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旅游业扶贫开发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08-03 08:25:10

传统村落旅游业扶贫开发的路径选择

[提 要]传统村落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保护与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燥石村是中国南方山地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可以通过旅游扶贫路径促进村落更新发展。为此,可以在原真性、整体性、分类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四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布局村庄空间、改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严格土地保护与开发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存四个方面措施,促进燥石传统村落的旅游业发展。

[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扶贫;路径选择;燥石村

[作者简介]郑艳萍(1981―),女,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村落遗产保护与管理;胡林波(1985―),男,江西省福欣生态工程与旅游研究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管理;胡海胜(1978―),男,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目的地规划与管理。(江西南昌 330032)

[基金项目]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以新干县燥石村为例”(YG2015044);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传统村落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及调控研究”(JC1511)

一、引言

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1]。但自上世纪初以来,历经战乱、、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商业化等多时段、多元素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村落正面临着多元化的危机与挑战[2][3],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步入关键期[4]。为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力度,国家先后出台各项政策举措,特别是在2014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共同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建村[2014]61号),并先后公布了三批次总计2555个传统村落名单,中央财政将用三年时间集中投入超过100亿元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首批受益传统村落每村可获平均300万元资金用于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5]。传统村落的保护要通过发展与活化的办法,才能真正履行保护职责[6]。近年来,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效果和效应得到了更多认可[7]。在2015年8月18日举行的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上,提出了乡村旅游带动全国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8],旅游扶贫成为“决战同步全面小康”的新抓手和新动力[9]。

二、新干县燥石村基本概况

江西省新干县七琴镇燥石村在2014年11月列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燥石村地处七琴镇东北部,北部与丰城市相邻,距离七琴镇约20公里,距新干县城约50公里,属新干县边远山区,“十三五”期间贫困摘帽的压力非常艰巨。

(一)自然环境

燥石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5℃,村域夏季温度比外界周边低5℃左右,具有较好 的避暑条件。村内最高峰海拔1082米,平均海拔580米,属低矮山区,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84.6%,负氧离子高。村域内有多种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植物如南方红豆杉、黄檀、榧树、鹅掌楸、乌珠栋和百年古松等。

(二)社会经济

燥石村建村已有300余年历史,以李姓为主。截止2014年,燥石村总人口806人,253户。当地居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单季稻、油茶以及一些经济作物如红薯、生姜等传统低效的农林生产,其他居民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村民人均年收入约4000元。近10年来,由于村落对外交通不便,新干县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燥石村的发展缓慢形成了巨大反差,2006年燥石小学撤并之后,村里学生读书难成为问题,98%的群众已自发搬迁至县城及周边集镇生活,大部分人已置业并在外务工、经商,目前村内以老年人留守为主,生活极为贫困。

(三)历史文化

燥石村在悠久的历史中,给今人留下了比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主要以民间剪纸、民歌及传统饮食麻糍、擂茶等为代表。燥石村内现有文峰寺、M公厅、燥石门楼、石头建筑群等历史文化遗存。全部传统建筑物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90%。

三、燥石村特色评价

(一)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形态保存较为完整,空间肌理结构清晰

从村落区域空间格局看,燥石村东为德华山、北为玉华山、西为法华山(才地岩),南侧为由一条文溪自北向南汇聚而成的灌庄水库、老鼠偎库,其山水格局组成了燥石村的一道道天然屏障。燥石村落周边低矮山岳点缀,层层梯田镶嵌;同时周边植被覆盖良好,树木葱郁,有珍贵的红豆杉、甜槠、古松等树种。从村落内部空间肌理看,依山而建的传统民居建筑群,由建筑单元围合而成的小院落、小广场,以及保存较为完整的青条石陡坡步行道、排水明沟,基本上保存了原有的格局。另外,融合在高矮山体和层层梯田之间的那一排排建筑因地形高差而生成的灰瓦天际线,自下而上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独特景观风貌。

(二)地方民居建筑风貌特色鲜明,石头建筑尤为突出

燥石村因地制宜、因山而建成的大规模的山地建筑群,地方特色颇为鲜明,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特征,其建筑依山就势,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是一座典型的饱含风霜和历史文脉信息的建筑博物馆。燥石传统民居建筑整体结构简约、外观朴素,其建筑选材却较为复杂。由于燥石村闭塞的地理区位和对外交通,以及村落社会经济发展所限,燥石村民居建筑形式一直在发生着变化,木构建筑、土坯建筑、砖建筑、石建筑、砖土建筑、砖木建筑以及砖石建筑等,混杂有多个种类。

燥石传统民居建筑就地选材,以石头建筑为主,其次是土坯、砖石建筑,建筑外墙大多是石基础、砖土墙、木隔断。建筑外山墙承托梁坊、檀条,外墙上设置有防御性、采光功能为一体的大小各异的形式多样的小窗;建筑内部布局以中堂厅、两厢壁为主,采用木梁架分隔空间和素土铺地;木梁架的壁板大多是木屏门,不承重,其上壁板上多为花格窗,木梁坊上或彩绘或墨绘或描金格言家训。

石质构筑物,体现在燥石的每个角落。由燥石当地的建筑工匠和老百姓自发从村落后山石砻采集的花岗岩,用花岗岩石头垒菜栏、建牛栏、围猪圈、铺步道、架小桥、围厨房等。这些石砌的各色墙体厚拙稳因,墙面青苔斑斑;村落青石板台附朴实清爽,绵长幽深。

(三)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景观保存优越,山石水田花树与文溪相映衬

燥石村植被环境优越,自然景观优美,生态风貌保护较好。从大环境而言,村落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具体有上下石砻、杜鹃花海、德华山、象形石、古松林、甜槠群、古樟树、竹林、文溪、梯田等,燥石村自然景观、天然形胜,可形象概括为“山石水田花树与文溪”。

燥石传统村落周边,如西侧的才地岩是一个天然的地质公园,风光奇丽、地貌独特,村后的上下石砻山,成片的石林如一条固体的河流自山顶倾泄至山脚,形势磅礴撼人。其山体面积绵延达18000余亩,主体山峰包括才地岩、蛤蟆藤仔埝山、桃仔树岩里山,东侧德华山,具有原生态天然之美,燥石周边自然生成的群山形成三足鼎立环绕在传统村落周围。

燥石李氏族谱记载有燥石八景,即“德华文峰、外坑洞口、鼓石岩泉、麻地石垒、坳下牧笛、倌蚤愿琛跋钓笠、腰口农蓑”,是燥石初始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真实写照。

燥石村,作为江西唯一的山地型石头村,其以保存完整的空间格局、特色的石头建筑群、优美的自然景观及原生态的地方风情为主要特色,是一座典型的因天而生、因山而建、因人而存的中国传统聚落,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建筑文化价值、生态文化价值和旅游发展价值。

四、燥石村旅游扶贫路径与对策

(一)燥石村旅游发展现状

燥石村生态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乡村风情浓郁,具有开阔的乡村空间与环境,历史文化遗存特色鲜明,具有发展旅游的优越条件,近年来吸引了各路游客慕名前往观光游览。2014年6月,被中央电视台第7频道《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进行专辑报道后,“燥石石头村”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推崇。同年12月,燥石村经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委员会评审认定,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列入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目前,燥石已申报为吉安市AAA级乡村旅游点,七琴镇政府成立了七琴镇燥石风景区管理区领导小组,燥石村委会已成立了旅游管理办公室、德华山景点建设理事会等组织部门机构,改造建设了以村委会为主体的游客服务中心、文溪酒家、特产超市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配置了导游标识、景点宣传牌、停车场、环卫设施、旅游公厕等配套服务设施,为燥石村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基础条件。但由于燥石地处偏远山区,对外交通不便,基础工程和公共设施配置不足,传统居住空间跟不上时展,大部分村民已搬往县城及周边地区居住置业,同时也有部分村民在当地自主新建住宅以改善居住生活,燥石村的保护与旅游发展面临着严重困难,非常有必要对村落资源进行建设规划,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和创新旅游产品。

(二)燥石村旅游建设规划原则

1.原真性原则

最大限度保护村域内的村落肌理、空间格局、步行道尺度、山水环境和文物历史建筑的原真历史信息。保护村落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建筑应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原则,在修缮和保护现有建筑时,不改变原有的建筑形态、建筑色彩、建筑材料、建筑屋顶、建筑质量和建筑结构等元素,新建与改建的形态、色彩方面应与传统风貌建筑相统一协调;保护村落真实的传统风貌,延续其和谐的整体空间格局和居住生活形态。

2.整体性原则

整体保护村域内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聚落形态,严格保护并整治村落周边的山丘、溪流、梯田、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尊重并延续村落的建筑布局、传统肌理、步行道格局、历史遗存等人工环境脉络,深入挖掘并发展传统村落的乡土文化、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存。

3.分类保护原则

依据村落环境特征、村落价值及其现状保护程度,采用分类、分级保护的方法,制订相应的保护规定和整治措施,使村落建筑及其环境既保持风貌特色又符合现代生活发展需求,保证村落历史风貌的多样性。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科学保护古村落的前提下,有效利用村落传统资源,完善功能、整治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发展旅游产业,搞活村落经济,正确引导、鼓励在外居民回乡就业,防止村落“空心化”,提升传统村落的整体品位,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三)石村旅游建设规划策略

燥石村以其生态景观环境、传统空间格局和历史文化遗存吸引八方来客,这也是燥石村保护的重点和发展的前提,因此旅游建设规划即是利用村落自然与人文资源,对村落进行科学规划,保护和延续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存、生态景观环境和传统空间格局,促进传统村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科学布局村庄空间

根据燥石村域发展情况、资源现状条件、地理区位特征,将全村划分为三个产业发展功能区,即保护控制区、旅游发展区和农林生产区。保护控制区分布在以下燥石、上燥石和大街上为主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区以才地岩、上石砻、下石砻及其周边生态环境为主;农林生产区以严枧佟⒆〕±铩⒅嘘侠铩⒃锸林场和老鼠偎库等地为主。坚持旅游业与当地农业经济相结合,在满足乡村农业发展情况下,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从事旅游服务业。村庄整治与土地资源保护与整理相结合,通过地区区位较为偏僻的村庄进行搬迁或改造建设,有计划地开展退宅还林、还耕,逐步整合空闲地。

2.改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在现有对外交通基础上,建立开放性与导向性较强的交通联系网络,加强燥石对外交通和村域内部交通的便捷联系;在保持与村落建筑、原有步行道的传统风貌相协调基础上,改造提升完善登山公路和游步道,采用景观设计方法遮挡道路旁已破坏植被的山体;改善车行道与步行道设置污水管线将生活污水统一排放处理,设置和疏通雨水明渠。新建旅游厕所、停车场、购物点、农家餐馆、旅游民宿群、垃圾收集点、环境小品等配套服务设施。

3.严格土地保护与开发

土地利用严格按照土地适宜性进行开发,避免不合理的利用土地,通过有效供给,旅游产业发展和配套功能引导需求,制约无序开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有计划地安排各类用地的供给量;严格保护七琴镇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对耕地的侵占;防止发展建设和相关产业项目建设导致村域地域景观特征的破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严重下降;通过传统村落保护地、村域生态基质和自然环境空间等禁建区的划定,控制农村建设的无序蔓延。

4.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存

由专人收集、整理、挖掘燥石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料,加强资料保存,恢复部分已失传的民俗民艺活动;利用现存的文峰寺、M公厅、文溪庙等场所,定期举办各种民俗文化和宗教朝拜活动;加强村落民间山歌的传承人培养,通过旅游活动途径向外展示和传播。利用村展览馆展示燥石村的发展历史、宗族史料、历史人物、日常生活及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如竹艺、水车模型)、地方传统食品(如擂茶制作、鸡血藤、野生猕猴桃酒)和民间歌曲等。

五、结语

传统村落是一定时代背景下人类文明的体现,也是历史不断演变的结果,因此传统村落有着其传统性与现代性。作为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燥石村的资源优势与贫困现状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为此有必要将村落保护、旅游发展和扶贫脱困有机结合起来,使村内百姓能够依赖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共奔小康目标,能够通过提升生活质量助推村落保护。

[参考文献]

[1]郑海鸥.传统村落,如何与我们共守乡愁[N].人民日报,2015-01-15(18).

[2]张志勇.传统村落不应在城镇化大潮中走向消亡[N].中国艺术报,2013-06-05(1).

[3]李枝秀.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原因分析与治理策略[J].老区建设,2015,(8).

[4]罗德胤,孙娜.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步入关键期[J]. t望,2015,(15).|

[5]梁洪生.“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与保护及江西现态初步考察[J].农业考古,2015,(6).

[6]史玉根.发展与活化才能拯救古村落[N].中国妇女报,2015-12-06.

[7]吴必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遇[N].中国旅游报, 2014-02-12.

[8]吴清华.乡村旅游带动全国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N].安徽经济报,2015-08-25.

[9]洪文艺.旅游扶贫成为江西“决战同步全面小康”新抓手[N].中国旅游报,2015-08-19(A07).

上一篇:技术进步对克拉玛依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度实证... 下一篇: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