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探索

时间:2022-08-03 07:39:43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元化,我院经过几年的实践,在修订2008年培养方案时进行了较大的优化改革,科学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整合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重新规划素质拓展体系。本文论述了我院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设计,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元化,高等学校培养何种类型与规格的学生,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素质和能力,主要依赖于所制定的培养方案,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实践来完成的。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过程都在悄然变化,各校结合市场需要规格的变化,都在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浙江万里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学校的改革创新实验区,在修订2008年教学计划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优化改革。

1优化思路

传统的、单一的计算机专业厚基础、宽口径教学模式,实际上只适合于精英式教育,与现代多规格人才需求是不相适应的。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市场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需求是具体的、综合的、全面的,用人单位更需要的是与人交流沟通能力(做人)、实践动手能力(做事)、创新思维及再学习能力(做学问)。同时,以创新为生命的IT业,可能比所有其他行业对员工的要求更需要创新、需要会学习。IT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可能以一门技术走遍江湖,只有与时俱进,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有竞争力、才能有发展前途。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于在生产一线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检测、技术指导、经营管理的工程技术型和工程管理型人才。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能解决专业一般问题的技术能力、具有沟通协作和创新意识的素养。为适应市场需求,达到培养目标,经过几年的改革积累,我们确立了2008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思路:以更新教学理念为先导,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以优化教学内容、整合课程体系为关键,以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改革为手段,以多元化、增量式学习评价为保障,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的。

2优化培养方案内容

基于以上优化思路,在有企业人士参与评审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

2.1科学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从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规格的需求入手,重新进行专业定位、划分模块、课程设置;从全局出发,采取自顶向下、逐层依托的原则,设置选修课程、模块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确保课程结构的合理支撑;整合课程数,或去冗补缺,或合并取精,优化教学内容,保证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合理安排课时与学分,充分体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期与假期、校内与校外学习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个性素质等协调发展的机会。

(1) 设置了与人才规格需求相适应的、较宽泛的选修课程平台。有18/160的大量选修课程,提供了与市场接轨的训练平台,为学生具备多种工作岗位的素质要求打下基础。如软件外包、行业沟通技巧,流行的J2EE、.NET开发工具,计算机新技术专题等。

(2) 设置了人才需求相对集中的四个专业方向。软件技术、嵌入式技术、网络工程与安全技术及数字动漫技术等,均是目前乃至近10~20年内需求最多岗位的方向。每一方向有7门课程,自成体系,方向分流由原来的3年级开始,提前到2年级下学期,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

(3) 更新了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去冗取精,减少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的学分,要求教学内容只涉及专业后续所需要的;精简了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将部分与方向结合紧密的基础课程放入了专业方向之中,如电子技术基础放入了嵌入式技术模块;增加了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学分,如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从学分与学时上减少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大了课外自主探索与学习时间,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创新锻炼。

2.2优化整合实践课程体系

以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根据长三角及浙江省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的需求来设计实践类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实用能力及综合应用素质,在原有的实践课程体系基础上,除了加大独立实训和课程设计外,上机或实验比例大大增加,仅独立实践的周数就达到40周,加上课程内的实验,整个计划的实践教学比例高达35%左右。而且在实践环节中强调以综合性、设计性、工程性、复合性的“项目化”训练为主体内容。

2.3重新规划素质拓展课程体系

素质拓展体系是实践课程体系的课外扩充,目的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创新能力、竞争水平。在原有的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设计了依托学科竞赛和专业水平证书认证的各种兴趣小组和训练班,如ACM程序设计训练班,网络规划、管理兴趣小组,动漫设计兴趣小组,多媒体设计兴趣班,软件项目研发训练梯队等,为学生能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获取专业水平认证、软件项目开发等提供平台。为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拓展、团队合作能力训练、创新素质培养提供了机会。

3培养方案实施与保障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如何实施是关键。为了保证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保障。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首先需要高素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能传授知识,能因材施教,教书育人,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工程项目,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此,学校、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科研与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奖励政策,积极组建学科团队、教学团队及项目组,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激励其深入学科研究、加强教学改革。目前本专业已经组建了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类、软件工程类等教学团队。

(2) 注重课程及课程群建设的研究

课程建设是教学计划实施的基本单元。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研究、实验实践项目探讨、课程网站及资源库建设、教材建设等。目前,我们基于省、校级精品课程与重点课程的建设,已经对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基础课程实施研究,以课程或课程群为单位,积极开展研究研讨活动,形成了有实效、能实用的教学内容、实验和实践项目,建设了配套资源库和课程网站,建设了多种版本的教材,包括有省级重点建设教材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下一步由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推进,促进专业所有相关课程或课程群的建设研究。

(3) 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传统的以课堂为教学阵地,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不适合于信息时代的教育规律,课堂时间是短暂的,教师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要想掌握蕴涵大量学科知识的信息技术,只有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养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良好习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即合作性学习模式。本专业目前已经在计算机导论、软件工程等所有专业基础课、核心课中实施了合作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们转变了教学理念,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多方互动,教学相长,所取得的经验正逐步推广到专业其他课程中去。

(4) 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深化“项目化”工程训练

作为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必备的基本理论课(如高等数学)以外,所有专业课程都有配套实验,而且每门实验必须有综合性实验内容,结合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形成了基于能力培养的有效的实践课程体系。自2004年以来,我们在宁波、杭州、上海等地相继建立了多家实践实习基地,与北京起步软件、加拿大华人协会等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和人才定向培养协议。依托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建设,大部分实践课程实施了“项目化”管理,引入了实际工程项目为内容,严格按照项目流程运作和管理,学生不仅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得到了“真实”岗位角色的训练,团队合作、与用户沟通的真实体验,而且收获了劳动成果。近三年已经成功研发出实用项目近10项,有3项软件已经申请注册,有1项获得省级多媒体课件二等奖,有多名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去单位应聘,受到很高的评价,得到很好的待遇,有多名学生在合作单位委以重任。

(5) 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基于合作性学习模式的评价机制,是多元评价主体之间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体责任、小组技能的有机结合。具体体现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部评价、教师团队评价、项目用户评价等,注重参与性、过程性,具有增量式、成长性,是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保障。这种评价方式已经在本专业所有“项目化”训练的实践课程中、在基于合作式学习课程中实施,学生反馈信息表明,这种评价比传统的、单一的知识性评价更科学合理了,他们不仅没有了应付性的投机取巧心理,而且对学习有兴趣了、主动参与了,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自然就提高了。这种评价机制正逐步在所有课程中推广应用。

4结束语

传统教学计划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体,以课程设置为主线,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则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个性化发展为目标。这种从知识到素质,从课程到能力,从一元到多元的变化,体现了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但是任何培养计划,都不能说已经完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改进,教育教学改革,永远都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参考文献

[1] 李继芳等. 基于“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J]. 计算机教育,2007,(18):74-76.

[2] 李岩峰,王司瑜,包常海.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以黑龙江大学为例[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7):79-80.

[3] 蔡长韬等.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J]. 高等教育研究,2006,22(4):68-70.

[4] 杨建华,曾周亮,袁文华. 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以机械动力大类专业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2):30-32.

上一篇:基于B/S结构的电路分析网上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 下一篇:民族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