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8-03 10:20:59

在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哲学教学中,除了抓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等外,还需要利用本学科的特点,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 哲学教学 渗透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生正处于旺盛的青春期阶段,伴随着身体的急剧发育成长,他们的生理、心理发生着激烈的变化,如:情绪不稳定易于兴奋和消沉,性早熟,渴望交友、渴望理解,而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等。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和自我调整对中职生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途径之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哲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一个初步探索。

1.哲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依据

1.1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证实它来源于哲学,哲学是它毋庸置疑的母体。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意识,而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可见,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在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可行的。它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它已影响到中职生的健康成长。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以更好的姿态去适应当今社会。

2.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2.1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马克思哲学观点认为,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需要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

中职生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觉得自己穷、笨、智商低,是坏孩子,什么都不如他人。产生这种不良心理现象主要与生源有关,有些中职生是家庭经济困难者或理论知识学习困难者,有些是行为习惯不良且难改者。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自暴自弃,有的还自轻自贱,从而放弃努力。

如讲《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拍手掌”小游戏。教师先问学生:“你们觉得自己在10秒钟内能拍几下手掌?”学生七嘴八舌地说:“20,35,40……”教师拿出计时器,组织学生在听到“开始”口令时快速鼓掌,各自计算着拍了多少下。游戏结束后,教师采访几位学生:“你拍了多少下,比你预计多还是少?”结果发现,几乎全班同学实际拍掌的个数都比自己预计多。教师再组织学生拍手掌,挑战班里刚才拍掌个数最多的那位同学。结果发现,同学这次拍掌的个数比第一次多。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这个游戏,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很多时候,我们失败了,并不是因为我们能力不行,而是因为我们缺乏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还未被挖掘和发挥出来。只要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潜能。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确定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和人格的形成时期,也是成长过程中矛盾最突出的时期。要经受各种挑战,不被困惑、苦恼所打败,就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战胜自我,战胜自卑。

2.2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彼此孤立的事物,一切事物都处在与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复杂、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个事物都是这个相互联系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一样,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也是无处不在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网”之中,离开他人的关系,人就无法生存、发展。因此,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一系列关于中职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人缘不怎么好,人际关系并不和谐。因此,在该原理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并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为了更好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可引用名人名言、讲故事、玩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如:引用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又如,通过讲《天堂和地狱》、《萧伯纳和小女孩》等故事,让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出人际交往的技巧。

事实证明,人际和谐是我们化解心中苦闷和分享生活快乐的良方,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妙药。人际和谐能培养人良好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有利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2.3运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提高学生的抗挫力。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求前进。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顺境和逆境是两种不可避免的境遇。

未走出校园的中职生,憧憬的生活太美好、太理想,与现实生活存在太大差距。因此,很容易被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所吓倒,从而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该现象在学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有部分学生未能清醒地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及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常常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从而就业受挫,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心理失衡。譬如,广州某超市来我校招聘服装销售员,很多学生在抱怨:“这么垃圾的工作,初中生都可以来做啦,我读了三年中专,还叫我来做服装销售,有没搞错?”

针对这种现象,在讲授《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真实故事: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哈佛大学毕业,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出去找工作时,却因为学历太高而屡屡受挫(在美国,普通大学生能做的事,老板就绝不会雇博士生,因为博士生要求的工资会很高),无奈之下,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历证明,仅以“最低的身份”去求职。不久,他被一位电脑公司录用了,职务是电脑输入员。对他来说,这种工作实在是太简单了。但是,他干得一丝不苟,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老板是个精明人,很快发现他不仅工作做得好,还能发现一些常用程序的错误,而这一点,一般的程序输人员是很难发现的。老板觉得很奇怪,就问他到底是什么学历。这位留学生不失时机拿出了自己的学士学位证书,老板赶快给他换了一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工作。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又觉得不对劲,因为这个人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自己分内的事还经常提出一些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而这些,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是很难做到的。在老板的询问下,他又拿出了自己的硕士学位证书,老板马上把他提升到相应的位置上。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还是觉得不对劲,因为他的工作表现远远超出了一般的硕士生。在老板的“质问”下,他拿出了自己的哈佛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证书。老板恍然大悟,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使他的才能在企业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每个人都想一步到位,但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这样?当我们找不到理想工作时,请放低姿态。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要我们在岗位上一丝不苟,积极进取,就会一步一步攀上相应的位置。

人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曲折发展的过程。人只有经历成功、失败的反复才能成熟,才能走向成功。生活是复杂多变的,有很多偶然因素,人的发展总是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制约,这就难免遇到挫折和逆境。人生之路就是在曲折中迂回向前发展的过程。

2.4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方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因此,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

看了学生的周日记,我发现有些学生认知方式存在偏差。有个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我很嫉妒我的同桌,她长得很漂亮,很多男孩子追她。她唱歌也很好听……可我,脸上长满了痘痘,同学跟我讲话,我都不敢抬头看他们。我普通话超不准,有很浓的乡下音……为什么老天爷那么不公平?”还有个学生这么写道:“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学生,最近我参加了学生会和社团的招新面试,可屡屡失败了。一朝被蛇咬,千年怕井绳。我已经没有勇气参加其他部门的面试了。老师,我该怎么办?”

这两个同学的烦恼都源于他们的认识方式。在讲授《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走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了背靠靠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讲完这个故事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同样三个梦,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梦是一样的,只是算命先生和老板的认知方式不一样。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算命先生看到的是消极的一面,而老板看到的是积极的一面。消极的认知方式使人失望、忧愁,甚至走向失败;而积极的认知方式使人乐观、自信,最终走向成功。

相貌丑陋者可以换另一种认知方式:虽然我长得不好看,但是我心灵手巧,而且我有一颗善良的心,同学都很喜欢我。而遇到挫折的同学可以这么想:失败乃兵家常事,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我告诉自己:我能行。积极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乐观的人生态度,并有利于学生正确地面对挑战,接受挑战。

3.运用哲学原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我国目前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学生接受科学知识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抓好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既是学科教学的需要,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充分发挥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教学方法是关键。哲学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法、情境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3.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结合哲学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开设形式多样的主题讲座并开辟第二课堂。如: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如何成功地应对面试?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心理学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3布置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

课后作业可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如:在学习了《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一课后,布置这么一道作业:写出希望自己将来第一份工作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并排列顺序。然后对这些条件进行逐项删除并排序。最后剩下的一个条件,往往是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也是真正需要的条件。对这个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上述这些,只是教学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在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局限于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不断创新,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做更多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马秉奎.在哲学教学中利用相关原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9(20).

[2]陈绮莹.心理健康教育在哲学课堂教学中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11).

[3]吕秋芳.探寻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理念[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5(03).

[4]蒋英娇.谈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网络科技时代,2008(02).

上一篇:谈体育教育中学生健康人格的造就 下一篇:浅谈高中地理自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