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时间:2022-08-02 05:43:33

浅析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巴晓彤,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在读,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广大教师应该怎样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几种阅读教学策略,进而来探究阅读教学这一种师生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兴趣是阅读动机中最活跃的一份子,是阅读的“凝聚力”。教师对一堂阅读课创设相关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例如,将学生阅读的课文以讲故事或者播放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学生此时会产生本文的相关联想,这就能吸引学生寻找学习文本的方式,从而通过阅读文本,了解重点内容,师生探究并最终解决疑惑。由于阅读的高层次境界是审美,对于读者来说只有把文本当作一种美的事物来追求的时候,才能激发自己鉴赏的兴趣,所以教师上的每一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美的感受,再加上教师的评点,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并不难,这样这一堂课才能接近成功。

此外,教师鼓励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谨慎选择文本。在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之外,还要给出学生选择其他文本的余地。语文新课标还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可见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料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文质兼美、闪烁着人性之光的书目,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

二、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只重视教学结果的现象十分严重,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屑一顾,压榨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在以“机械的背诵阅读答案”的模式去灌输自己的学生,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这种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根本没有奏效。语文新课标提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展。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想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目前的状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仅仅依靠学生的自主创新是远远不够的,主要在于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以自己的创新行为去带动学生。所以广大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散和集中,并且要有存异的教学思想。说到底是从多角度去培养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即从一个目标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从不同角度,提出设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此外,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板块,在课堂中,广大语文教师要利用这一现有的内容,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给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语文阅读的海洋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对阅读充满信心和正能量。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墨守成规,不唯书是信,能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新成分,同时能使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别出心裁想别人之所未想,见别人之所未见。并且在阅读中那些新颖独特的发现对学生发展来说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还要求语文教师准确的把握文本的深层次内涵。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时,父子之间的爱是表象,学生很容易读出感悟,但是除了爱之外,父亲与作者之间的隔阂也是文本的深层意蕴,另外,教师还要从深处挖掘作者对父亲真正的情感是自责与懊悔。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讲授的同时带领学生体会出来的东西。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把握人物的思想,这样才能接近作者的意图。

三、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语文阅读课中,教材、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教学手段都和教师与学生有着复杂的信息传递关系。那么,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就构成了种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精读与略读的方法尤显重要。叶圣陶先生对精读和略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笔者认为二者应该结合应用,才能很好地掌握语文阅读方法,提高课堂阅读质量。

此外,教师要对阅读教学方法有很好地专业性和研究,主要表现在主动积极,勇于探索;专心研究,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协商合作;敢于发现,习惯总结。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中有太多的问题向老师提问,就为师生平等协商式的讨论打下基础。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教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对教师的观点有何见解,要及与之质疑和讨论。教师还要利用多元解读的重要性,去提高学生的阅读状态。要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并且多角度的建构对文本的解读。例如,著名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解读其主题有很多种,譬如“悼亡说”“咏叹身世说”“恋情说”等。对于种种不同的解读,教师没有任何理由给予否定。学生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本主题的不同解读,并且都是言之有理的。所以说对于同意文本的多元解读是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并对其阅读能力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好处的。

四、掌握学生的阅读的成效,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教师作了大量的工作指导学生阅读。但是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去阅读而没有掌握学生阅读的成效,甚至不知道学生阅读了什么内容,那么老师所有的培养学生阅读的工作都是失效的,就像风筝断了线、马失去了缰绳。特别是课外阅读,因为在课外进行,更无法知晓。这时我们要掌握学生阅读的成效,怎么办呢?就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针对这一情况应该开设阅读课,比如每周一第七节课为阅读课。阅读课安排为:第一,全班同学把自己前一个星期包括周末读的作品,用几句话概括介绍给全班同学。第二,同桌之间读书笔记的相互交流和批改,然后七嘴八舌评讲,最后教师做出点评。第三,“我读得最好”的环节展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声有色的介绍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样的反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他同学也学到了新的知识,使阅读课成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桥梁。这样真正的使大量的阅读落到实处。老师和同学都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阅读收获。才能真正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总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环,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对于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究更多的阅读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能更好的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研究表明,语文教育不只是一项单纯的技能训练过程,而且是一个陶冶性情、促进文化素养生成的动态过程。”所以语阅读教学方法与呈现的形态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在于教师能否有对其创新的勇气和钻研精神。若能克服种种困难以文本解读为基础,再配以精彩的教学设计,那么一堂生动精彩的课堂就能完美的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指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3]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下一篇:基于语料库的韩国留学生汉语宾语使用情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