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目的”的实践取向

时间:2022-08-02 07:33:57

论“课程目的”的实践取向

【摘要】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为理论基础。课程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在马克思实践目的论指导下,课程是一种由具体教育活动情境构成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基于特定的教育目的,为国家和社会整体发展培养各类人才,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意义指向。学校课程始终承载着传授学生知识、传承人类先进文化的基本目的和使命,课程在其本质上主要表现为对知识、文化、学生全面发展等多级实践取向。

【关键词】课程 课程目的 实践取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12XJA710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01-02

约翰·怀特指出:“教育者需要教育目的,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1]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验教育效果的根据。可以说,教育目的观对于教育理论具有前提性的意义,对教育实践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目的是确定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方法、检验课程效果的根据,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合理的课程目的不仅是课程理论研究的前提,更是课程开发实施的理论指导。在实践中,“课程领域不再把课程与教学的问题视为‘技术’问题,即‘如何’的问题。当代课程领域把课程与教学的问题视为‘为什么’的问题。”[2]有研究者提出,“如果脱离教育目的、没有合理的课程实践目的,则所开设的那些课程就可能缺乏内在的整体性、连贯性,而显得零碎、杂乱,就可能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3]所以,无论课程理论研究还是课程实践活动都必须重视课程“目的”问题。

一、课程“目的”的理论基础

从语义上看,‘目’是眼睛,‘的’是射击的‘靶心’,‘目的’就是眼睛所看到的射击目标。引伸开来,目的就是在行为之前就以理性的概念产生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具有目标性的理念, 即意识追求的境界和结果,这是人与现实环境构成的对立统一体在不断斗争与运动过程中,人所产生的指导未来实践活动的主观意志,这是人的需求性与知识性的表现,是人类的特有属性。”[4]在汉语词典里,目的是指“所追求的目标;想达到的境地”。[5]它具有主观性、预测性、理想性的特点。目的通常是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作为观念形态,目的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实践关系。所以,人的实践活动以目的为依据,目的贯穿实践过程的始终。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已成为一个日常生活俗语,其严格的哲学内涵也渐行淡化。哲学上使用“目的”范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中用的是希腊词‘telos’(‘终点’或‘极’),意指目的、目标,或从更广义上说,指产生行为的根本理由。”[6]目的一词在牛津哲学辞典中将其翻译为“end”或“purpose”,[7]意指终点或目标。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事物具有自我实现的能动性或自我实现“内在目的”,同时认为目的具有多样性,但有一个“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每一事物所必至的终极者……这个终极因,个别而论就是一事物的‘本善’,一般而论就是全宇宙的‘至善’”。[8]亚里士多德把“目的”看成是一切生命物共有的特性,自然作为存在不仅是客观的也是有着生命意志和情感的。而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自然事物不具有目的,只有人才是地球上唯一具有目的能力的存在者。

“目的”是马克思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人有意识、有目的支配下进行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它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9]马克思的目的论是实践目的论,即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基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笔者认为,马克思实践目的论为确定课程目的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根基,是课程目的论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的”的基点:教育实践

马克思实践目的论所强调的“实践”是指人的生存方式,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或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实践作为人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和改造活动,首先体现了人与世界相统一的关系,体现了实践具有目的性、价值性、发展性、生成性等特点。以马克思实践目的论指导下的课程目的,首先把课程看成一种由具体教育活动情境构成的动态发展过程,课程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其次把课程作为一种教育实践过程,是基于特定的教育目的,为国家和社会整体发展培养各类人才,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强调重视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关系:一是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等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二是教育主体(人)与社会整体要求之间的关系;三是教育主体(人)与教育实践现状之间的关系等。只有明确了这些关系,才能合理确定课程的价值和发展意义。

关于课程目的的重要性,泰勒和理查兹在《课程研究入门》一书中也有明确说明: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正因为课程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课程也就具有了研究的价值”。[10]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和桥梁,课程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社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课程目的要表明课程的一种意义指向,体现课程主体的一种价值追求,在不同社会及教育环境下的课程“目的”是有区别的。但无论在何种条件下,课程“目的”都必需观照教育实践,以“实践”为基准,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变,课程目的也随之变化。所以,课程目的并非是一种超越教育实践的预设,而是以教育实践为基础,随着教育实践发展过程而相应调整的一种观念指向。课程目的对教育实践的观照,正是对马克思实践目的论的一种坚持。

上一篇:浅谈大学新生良好外语学习习惯的养成 下一篇:美国文学史本科教学创新尝试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