客”,这些说明大学生善恶分明,看到不良的社会现象会深感愤慨或想要努力制止碰到他人有危难能尽力相助,能够为社会正义打抱不平;在回答“有人因做好事反被诬陷,认为‘好人不能做’,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时,有79.2%的学生选择了“不认同,这是极个别现象,世上还是好人多好人终究是有好报的”,对于社会公平、正义抱有积极的态度。

3.生活态度积极

在回答“如果你周围的人家里比较富有,而您家境贫寒,你会怎样做”这一问题时,共有92.6%的学生选择了“保持自尊,坦然面对”和“自强自立,努力学习”;在回答“如果学校或班级组织义务劳动,您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时,有61.5%的学生选择了“主动参加”这些都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个体道德的反向表现

虽然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大学生的道德状况、生活态度、精神风貌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有比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但是,通过这次调查,还很明显地看到了大学生个体道德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认知的模糊

在回答“在现实中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各不相同在下列认识中您倾向哪~种观点?”这一问题时,只有占49.6%的学生选择了“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求”;有37.4%的人选择了“道德的性质是相对的,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观点”,还有4.7%和8.2%的学生选择了,“道德是人们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和“道德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束缚”。在回答“有位大学生为救一名落水老人而牺牲.您认为他的行为”这一问题时只有占40.9%的学生选择了“高尚”;有43.2%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还有9.9%的学生选择了“不好划不来”。这些都说明大学生对于道德概念的本质、内涵还有着含7昆不清的状况,甚至有道德相对论的倾向。

2.减信意识的缺乏

在回答“您如何看待现在毕业生应聘时,应聘材料的弄虚作假现象?”这一问题时,只有38.5%学生选择了“这样做是不诚信的表现,并不符合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另外有44.2%和l3.6%的学生选择了“虽然这么做不是太好,但是自己也能够理解”和“目前就业压力太大,这么做是迫不得已,也并不影响别人什么”。面对这种不诚信的做法,大部分的学生采取的理解和容忍的态度,甚至可能还有认为这种行为“没有什么不可以”之势。还有,在回答“您是如何看待考试作弊现象的?”这一问题时,只有23.9%的学生选择了“应该严加杜绝”;有2l%的学生选择了“作弊在校园考试中很常见,对此不应过分指责”;有46.1%的学生选择了“作弊现象在自己同学中偶尔会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回答“您有过考试作弊行为吗?”这一问题时,只有l7.5%的学生选择了“从来没有过”,而选择“有过”和“偶尔有过”的学生占到了82.5%。这个数字可以让我们对大学生的诚信以及大学校园的学风、考风引起足够的重视。

3.个人意识、享乐观念突现

在回答“您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只有l1.9%的学生选择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有54.3%的学生选择了“实现个人发展”;更有26.7%的学生选择了“衣食无忧、享受人生”;还有2.3%的学生选择了“没有目标”。这说明大学生缺少远大奋斗目标和为人民奉献的精神,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比较严重。在回答“您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这一问题时,也只有47.7%的学生选择了“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选择“社会地位的高低”和“金钱的多少”的学生也已占到了28.6%。这些说明大学生比较注重个人的发展,但同时追求权势地位、金钱享乐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在回答“对于男女同学同居现象,您的态度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只有29.8%的学生选择了“有伤风化,应予以制止”;有70.2%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和“可以理解,不应干预”。这说明大学生的个人意识越发凸显,甚至连学校也不应干预学生的“私生活”。

4.道德意志薄弱

在回答“对志愿者活动您是什么态度?”这一问题时,只有42.6%的学生选择了“是一种信念,会坚持做”,有51.9%的学生选择了“去体验一下还可以,坚持不了”“随大流”,还有2.1%的学生选择了“不会去做”。在回答“如果学校或班级组织义务劳动,您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时,虽然有61.5%的学生选择了“主动参加”;但还有34.8%的学生选择了“被动参加”;3.7%的学生选择了“根本不参加”。这些都说明大学生的道德意志薄弱,吃苦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越来越淡薄。

四、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对策研究

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环境、道德教育和引导是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的基础,而大学生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关键。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中,家庭道德环境的构建和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是中心环节,社会道德环境的净化和建构是关键。从一个人接受道德教育、道德观念形成、发展的规律来看,在父母的怀抱阶段主要是听父母的,上学以后在基础教育阶段一般是听老师的,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则主要是“听”自己或社会的。因此,要想使大学生的个体道德健康发展需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一)重视家庭的基础道德教育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一个人首先从家庭中成长,归属于一个家庭,然后才能慢慢社会化,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对于每个人来说,对其个体道德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家庭。“家庭伦理在个体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所以,营造融洽的亲情家庭氛围、创建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是培养大学生个体道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此外,做为家庭道德教育的主体——父母,还要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这些都是促进大学生个体道德素质养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会对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大学生阶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逐步成为社会化个体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其人生观、世界观还处于不太稳定、没在最终形成的时期;而且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基本都离开了家庭和父母,开始独立的道德选择、道德判断,这时他们所接受到的社会、舆论的信息对于个人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以及道德意志的形成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社会道德与受教育者的成长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环境与人的关系.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和建设,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国家和政府要在坚定树立社会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注重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以塑造诚信政府、打造诚信企业、加强干部道德建设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与道德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个体道德的成长培育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三)构建学校道德建设和管理机制

高等教育以育人为根本任务,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高等院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大学生个体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而且更要注重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加强个体道德建设,积极构建学校道德建设和管理的机制。高校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荣辱观教育,以个体道德内化为重点,以注重实效为目的,运用多种方法,采取多种手段,开展各种各样、形式多变的群体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在教师引导下学会选择、学会评判,提高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修养的自觉性,真正实现道德自觉、道德内化。“道德内化的过程,是实现主体自主意识和外部道德要求统一的过程”。其次,高校要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创造一种优良的文化氛围,通过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高校还要加强师德教育,把师德养成纳入制度,同时用科学评价机制作为手段建立健全大学生道德观的评价机制。高等院校要一方面强调高校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力度,结合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要求重视德育考核,建立健全道德评价机制、诚信档案制度,筑牢基本道德规范,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强化道德修养对个体评价的影响力。超级秘书网

(四)提升大学生个体的道德主体性

大学生自身是大学生个体道德生活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着道德义务感、道德责任感,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动性是大学生个体道德主体性的突出表现。大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逐步走向成熟,具有学习道德知识的能力,能根据不断发展着的客观实际自觉调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克服道德生活中的困难和阻力;能以自己已有的道德知识、认知水平和心态来审视、认同或反对、接受或排斥道德教育信息,然后经过理性的加]:和制作,内化为自己的内心道德准则、道德信仰;能把已形成的道德信仰转化为实践行为,并以其特有的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律性来完善和发展自己。所以,大学生要在强化道德认知的基础上,积极体验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做到自制、自省、自律,最终达到自觉。

上一篇:大学生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论文 下一篇:职业教育对象学习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