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民生工程”新目标

时间:2022-08-02 11:04:13

展望“民生工程”新目标

摘 要:“十二五”规划纲要针对民生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提出了到2020年要达到的一系列目标。“民生工程”新目标是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

关键词:民生;工程;目标

民生工程是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心弱势群体,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举措。一句话,民生工程就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1 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十二五”期间是民生状况极大改善的时期,同时就业难,看病贵,上学难,房价高,保障水平不高,收入差距拉大等民生难题相继出现。

(一)教育问题。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偏低,经费不足:“比如农村教师的工资、农村教育的基本条件仍不高,除了债务是教育投入不足的一个表现形式外,还有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受教育人口的家庭教育负担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目前我们投入的水平远远无法满足教育的基本需求。而且过多地依靠家庭的投入,使得家庭没有更多的能力去进行其他消费,甚至经济出现一定的压力。

(二)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它和每个人实现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紧密相连,就业也一直是政府谋划民生的一项大事。但是,与有限的就业岗位相比,目前有关就业公平的话题逐步凸显。现在确实存在着找工作难、找工作得有关系、要有门路的现象,也说明就业公平问题已到必须正视的时刻。

(三)收入分配问题。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增长迅速,但贫富差距日渐拉大及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亦成为摆在政府面前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成为百姓最强呼声。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远远的超出了美国。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

(四)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根本缓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五)医疗问题。人吃五谷杂粮,就难免身体有恙。而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现实是我国医疗改革面临卫生保障覆盖率低 ,资源分布不均 ,初级医疗服务滞后 ,药费居高不下 ,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六)社会管理问题。现在社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基层社区建设,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管理有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叫单位制度,就是把每一个人都纳入一个单位,无论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还是农村。改革开放以后这个体制发生了变化,我国主动对它进行了改革,批评“企业办社会”,要求把社会职能从企业剥离出来,这样就实行了就业聘任制、保障社会化、房子私有化、社会服务和后勤市场化等。这一系列改革造成的结果是单位原有的社会功能弱化,但新的机制又没有建立起来。

(七)住房问题。目前来看,我国的住房短缺问题总体上得到缓解,人均住房面积和住房质量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政府保障能力的有限以及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住房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住房保障制度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政府提供住房保障责任的相关职能和作用还明显缺位。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覆盖面小,保障功能欠缺,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住房档案和收入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无法准确界定住房保障对象。

2 “十二五”提出了“改善民生行动计划”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十大民生举措,措施扎实、指标清晰,彰显出改善民生前所未有的力度,绘制了一幅清晰的让百姓生活更美好的“路径图”。

(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教育是民生之基。“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是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年均增长3.3%,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由2010年的89.7%提高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2010年的82.5%提高到87%。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

(二)扩大城乡就业规模。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二五”期间就业发展的主要指标是城镇平均新增就业900万人,年均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人。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城镇新增就业和劳动力转移两个指标的设置,为保障就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分配是民生之源。“十二五”期间收入分配的主要指标是减轻居民税收负担,“十二五”前期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中后期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

(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十二五”期间社会保障的主要指标是实现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新增1亿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稳定增长,城镇60岁以上非就业居民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平均增长10%以上。加强公共就业、社会保险、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等服务设施建设,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数量达到8亿张,覆盖60%人口。

(五)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就医是民生之急。“十二五”期间医疗保障的主要指标是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这是一个约束性指标。每年参加医保人数增加1200万人以上。届时我们就可以将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了。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逐步提高,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那就意味着5年之内我们国家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待遇从目前60%达到70%,提高10个百分点。意味着新型合作医疗大病报销比例从目前40%提高到70%,要提高30个百分点,这是我们国家在实现人人参保,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承诺下,进一步承诺了医疗保障制度。

(六)做好社会管理工作。十二五期间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指标是实施50万大学生服务城乡社区计划。社区服务人员普遍接受一次岗位培训,注册社区志愿者占居民人口10%以上。由于在城市化过程中以及新农村建设中,撤乡并镇后者几个居委会合并成社区,有的社区达上万人。针对这一变化,应该使社区管理工作专业化。过去社区工作都是依靠离退休人员,今后要聘请社会管理的专门人员来做这个工作。因为社区的任务很多,“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

(七)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是民生之愿。“十二五”期间城镇保障性住房的主要指标是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未来五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三年还有1600万套,使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各类棚户区改造的比例不低于10%。这不仅有效解决困难群体的住房难问题,也找到了破解房地产市场的突破口,有助于从长期上稳定房产价格。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

上一篇:谈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 下一篇:浅谈新时期政工工作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