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无小事

时间:2022-08-02 10:14:38

药物起效有快慢,不要指望都能“药到病除”

大多数病人在治病时,都比较祛病心切。在一个医生那儿拿了药,吃了一两天发现没有明显作用,就停药,或者增加药量,或者换药,有的甚至反复到多家医院就诊。这样不仅浪费精力和财力,还可能会延误治疗。其实,很多时候医生的诊断是明确的,治疗也对路,开出的药品也有效,只是少给病人说了一句话:服药后大约多长时间才能见到疗效。毕竟药物起效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疾病要经历的病程也是不同的。

比如,消除症状的药物药效发挥就比较快,像退烧药30分钟~2小时就能起效。但针对病因治疗的抗生素等药物起效就比较慢,因为抗生素的杀菌或抑菌作用需要药物在人体内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才能产生,而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没有想象的那么快。另外,细菌感染被控制也需要一段时间。就拿最常见的肺炎而言,即使确定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使用抗生素后也需要观察2~3天,此时才能大致判断选择抗生素的种类和给药途径等是否正确。

此外,每种疾病都有它固有的发展历程。有些常见病不用治就能自愈,被称为自限性疾病,常见的如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非感染性腹泻等。民间有句俗语叫“倒霉的医生治病头,走运的医生治病尾”,老百姓把患病的初期和患病的末期,分别叫作“病头”和“病尾”。人们在刚开始看病治疗时,往往都“求愈心切”,一旦不见效果,常会埋怨医生。而当病情渐渐好转,再去看医生,吃了第二个医生的药很快就见效了,似乎第二个医生能药到病除,于是,病人就夸第二个医生医术好。

另外,有些病是随着病程进展逐渐明朗的,比如幼儿急疹。也有些棘手的疾病,需要不断排除其他的疾病才能最后确诊,很多时候正是因为初诊的医生排除了其他的疾病,复诊的医生才能给出正确的诊断。

这就好比吃馒头的经典故事:一个人因为肚子饿,吃了5个馒头都没解饥,又吃了半个才吃饱。吃饱后他就开始抱怨前5个馒头白吃了,早知如此就只吃最后那半个馒头了。这是不是很可笑?看病也一样,切不可因为才吃一两次药没看到效果,就急着换药或者换医生。

服药后出现不适,先考虑药品的不良反应

有些病人服用某种药后出现不适,便认为是药品质量问题,甚至认为是医生开错药所致,进而引发医疗纠纷。实际上,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多数情况下是药品的固有属性,我们称之为药品不良反应,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副作用”。这类反应的出现不属于人为错误,不作为医疗事故的依据,只作为加强药品监管、指导老百姓合理用药的依据。

服药剂量随便改,等于拿健康当儿戏

很多人在药物剂量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虽然药物说明书上白纸黑字地写着一天几次,每次几片,可他们才不管,他们误以为增加用药剂量就会增强药效,于是深受疾病折磨时便给自己“下猛药”,本该吃一片的他吃两片,本该吃两片的他就吃三片。也有的病人会觉得“是药三分毒”,吃一点药减轻点症状就可以了,干吗还让身体承担不必要的毒副作用。

药品通常是按克、毫克、微克等单位来计算剂量(注:剂量就是每次的用药量)的,不同的药物,剂量差别很大。例如葡萄糖、氯化钠等药是以克为单位计算剂量,吗啡、安定等药是以毫克为单位计算剂量,而左甲状腺素钠、舒芬太尼等药是以微克为单位计算剂量。患者服用药物的有效剂量是根据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得出来的,非常精确。患者随便增加剂量或减少剂量都是不对的。若患者随意增加剂量,可能会因服用过量中毒;若患者随意减少剂量,又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

国外的药物未必更加安全有效

很多人都比较迷信国外的药,觉得国外的药治病更有效,特别是当亲友得了疑难杂症或者是罕见病时,如果国内没有治疗这些病的药物,他们便对国外的新药趋之若鹜。我建议大家从外国购买“新”药要谨慎,无论是治疗疑难疾病和罕见疾病的新药,还是治疗普通疾病的药物都要谨慎。

国外批准上市的药物不一定有亚洲人种的试验数据,一些药物可能在不同人种间存在疗效和剂量的差异。以心血管药普萘洛尔(商品名:心得安)为例,若想使患者心率下降20%,其所要求的血浆药物浓度,黄种人比白种人低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同样的剂量,美国人用起来刚好,中国人则可能因过量服用出现不良反应。当这些药物在国内经过临床试验后,这些不同将会在说明书中通过标注体现。如果使用还没有在中国上市的国外新药,很可能因为缺少这方面的数据,而不能获得合理的用药剂量。

并且,阅读外文说明书获得相应的用药指导对于很多中国老百姓来说还是比较难的。而说明书是用药的重要参考,如果不能读懂说明书,对于用药的时间、剂量、不良反应、使用注意事项等就难以明确。且不说大多数人缺乏相应的外文阅读能力,即使能理解这些外文,如果没有专业的医药学背景,也不一定能理解某些专业术语的真正含义。现实中,我就遇到很多人对药品中文说明书的理解不正确,例如“顿服”是指“将药一次性服用”,不少人就理解为“每顿饭时服用”,结果一天服了三次。

很多家长对我说:“我们上网海淘也是被逼的啊!如果中国的药品能够真正安全放心的话,谁愿意千里迢迢去淘药啊!”我特别能理解家长们无奈的心情,可我还是要说,有时候你淘回来的所谓药品,它还真不是药品。比如顺势疗法产品。

(摘自《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图/廖新生)

上一篇:控盐有度 4期 下一篇:大胆放手,我把孩子送进德国“森林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