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时间:2022-08-02 06:36:53

运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摘 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情境教学的基础,是教师的基本语文素养,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入文章描绘的意境。

关键词:情境教学;阅读;语文素养

说起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的意思浅显易懂,妇孺皆知,就是:只有博览群书,反复琢磨,领悟书中的精髓,这样在写文章的时候,才会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要追问阅读的程度。”由此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根。然而,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文学爱好者、作家、学者,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读书呢?其实,这个困扰着很多人的问题说起来也很简单,正如冰心在《忆读书》中说的那样“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博览群书,阅读经典著作,领悟书中的精髓,得意又得言,写作才能有大的突破。

恩格斯在其著作《至裴・拉萨尔的一封信》以及其他美学著作中曾经引用过这样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这句话非常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在文艺欣赏中人们的审美规律,即客观差异性和主观一致性的统一。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存在的差异,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析词,嚼咀句……

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在教学实践中,小学一年级下册的《小松树和大松树》中的第二自然段,一开始,我们是这样教学的:

1.示范读这一段,小朋友想一想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

2.学生反复练习读,传递出小松树的骄傲。

3.比赛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地进入文本,品味语言。

然而,我们发现,学生对文本描绘的意境不够清晰,对文字的理解不够深刻,根本无法进入小松树的内心世界。于是,我们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改进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描绘的意境领会其精髓呢?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反复推敲后,我们这样尝试教学:

1.想扮演小松树吗?那就得读好小松树的话。

2.你们读得很出色,那么,请观察山上小松树的样子,结合它刚才说的话,想一想,小松树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说的?

学生甲:“小松树很高兴。”

学生乙:“小松树很骄傲。”

学生丙:“小松树很得意。”

是呀,小松树是那么的骄傲,那么的瞧不起大松树。

3.现在,就让我们来演演小松树吧,看看谁能进入小松树的内心世界。

这样一堂课下来,我们发现,首先,谁想扮演小松树?在这样的比赛中,学生读得劲头十足,对小松树的形象也有了初步把握。然后,请学生观察插图中小松树的样子,想一想,小松树可能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话?最后,让学生在表演中比较、品味和体会小松树的内心世界,领会到文章的主旨。我们从学生的读书兴趣、学习效果来看,改进后的教学果然能打动学生的心。

其实,在这个片段中,教师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语境中朗读、看图、表演,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到文章的核心思想。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成功之处。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的基础,是教师的基本语文素养,包括解读文本能不能抓准主题思想;处理教材能不能找准切入口,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能不能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握学生理解教材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等等。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入文章描绘的意境,去揣摩语言、领悟思想、感受情感、领会写法,从而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境教学的方式包括:语言描述情境、朗读感悟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验情境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是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例如,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先运用图画再现情境:在黑板上画一艘船,诗人立在船头,仰望明月;然后,运用音乐渲染情境:思念故乡的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动人心弦;最后,运用语言描述:春风吹拂,明月高照,诗人久久不能入眠,心仿佛已飞向钟山。在教师的描述、音乐的渲染下,学生展开自由想象,互动交流,真正走进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境,领悟到了诗人怀念故乡、急切思归的心情。

总之,教师应该围绕文章的主题思想,抓住关键词句段,创设情境,优化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言语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初探 下一篇:需求 启发 体验 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