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国际结算型金融中心发展研究

时间:2022-08-02 04:08:40

重庆国际结算型金融中心发展研究

摘 要:从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业务类型等方面分析重庆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以及建设现状,提出形成法律或行政优惠支持、完善金融市场等建议来推动重庆国际结算型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结算型金融中心;现状;制约;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056-01

在过去10多年间,国内己有20多个大中型城市提出了发展成为各类金融中心的构想,但是,定位的严重趋同使得金融中心的发展毫无特色,部分临近城市对于金融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甚至出现恶性竞争态势。为打造成为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重庆适时探索,逐渐确定了独特的发展定位,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建设成效。

1 重庆金融中心发展定位的确定

2008年11月28日,时任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出的重庆另类金融中心论,并于2010年9月首次提出重庆将借鉴新加坡经验,建国际结算型金融中心。自此,重庆从特殊的区位优势中找到了准确的定位,明确建设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专业金融中心的方向。

具体解读重庆金融中心的发展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区域定位。重庆的金融中心定位应该首先是选择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主要为中国西部长江上游这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2)功能定位。重庆的现实条件决定重庆打造金融中心的目标应具体明确,而不是追求大而全,因此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以结算为主体的内陆金融中心的定位目前更适合重庆。

(3)服务定位。重庆建设的金融中心主要服务于重庆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重庆经济建设及长江上游地区提供创业孵化器、融资、资本经营和投资管理等金融支持。

(4)形成模式定位。鉴于重庆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方面,重庆应该坚持政府主导模式,强调国家政策、重庆当地政府和市场机制的三方面合力。

(5)运行模式定位。开发经济条件下,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国际和国内市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大环境,因此在金融中心的运行模式方面,切实可行的战略是“国内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中心”发展战略。

总之,重庆市金融中心的定位是以结算为主体的金融中心:在银、证、保等主流金融业务、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区域性要素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在体现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的同时,构成辐射长江上游广大地区的具有特色的结算型金融中心。

2 重庆国际结算型金融中心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根据重庆的产业结构以及金融中心的不断发展,重庆国际结算型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还存在诸多不足,还需要政府以及市场等进行一系列的配合措施。

2.1 重庆国际结算中心建设已取得的成绩

2010年以来,重庆着力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国际结算中心,主要从加工贸易的离岸金融结算、电子商务结算、金融要素结算三个方面推进。

(1)在加工贸易结算方面。加工贸易现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形式,占到全球贸易额的60%左右。继2009年惠普在两江新区保税港建立“亚太结算中心”,宏碁、华硕第二运营总部落户重庆,伟仕电脑、佳杰科技两家公司在渝分别建立营销结算中心,截止2012年7月,实现在渝加工贸易结算额达到约1000亿美元。

(2)在电子商务结算方面。2010年12月,全球最大电子支付服务提供商美国贝宝在中国的首家全资子公司贝宝结算服务(重庆)有限公司成立。这个平台将让重庆跨越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的障碍,给予重庆发展成中国国内首个电子商务结算中心的条件。2011年2月,阿里巴巴在重庆市两江新区成立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并逐步将其在线跨境担保交易相关业务转移至重庆市。2012年,重庆已将电子商务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写入《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规划》,市经信委起草了《重庆市电子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重庆还下发了《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有关优惠政策的通知》,通知涵盖税收政策优惠、财政支持政策、金融保障、人才支持、服务保障、工商管理等五大方面全方位的支持。近期,重庆将在市中心建一个总建筑面积为52万平方米的“中国电子商谷”,以集结国内外电子交易商。这些举措都推动了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扩大了电子商业结算的交易基础,为建立电子商务国际结算中心迈进一大步。

(3)在金融要素结算方面。2009年1月,在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重庆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金融要素市场等的推动下,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场外交易(OTC)市场、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这四大金融要素市场聚首解放碑金融核心区,不仅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是建设金融要素结算中心的优势所在。2010年10月,位于保税港区水港内的重庆航运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将依托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为各种航运公司、船代、货代、港口物流等航运市场主体和金融、保险等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信息、金融结算等一体化综合服务。

2.2 重庆国际结算中心建设存在的不足

重庆建设国际结算中心还存在诸多的制度障碍以及重庆自身的不利因素。包括法律和制度限制、人才匮乏、资金不足等等。

(1)国内的制度和体制从本质上制约着重庆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和境内居民个人购汇操作规程》中规定任何中国(除港澳台)境内的

法人和自然人不能在中国(除港澳台)境内开设离岸金融账户。而网络结算、大公司贸易的清算账户,亦不能在中国随意开设。目前国内的各大银行基本上都没有开设离岸业务的权力,即使招商银行设有离岸业务的设点,但仍然是障碍重重,业务量非常小。在这样的体制下,不通过金融机构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无论是从资金运行还是交易成本都限制了离岸金融结算的规模和离岸金融结算中心的发展。

(2)金融市场不发达从条件上制约着金融结算中心的建立。

重庆深处内陆,其自身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尽管在西部地区首屈一指,但与沿海城市相比还相差甚远。尽管重庆作为第一个开设离岸结算业务的城市吸引了大量企业来渝进行外汇结算,但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使得不仅在金融结算工具上受限制,同样结算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同样也不利于金融中心结算资金的筹措。

(3)人才匮乏成为制约金融结算中心的主要劣势。

重庆建立国际结算型金融中心是国内第一,因此不管是已有经验还是现有人才对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都是相当匮乏的。重庆市内高校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比较弱势,不仅体现在人才数量上,也体现在专业水平上。

3 重庆国际结算型金融中心发展对策研究

(1)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两江新区为契机,争取西部金融制度创新试点权,逐渐形成有利于结算型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环境。

(2)要促成金融中心的建成,要完善金融体系的建设,控制风险加强监管,为金融中心形成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为外汇离岸结算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条件。

(3)重庆要大力推动促进金融人才积聚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建立科学的金融人才竞争评优机制,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着力培养和造就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金融人才队伍,确立重庆金融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形成内陆地区金融人才高地。

参考文献

[1]杨咸月.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1,(3).

[2]唐瑄.重庆建立首个内陆离岸金融结算中心构想[J].特区经济,2011,(3).

[3]魏巍.重庆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途径探索与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2,(6).

[4]范琨,姚俊,邹陶.重庆两江新区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创建设想[J].科学咨询,2010,(16).

[5]吴天昊.重庆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现状及其对策[J].时代金融,2011,(5).

[6]黄若尔.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11).

上一篇:行政征用补偿制度比较研究 下一篇:安徽省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影响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