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将天文科普知识融入地理教学中

时间:2022-08-02 06:33:30

浅谈如何将天文科普知识融入地理教学中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般认为地理学科与天文科普关系最为密切,天文科普能对中学地理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天文科普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但现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关于天文的教育这部分已缺失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天文科学知识的涉及可谓凤毛麟角。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将天文科普融入到中学地理教学当中,有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如何将天文科普与地理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呢?通过多年的探索,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这里试举一些典型实例与大家分享。

1.充分利用主要天象出现的时机。高中地理必修I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绝大部分都是天文知识,非常抽象,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识宇宙,从而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是不够的。还应该走出课堂,在户外夜空下进行学习和认知宇宙。这就需要利用重要天象出现的时机开展天文科普活动。

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这正是天文科普教育的大好时机。7月初,我专门腾出时间给同学们讲“日全食”这个主题,让学生了解了日全食发生的原理。还介绍了这次日全食出现的具体区域,让学生了解我们本地能看到日偏食。到了7月22日那天,我指导学生用水盆观察法和小孔成像法观测本地的日偏食的全过程。我鼓励他们详细记录发生日偏食的全过程,然后,集合学生做了汇报。互相介绍了观测活动的成果和体会,分享观测成果。这样学生从这一次活动中了解了日全食和日偏食的天文知识,同时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天文科普知识命制地理创新试题。找准切入点,命制好和地理课文内容相关的天文方面的试题,这样可使天文科普与地理教学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彼此促进的作用。

我曾就日影轨迹设计了一道试题:

12月22日,我国某中学地理小组进行太阳高度角和当地经纬度观测,操作方法是:在操场上选择一点A处,垂直立一个竹竿(杆长2米),画一个半径为2米的圆圈,将观测到的杆端点在地面所投影的变化记录在操场平地上。据此回答:

(1)该地的地理坐标约为()

A.122.5°E、21°34′NB.120°E、45°N

C.117.5°E、21°34′ND.120°E、23°26′N

解析:北京时间11:50,该地影长达最短,即地方时12:00,可以求出该地的经度为122.5°E;根据该地的正午太阳为高度角45°(影长为2米),求出当地的纬度。

(2)该地一年中有两次出现立杆无影的奇观,其中一次发生在6月8日前后,另一次发生的时间为()

A.4月4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

C.7月5日前后D.9月9日前后

解析:画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图可以知道另一次太阳直射发生的时间是7月5日前后。

3.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设备条件。现在,许多学校的条件有限,有关天文的硬件设备寥寥无几,所以地理老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设备进行天文科普教育,我利用学校仅有的一台望远镜,带领学生观测了月球表面、金星、木星及其卫星,学生们很感兴趣。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学生利用望远镜看到了金星,金星如同一轮弯月,比肉眼看到的月亮更明亮,在观测角度变化,位相也在变化。

就天文科普与中学地理教学,我还有一些感悟:教师要加强天文科普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国家还应加大天文科普的硬软件建设的投入。要想天文科普与中学地理教学有效的融合,我们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也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下一篇:施工中管桩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