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师道”

时间:2022-08-02 07:21:47

“师道”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师者,乃凭借自身的思想、知识、道德引导他人走向完善,进而传播与引领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人;道者,乃贯穿天、地、人、万物的本源及宇宙的普遍法则。为师有道,“师道”乃是天道、地道与人道合一同构的理想追求。从教师自我的发展角度看,“师道”实则反映了教师健全的人格魅力――外在事功人格与内在德性人格的有机统一。

教师的外在事功人格指向外部客观社会,它是教师实然的处世能力与应世之道,表现为教师具有的“何以为师”的知识、技能与技巧,即“教什么”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怎么教”的教育专业技巧。一方面,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广阔的学问视野、不断更新的学术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超前意识,能够领悟本学科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及思维方法,掌握本学科独特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应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运用现代教育信息及新课程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技巧相互融合,就形成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能够全面把握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教会学生发现真理,而不是直接教给学生真理;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捕捉教育机遇,课堂管理行之有效;灵活适时地调整教学过程,使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相得益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形成富于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教师教学智慧对教师自身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它有助于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不断提升自身教学专业能力。教师教学智慧应该是教师终生追求的一种专业境界。

教师的内在德性人格指向内部主观精神,它是教师应然的人生价值追求与为人之道,是教师主体在对自身职业的意义、精神归属、教育方式的体认基础上而生成的精神品质与道德境界,是教师对自身“以何为师”的人生追求,它对教师自身发展起到了“方向性”的定向作用。一方面,教师应具有求真精神,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教师应具有人性中的向善精神,包括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诚心与奉献精神;把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将教育事业看做是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能够摒弃权力和服从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得到最大发展;教师作为微观教育领域内部教育资源的分配者,赋予每一个学生以同样的关心与责任,同时使每个学生按照自身情况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另外,教师应具有教育生活中的创美精神,把自己的人生美转化到教育对象客体之中。将教师求真之知、向善之意与创美之情相互融合,凝结而成教师个体内在的教育信仰。教育信仰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评判自己行为善恶的内在力量,当教师感到自己的行为符合要求时,就会产生一种快乐、欣慰的情感,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并进而产生新的力量和信心,不断进取。教育信仰的获得要通过教师自我不断地感悟、反省与修炼。教师德性人格的生成,是教师终身追求的道德境界。

总之,“师道”是教师内在德性人格与外在事功人格的辩证统一。教师的内在德性人格是中心点,外在事功人格是挺立点,事功人格需要德性人格的引领,德性人格需要事功人格的关照。德性人格在于使教师向内探寻,有效实现对自我生命境界的提升;事功人格在于向外求索,有效实现对客观现实环境的改造。由此,教师具有了这一特殊职业群体所独有的做人品格与做事能力,便会实现自身“内圣而外王”的人格境界。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弘扬传统文化 滋补学生心灵 下一篇:谈师德修养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