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控制行为探析

时间:2022-08-03 08:40:18

教师教学控制行为探析

教学控制是对整个教学及教学过程进行的调节和管理。教学控制是一个系统,教学时间、教学环境、教学纪律的控制尤为重要。

一、教学时间的控制

1.明确目标。早在1961年,麦格特和麦卡恩就发现:明确了解教学目标的学生与不了解教学目标的学生相比,在达到同等学习成就上可节省65%的学习时间。教学目标明确,学生会集中精神、全神贯注地注视教学目标的内容。如果不了解教学目标,就会平均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不能有意识地向教学目标要求的标准努力。教学目标对教师同样有一种调节、控制教学进程的作用,教师会以最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教学目标。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最终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2.适时而教。所谓适时,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发展的适时,即能够按学生身心发展阶段适时安排学习;二是起点的适时,即开始学习某一特定知识单元时,刚好符合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三是方式适当及时,即在最适当的时间把握时机,并以最适当的方式及时引导学生获取最佳学习效果;四是进度的适时,即能够将一系列的学习单元以适当的速度,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教学;五是管理的适时,即在适当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辅导和管理。适时而教,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每个环节,精心设计好每项内容,同时又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有一定预测和心理准备。

3.快慢得宜。教学速度的快慢安排,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活动各步骤的时间分配比率,更强调对教学进程中的时间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重点要突出,可反复地讲;难点要分散,也可慢慢地讲;一般内容要交代,则简明地讲;新课引入要快,时间不能拖得太长。需要注意三点:一是使用快节奏时学生的思路能跟上讲课的速度,不致使中差生出现掉队现象;二是使用慢节奏时保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涣散;三是教学节奏快慢交替、时间张弛有度,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与积极性,而不是平铺直叙。

4.因人而异。教学时间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教学需要的时间由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所决定。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要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另外,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学生的年龄不同,学习的有效持续时间也不同。教学时间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二、教学环境的控制

1.整体协调。构成教学环境的要素是错综复杂的。空间环境、自然环境、班级结构、文化氛围等都构成了教学的外部环境。另外,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借助一定的手段(物质的、语言的、氛围的、心理的)实现教学的目标,这种环境便构成了教学的内部环境。这些内外环境因素都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师生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对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及整体效果,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教师教学中,必须把内外环境因素作为整体来加以考虑和控制,并将这些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协调一致起来。

2.体验成功。体验成功的教学,其实质在于创设优化的教学环境,以改善学生自我观念、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借鉴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系统”,概括出体验成功的教学应有的特点:一是突出成功的情感体验。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二是创设“体验成功”的环境,包括生活展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三是讲究情致意蕴以孕育成功的体验,强调情境修辞以及文道、人道合一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中的意境学说,使知识性、工具性、文化性统一在优化的教学情境中。

3.问题教学。教学活动是基于一定的问题情境展开的活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控制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现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往往是教师提供或学生主动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的时候,这时的教学环境是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的理想场面。马秋斯金认为,问题情境应包括三个成分:新的、未知的东西,对未知东西的需要,学生已有的水平。基于问题情境的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程序为:一是运用已有方式解决问题,遇到了困难。二是产生问题情境,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发现新的关系或原则。三是运用已发现的原则解决问题。四是对答案的正确性进行检验。

4.反馈调节。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用现代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来剖析教学,可以把教学看成是一个控制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有相互的信息交流。教与学活动必须有信息反馈。通过师与生的信息反馈,实现教学环境的控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及时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要对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做出恰当调节;要重视学生在调节控制环境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控自理环境的能力。

5.开发资源。教学具有丰富的资源。从广义上说,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家庭条件、学校及其成员的各种社会关系等,都属于教学资源。从狭义上说,学校的建筑、活动场所、各种教育设施、校园风景、校风班风、人际关系、学校历史和现实文化等都属于教学资源。教师开发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是控制优化教学环境的一条有效策略。我国学者吴刚平提出,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途径有: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总结和反思学习活动等。

三、教学纪律的控制

1.果断纪律。果断纪律理论是肯特夫妇于1976年提出来的。在肯特夫妇看来,教师对课堂负有管理的责任,他应该是充满自信和拥有权威的,应能坚定而清楚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要求,并能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些要求,他期望学生绝对服从,但绝不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果断纪律策略的实施要求是:消除消极期望形成的障碍;学会使用果断的反应方式;使学生明白教师的期望和非期望行为,并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追究学生行为的后果;建立积极鼓励制度;取得全方位支持。

2.非言语线索。教师教学时运用非言语线索,既可控制违纪行为的产生,又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教师要注意运用这样几种形式的非言语线索:一是眼神。眼神是教学中师生交流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通过眼神接触,教师可以传达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及对整个教室情境的把握,控制教学纪律。二是动作。对于课堂上违反纪律的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只需走近他,或轻轻地拍一下,什么也不必说,就能使其端正行为。良好、自信的姿势能表现出具有领导能力,从而可以驾驭教学纪律。三是面部表情。在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面部表情来代替说话,因为面部表情在表达控制和不赞同时比说话更具效力。

3.非指导性教学。非指导性教学是由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学的目的、内容、进程和方法等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教师在教学中不起组织、指导和评价的作用,教师的职责在于尊重、信任和支持学生。非指导性教学是控制教学纪律的有效策略。非指导性教学包括五个阶段:一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情,以确定帮助的情境。二是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和探索问题。三是让学生自由讨论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四是学生自行计划和抉择初步的决定。五是支持学生整合知识并付诸行动。

4.团体关注。团体关注指的是使尽量多的学生投入适当的教学活动,而避免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学生身上,吸引并维持班集体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只要学生注意学习,把兴趣集中在学习上,他们就不会分心,不会发生其他的违纪行为。教师应注意这样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活动的参与率。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二是让学生负起责任。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明白,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课堂学习负有责任。三是提高团体的注意力。教师要通过“团体动力”这一心理势力,尽量使团体所有成员的注意力,始终都集中在教学活动上。

5.行为矫正。行为矫正是强化良好行为,排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行为矫正强调教师与学生以积极的态度相处、学习。行为矫正策略的关键在于掌握和运用行为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正强化、惩罚、中止和负强化。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上一篇:新课标教师角色另类思考 下一篇:教育公平现象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