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时间:2022-08-03 01:58:30

关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摘 要】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交际沟通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182-02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职业工作应具备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等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孤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单独完成职业活动。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当着重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经过学校的培训进入社会后,他们要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直接转化为能力应用于社会。在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今天,必须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大的调整和改革,在各个环节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几种最基本的职业能力。

一、适应社会能力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心理素质较弱,怎样适应社会变革的形势,特别是怎样适应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对新一代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实际和严峻的问题。一个适应能力比较强的人能够很快适应新的变化、新的环境,即使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能够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取得事业的成功。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不同方式、不同类型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体会到走向社会的紧迫感、危机感,认识到在竞争的大潮中,不进则退,退则淘汰的道理,为他们迈出第一步,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适应社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际交往能力。现代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严以律他人,宽以待自己”这是他们的写照。因此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能力,是基本的能力。校内主要是适应同学、师长,校外是同事、领导,家里是父母、兄长、邻里,要学会善于与他们建立融洽的关系。能以适当方式获得别人的理解、尊重,懂得各种礼节,会使用一般的礼貌语言。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学会易位思考,能尊重和采纳别人的意见,善于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具有积极参与竞争的意识,能与他人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二是顺应环境的能力。在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自觉性的同时,要学会积极观察、了解新环境,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和谐。能冷静地处理紧急情况,克服困难和挫折,学会独立生活,在实践中学会顺应选择。养成保持个人和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能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条件。三是自我调控能力。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有自我约束力。要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具有自我调控的心理素质。培养个人的责任感,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知错改错,积极克服自己的弱点。四是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具有科技发明意识,接纳新生事物,克服守旧、刻板习性。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工作。具有改革和开拓创新精神。

二、团队协作能力

毕业生首先应具备团队意识。团队意识在当今的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中是相当重要的。现在的用人单位一般都把个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作为最重要的评估标准,强调把个人的一切与单位的兴衰成败相联系,视团体为生命。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企业更需要人人具有这种强烈的团队意识,养成一切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坚决贯彻上级的意图,做好本职工作。团结合作、协同攻关是团队作战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团队意识,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取得管理学上称为“积极相关”的效果。竞争需要合作,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学会欣赏、懂得欣赏。每一个人的身上都会有闪光点,都值得我们去挖掘并学习。要想成功地融入团队之中,善于发现每个工作伙伴的优点,是走近他们身边、走进他们之中的第一步。二是学会尊重。尊重能为一个团队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使团队资源形成最大程度的共享。而如果一个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将彼此的知识、能力和智慧共享,那么,这对整个团队以及每一个成员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三是学会信任。团队是一个相互协作的群体,它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信任是合作的基石,没有信任,就没有合作。信任是一种激励,信任更是一种力量。四是学会沟通,敢于沟通。沟通能力在团队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当你有了好想法、好建议时,要尽快让别人了解、让上级采纳,为团队做贡献。否则,不论你有多么新奇的观点和重要的想法,如果不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没有。五是学会宽容。宽容是团队合作中最好的剂,它能消除分歧和战争,使团队成员能够互敬互重、彼此包容、和谐相处、从而安心工作,体会到合作的快乐。

三、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物质的重要保证,是高级专门人才所必备的一项实践技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把成熟的技术、成功的设计引进、消化、付诸实施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对高职学生来说,专业动手能力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就我国的现实情况看,要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除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外,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熟练掌握现代技术、动手能力很强的劳动大军。一是作为职业技术学院,应该把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作为特殊要求,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应该改进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学习轻动手培养的错误,强化实践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力求做到严谨认真,把知识学习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将自己的知识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提高自身的价值。二是从个体角度来说,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此外应该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四、市场竞争能力

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竞争,作为个体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我们培养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高职院校从现在起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应使学生学会自己包装自己,自己推销自己,使自己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据应有的位置。同时,让学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增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紧迫感,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竞争实力,从而在将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交际沟通能力

交际沟通是现代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是生存的一个条件,交际沟通技巧对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巨大的作用。因为任何社会都是一个人际关系的社会,人们是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而使自己成熟起来。在当代开放、文明的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关系也更加错综复杂,人们更加依赖于社会,依赖于他人。可以说,一个不会交际,不善于沟通的人,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作为职业技术学院,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交际沟通的意识,掌握交际沟通的原则,懂得交际沟通的礼节,学会运用交际沟通的工具,强化学生社会交际沟通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社会交往的艺术,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交往中应付自如,立足社会,取得事业的成功。交际能力的加强过程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正直原则,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绝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二是平等原则,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三是诚信原则,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四是宽容原则。与人相处中,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五是换位原则。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六是互补互助原则。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

六、开拓创新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素质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有机结合后所形成的一种合力。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体现为运用创造性的劳动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创造出能够满足或超越消费者需求或期望的优质产品,为企业成功地驾驭市场提供新的科技支撑点,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高职学院在教学中就要把创新教育作为基本手段和培养方向,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首先,对传统培养措施加以改进与优化。传统的职业教育,只要求学生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成了单一的终结性就业教育,或者说是一种生存教育。只提供生存不提供发展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我们应当转变观念,变单一的终结性的就业教育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的培养,给予学生宽厚而扎实的文化基础,并按职业群的要求来培养,既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

其次,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同时建立专项奖励基金。

最后,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为了克服大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惯性,必须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兆仁.新世纪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3]张随鄂.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05(4)

【作者简介】农湘平(1977-),女,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老师,研究方向:就业指导与创业。

(责编 赵 聃)

上一篇:关于高职林业职业经理人培养的思考 下一篇: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