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集抄电能表及表箱安装工艺标准

时间:2022-08-03 10:25:36

浅谈集抄电能表及表箱安装工艺标准

近年来,随着集抄技术的成熟与稳定,低压电能表集中抄表越来越流行起来,它大大节约了人工抄表的成本并具有抄表准确的特点,集抄表技术已经被电业系统广泛应用。为了使集抄表安装工艺更加美观实用,我们采取了以下的施工工艺标准。

一、 表箱外观工艺标准

1. 单相表箱应安装在户外,标准村改造过程中,表箱底部距地面高度为1.8米;非标准村改造过程中,表箱中心距地面高度为1.7米;高层住宅一户一表集中安装于共用楼梯间内;不得出现有阻碍工作人员抄表维护的现象,电能表不得安装在室内、院内。三相表安装在墙上时,工作表箱中心高度与地面为1.8米,三相表安装在电杆上时,表箱中心高度与地面为2.5米(或者以表箱下沿与杆号上端平齐)。

2.下户线、套户线与建筑物有关的距离不小于:

1)与下方窗户的垂直距离:0.3m

2)与上方阳台或窗户的垂直距离:0.8m

3)与窗户或阳台的水平距离:0.75m

4)与墙壁、构架的水平距离:0.05m

3.下户线在最大垂弧时,对路面的垂直距离:通车街道5.0米,人行道3.0米;下户线的档距不应大于25米,否则应安装接户杆,沿墙敷设的下户线档距不应大于6米;下户线宜根据表箱型号选择,但最小截面不得小于25mm2,8表箱以上导线截面宜使用35mm2 以上。

4.表箱标有清晰的编号。表箱号标准请参考《供电所低压线损整治实施标准》。

5.表箱必须两侧加锁。

6.表箱内有安装牢固、容量适当、动作可靠的二级漏电保护器或断路器。

7.二级漏电保护器(断路器)和电能表之间必须加装隔板。

8.杆上固定PVC管件的螺丝、爬杆抱箍及横担的安装应统一标准,安装原则:横担安装朝向负荷侧,面向负荷侧应从后向前、从左到右、从下往上穿螺丝。

9.为保证安装质量,计量箱的电缆进线与出线须配备压接的铜接线端子(或铜铝接线端子);必须采用膨胀螺栓固定箱体,膨胀螺栓的尺寸满足安全牢固的要求。

10.单相集抄表反引线接头需搭接后用防水胶布粘牢,然后用热缩管将线头包好,再进行烘烤收紧。

11.新钻孔时,必须先打密封胶后,再放入胀管,然后安螺钉以确保用户满意且无渗漏水情况发生,墙皮留有原表箱所有钉眼都必须使用密封胶进行封堵。

12.自杆上引线,下户线与主干线连接应采用接续线夹或绑扎工艺,连接后应留有圆滑、自然的弓子线,导线两端使用单芯耐张线夹固定,不应与横担、栓杆接触。(见附图一)

13.新安装表箱应使表箱正面朝北以尽量避免阳光直射。

14.表箱进出线必须加装绝缘PVC套管保护,表箱进线不应有破口或接头,套管上端应留有滴水弯,下端应进入表箱内,且下端弯头最低处应钻眼以免雨水流入表箱内。(见附图二、附图三)

二、电能表接线

1.电能表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安装,留有外侧表位作为集抄终端的安装位置。

2.电能表安装必须牢固垂直,采用三角固定,电能表倾斜度不大于10°。

3.安装电能表时 , 应先压表尾上排螺丝 , 用手扯动表尾线无松动现象 , 再压下排螺丝。压线时用力不宜过大 , 力量适中,以免伤线。按线扒皮要适宜 , 以防螺丝压在线皮上 , 并且金属线也不应露出表尾 , 压坏的导线应重新更换。三相电能表接地端钮必须可靠接地或接零。必须安装尾盖,加装铅封。

4. 表箱内零线采用公用零线接法时的线径要求:四表位及四表位以上十表位以下的表箱公用零线,根据用户负荷情况以每户4kw考虑,必须采用16平方毫米铝线;十表位及以上表箱公用零线,必须采用25平方毫米铝线。

5.根据客户用电负荷情况,单相电能表导线截面,负荷电流在25~35A之间,建议采用6平方毫米及以上截面积的铜线;三相直通电能表截面,根据负荷大小采用相应截面积导线;三相带互感器电能表二次线截面应采用4平方毫米及以上截面积的铜线。

6.电能表走线要求合理、整齐、美观、清楚,应留有距表底边不小于15毫米的折弯,表箱内接线弯角必须是90°的直角。表箱内接线走线应讲究整齐规则,不得随意乱接乱扯,不得留有接头。

7.在装表接线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a、单相电能表必须将相线接入电流线圈;b、三相四线电能表必须正相序接线,有可靠接零线;c、电能表的零线必须与电源零线直接联通,进出有序,不允许相互串联,不允许采用接地、接金属外壳等方法代替。

三、单相集抄表集中器安装

1.严禁使用铜线将集中器挂在盘上,必须使用螺丝(带平垫和螺母)固定在盘上。

2.集中器天线按照统一模式进行摆放,要求从右侧穿出集中器和表箱,将天线底部磁铁吸在集中器上端挂钩处,多余天线馈线扎紧后放在集中器表尾盖内。

3.集中器电源线必须拉直、扎紧后,用塑料扎带均匀的扎在配电盘柱上,电源必须接在母线侧,集中器表尾电源线弯度要均匀,预留长度要一致。

上一篇: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的研究 下一篇: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