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理念与建议

时间:2022-08-03 09:20:40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理念与建议

作者:汤春辉 单位:湖南省委党校研究生

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在不断进行扩招的同时,也面临着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率不高的窘境,失业率更呈逐年升高之势。尤其是随着2008年下半年美国金融危机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在全球的火速蔓延,不仅使我国的经济形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而且使我国数百万大学毕业生陷入全面的就业困境。目前这一问题已引发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成为倍受学术界关注与争议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运用相关理论对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一定的对策与建议。

一、金融危机的“蝴蝶效应”与大学生就业困境

在紊乱学中,有一条叫做“蝴蝶效应”的原理,大意是: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煽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几星期后竟变成了席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它称为“蝴蝶效应”,并作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也可指事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这种“蝴蝶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它加深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另一方面也使各种各样的风险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2008年9月,肇始于美国华尔街的巨大金融海啸,就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蝴蝶效应”。它不仅使美国曾在全球呼风唤雨的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全军覆没,而且迅速冲击着全球的金融体系,瓦解着全球的资本市场,并引发全球性的实体经济衰退。作为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迅速崛起的中国,亦无法躲避这场全球性灾难的考验。在这场灾难的重创下,全国的经济形势开始出现极度的低迷,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都无一不受到其波及:股票、地产业、制造业衰退,无数企业和工厂面临着裁员、破产和倒闭,……作为国家经济发展龙头的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更是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经济“低谷”。据相关专家预测,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才能恢复。金融危机“蝴蝶效应”的另一直接影响是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就业危机。它不仅造成大批企业工人和农民工的失业,更使本年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空前的就业困境。据人保部门统计,2009年我国的待业人数将达2400万,而大学毕业生就将高达700万,其中包括610万应届毕业生。在全国经济形势普遍不容乐观的情况下,由于过少的劳动岗位与过多的待业人数,近年来一度高涨不下的大学生失业率将在2009年进一步达到新高,并将出现专、本、研究生、博士生共抢“饭碗”的局面。其中,不仅往年那些就业率较高的名牌大学、热门专业将面临就业率的急剧下跌,其他普通大学和冷门专业更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低谷。因而,在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严峻地凸显出来。如若不妥善解决,还将引发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

二、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与理论解释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什么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变得突发严峻起来?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而多数人也会理所当然地将金融危机视为罪魁祸首。事实上,金融危机只是一根导火线,大学生今日的就业困境是多种隐性原因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集中爆发和综合体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大方面的原因:1.社会结构原因。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体系基本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结构转型是与“一只无形的手———市场调节”相并行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当它运行遇到某些障碍或产生某些病变的时候,社会结构预定的社会功能将随之遭到破坏而产生功能性失调,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并引发一定的结构性失业。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是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兴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渡,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也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带来劳动力市场结构与职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第一、二产业的传统职位需求明显减少,由此形成一个资本排斥劳动力的过程。与此同时,我国教育结构的调整却相对迟缓,专业结构的设置不尽合理,造成大学生个人的素质适应不了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从而加剧了就业的难度。此外,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我国劳动力市场被鲜明地划分割为以沿海城市、大中城市、事业单位和外企为主要代表的主要市场,和以农村地区、小城镇及私营小企业为代表的次要市场。其结果自然是,主要市场“人才扎堆”,而次要市场却“门庭冷落”,出现严重的人力资源分布不均问题。金融危机的到来,在重创全球的经济体系之时,也进一步加剧了上述几种结构之间的矛盾,使得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变得空前的尖锐与突出。2.社会制度原因。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由于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较大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首先,户籍管理制度的弊端在于:实行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管理;户口迁徙不自由;户口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权利挂钩。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很多大学生都不愿去农村或艰苦地区工作,而千方百计想获得城市户口。这同样导致了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分配不均。其次,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二元化和不均衡性特征,不仅城市与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更是差距悬殊。因而大学生都普遍向往社会保障水平较高的大城市,而不愿留在小城市或贫困农村,于是在过高的期望与过激的竞争中,许多大学生无法顺利实现就业或干脆选择自愿失业。同时,企事业单位间社会保障水平的不平衡也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多数大学生都选择去福利较好的党政机关或国企、外企,而不愿去私营或乡镇企业。在此次金融风暴突其而至之时,由于以上几种社会制度的既有缺陷暂时还无法改变,加上许多企业的破产与倒闭,更让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重重。3.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原因。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经济收入、社会权利和职业声望上存在较大的等级差异。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向上的社会流动是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进入较高的社会阶层的重要途径。社会地位构成社会分层的标准,而职业选择决定社会地位。一般来说,家庭环境出身比较好的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其就业也不存在太大困难。但对于家庭环境不好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大学生来说,一份较好的职业选择才是改变其卑微的社会地位、实现向上流动的关键。但是在庞大的就业大军面前,目前社会上的空缺岗位本来就很少,而精英岗位更是有限,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现象。同时因受制于大学生个人的素质结构,要想人人都获得高声望、高待遇的工作几乎不太可能。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这样一种经济极为不景气的情况下,若是人人还抱着对于过高社会地位的期望,只会导致大部分人难以实现顺利就业或面临失业。4.社会资本原因。“社会资本”最初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资本是某种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总量,这种资源是同某种制度化关系的持久网络的占有相联系的,这种制度化关系是相互熟识、认可或换句话说是群体成员的制度化关系”。科尔曼则将社会资本解释为“群体的社会结构如何作为群体成员的资源来运作”。后来的学者则倾向于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摄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这种稀缺资源包括权力、地位、财富、资金、学识、机会、信息等等。还有一些学者则将直接将其界定为处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为本”的人情社会,提倡大家庭与集体主义文化,办事讲究亲疏远近和权力等级,并由内向外扩展,形成费孝通所谓的“差序格局”人际关系模式,直至今天仍未改变。其特征在于:“以己为中心,像石头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是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种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实际上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具有排他性。因而,通过差序格局所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本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一般而言,大学生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就越容易实现较好的就业;而那些缺乏社会资本的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就很可能面临失业。同样,在金融危机袭来之际,拥有社会资本多与少的大学生,获得与不获得就业的机会也很不一样,有的可能不用费吹灰之力,有的却只能一筹莫展。5.社会排斥原因。社会排斥原意是指大民族完全或部分排斥少数民族的各种歧视或偏见,这种偏见和歧视建立在一个社会有意达成的政策基础上,当主导群体已经握有社会权力,不愿和别人分享之时,社会排斥便发生了。随着贫困和失业问题的突出,它逐渐被用来描述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关系的断裂。我国学者杨团认为,社会排斥是由劣势地位“导致某些排斥,这些排斥又导致更多的劣势和更大的社会排斥,并最终形成持久的多重(剥夺)劣势”的“一个动态过程”,它导致社会纽带的断裂。李斌认为社会排斥主要是指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社会排斥从成因上可分为结构性排斥和功能性排斥。结构性排斥是因为社会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一些社会排斥。前面所谈到的由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矛盾,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或就业困境就属于一种结构性排斥。功能性排斥则是指被歧视的个体、群体或组织因为自身功能上的欠缺而处于一种被排斥的状态。通常许多来自名气一般的大专院校或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处于相对的弱势或劣势地位,而明显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冷落和排斥,难以获得平等的择业机会。此外,某些用人单位不仅对就业者的学校、学历、专业、能力进行挑剔,对于其相貌、身高、年龄、家境等也以一种“有色眼光”进行审视,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由此也导致很多各方面条件一般的大学生被排斥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之外。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政府如不进行有力的政策引导与宣传,这种社会排斥将表现得更加突出。

三、合理引导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的对策与建议

由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资本、社会排斥等方面原因的长期存在,近年来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在国民经济遭遇金融危机的重创之后,种种问题与矛盾进一步凸显。要合理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还需要社会、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个人的积极努力,尤其是全面、整体、快速、稳定的国民经济复苏与增长。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复苏与增长。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除各大企业自身要进行有效的战略调整、采取妥善的应急方案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力度,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复苏与增长。首先,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以技术效应带动规模效应。其次,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并规范商业、金融、保险、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工作岗位。2.切实改革户籍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要取消落户限制必须以法定条文的形式进行明文规定,并加大政策执行的监管力度,以此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毕业生就业不受落户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建立起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让大学生可以在城、乡市场,主要市场与次要市场间自由进行择业。3.健全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险制度。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变现行的城乡二元分割局面,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险制度。首先,对于在农村就业的大学生,要切实考虑并解决好与他们切实利益相关的住房、医疗保险等问题。其次,对于失业大学生,要提供积极的失业保险与社会救助。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以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吸纳其就业。4.改革部门人事制度,完善社会继替规则。针对我国现行人事制度对人才流动的严重束缚,各企业各部门间应加快人事制度的改革,并完善职位出缺与填补的社会继替规则。在规定的试用期内,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应进行充分的双向选择与相互熟悉,而不应马上以档案、户籍、合同的方式将大学生的职业“固定化”,以给其更多的选择机会,真正实现“先就业,后择业”。5.加强就业指导,鼓励自主创业,实现多向流动。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许多大学毕业生明显存在自信心不足的就业心理。对此,学校、教育、人力资源等部门应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服务。同时,高校在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之时,政府还应以更多有效、可行的优待政策,鼓励更多的大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创业,尤其是到农村、到基层创业。6.加强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积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学校本身也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育精英人才,打造知名度与美誉度,以与相关用人单位建立更好更广的交往与联系,从而化学校的社会资本为学生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大学生个人也应不断提高社会实践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并不断完善人格,提升自身素质,善于抓住机遇,有效积累与利用各种社会资源。7.消除社会排斥,对困难大学生提供积极的就业援助。在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调整并消除劳动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从而不断减少结构性的社会排斥及由此带来的大学生结构性失业。8.创设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竞争能力。我国教育结构与课程设置不合理所带来的人才竞争性不强问题,已在金融危机中鲜明地凸显出来。因此,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已势在必行。我们应加快对大学专业设置的调整,创设以市场导向和需求为主的课程体系,增强专业设置的预见性、计划性和科学性,废除落后而又实践性不强、应用性不高的课程。同时,在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培育出更多适应社会变化与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与高技能人才,

上一篇:加气站危险性防范设计 下一篇:机组协调分析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