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信息量

时间:2022-08-03 05:15:40

文字的信息量

读过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印象中的秋色、秋形、秋声、秋味、秋实都给人一种悲凉之感。只是,现代人总觉不能体味这悲凉空间的真实情境,更想象不出这悲凉情绪的源头和归宿。

近日,听了一堂语文公开教学课,课题正是《故都的秋》。那课的初始,并没有授课教师的身影,只有讲台上方大屏幕里流淌出的淡淡的音乐。伴着音乐,以金碧辉煌的故宫为背景,屏幕上缓缓移动五幅画面:院中老人、槐树落蕊、秋蝉残声、秋雨闲人、秋果奇景。一种清静、悲凉的氛围,让学生在音像渲染的情境里自觉走进郁达夫所营造的悲凉世界中。画面暗示学生,故都北平是文人灵魂的栖息地,是文人精神的归宿,是文人对时代文化的反思处。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爱和对故都的爱的相互交织,将自然之秋和生命之秋一同抹上故都落日的色彩。

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信息量在一个特定场合下的膨胀。

语文教育是语言和文学的传承,通过语言展示一个社会的人文性,其最基本的功能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本语言所表达的最深挚的情感。但我们很多的学生,没有经典作品所描述的生活经历,体味不出生活本质的内涵,从课文仅有的文字中实难感触作品所要表达的那种情感与意境。所以,我们不得不采用情景再现的方法,按语文教育的人文要求,着力创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环境,拓展文字的内涵和外延,挖掘文字的信息源,提供文字的有效信息量,让学生在文字、音像和实景的立体空间酝酿情感,体味生活,感悟生命。

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由文字提供信息量的语文课程,信息技术更能为教师提供独特的教育手段。

还是那节公开课。正当学生沉浸在那种悲凉的氛围中等着教师来分析课文时,老师却说,请你们借助网络拓宽教材,体会作者真实的思想内涵。完全让学生做了教学的主体。

现代信息技术有很强的网络优势,它能够提供语文教育大量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资料库里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开发语文资源。因此,学生有能力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同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紧扣文学作品的字词句章,为学生提供声音与影像,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化想象为直观,并同时植根于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服务于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自主学习中得以充分体验,于自然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素质修养。

让影院走入教室,让音像融入课本,让文字的内涵丰富,让课文的信息量最大化,让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资源整合,让学生的形象思维立体化……这无疑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是现代语文教育的进步。

上一篇:有感于作文虚构 下一篇:新课改下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