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自读课教学的看法

时间:2022-08-03 12:07:18

我对自读课教学的看法

【摘要】自读课文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但是,在学生自读课文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以至于自读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做好自读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素质培养 自读课教学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把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放在了首要位置,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这一思想。现行的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自读课文的篇目占了很大的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这些文章,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一下几点:

第一、弄清自读课文编排的目的、作用

无庸置疑,教材中的讲读课文是主体,是关键,它们在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自读课文的编排也并不是随意、无选择性的。自读课文的教学,既不能让学生因放任自己而浅尝辄止,也不能使学生因消极被动而收获甚微。它的作用,旨在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在自读课文中加以应用,使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有所提高,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得到锻炼。一句话,即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讲读课文为示范,把自读课文当作练兵场地。

第二、摆正自读课文在单元内的位置

现行教材中,课文的组合是以单元的形式出现的,教师在进行自读课文的教学时,应让学生把自读课文同其所在单元的其它课文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比较中把握单元的实质内容。如第三册第一单元,《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芦花荡》是教读课文,《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是自读课文,这些课文虽然体裁不同,背景不同,主题也不一样。但都与战争有关,阅读这些作品,学生能够了解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看到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所以在自读课文的教学时,若能让学生把自读课文同其所在单元的其它课文联系起来,并加以悉心体会,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单元的实质内容,自学能力也会得到更好的锻炼。

第三、联系与自读课文有关的知识点

“自读”并不等于不指导,不过问,让学生“自己阅读”,其实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教师讲多讲少(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讲读课文要精讲)。在自读课文中,对于自读课文有关的知识点,如历史背景、文学常识及一些重要的字、词、句等等,教师应作简要的介绍,必要时要对有关内容细讲。如第五册第五单元中的《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红楼梦》是名著,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红楼梦》以及《红楼梦》中有关香菱的情节,香菱的身世如何,她如何来到大观园,她的结局命运怎样,使学生对香菱其人有更深的了解;又如第六册第二单元的《蒲柳人家》,全篇共12节,课文节选的是前两节,以后的情节如何,教师也应作讲解,让学生对《蒲柳人家》的情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总之,在教学自读课文时,通过联系与自读课文有关的知识点,学生学会了自读的方法,逐步养成了自读的习惯,就会因此获得学习自读课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第四、检测自读课文的阅读效果

一切教学内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自读课文也不例外。学生的自读效果如何,教师要依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探讨,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采用形式多样的检测手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五、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为体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思想,教师应让学生做自读课名副其实的“主人”,让他们亲自投入到阅读实践中,直接感知课文,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以确保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起到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作用。当然,我们在强调自读课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并不贬低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语文教学的一切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在自读课教学中,“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哩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叶圣陶。1981年第一期《人民教育》:《谈教学的着重点》)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导”的作用,在学生智慧之泉将要喷涌而出时,循循善诱,引出学生的思维活水,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总的说来,搞好自读课文的教学,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师生双方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我们如果能够在自读课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一切按教育规律办事,那么就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上一篇:浅谈《醉翁亭记》的写景方式 下一篇:“南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