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本化管理与高职和谐校园建设

时间:2022-08-02 12:57:36

论人本化管理与高职和谐校园建设

【摘要】以人为本是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在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向注重内涵发展转变的新时期,将“人本化管理”理念引入到高职和谐校园建设中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人本化管理;高职;和谐校园建设

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和谐校园建设中,人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人本化管理是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一、人本化管理与和谐校园的内涵

人本化管理就是把人视为组织发展的决定因素,以发挥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合作、调动人的能动性作为管理的出发点,从而实现包括所有人权益在内的组织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式。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环境。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组织机构和教育要素之间的全面、协调和自由的育人氛围;是以学院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它具有科学、民主、人文和开放四大特征。科学是和谐校园的基石,民主是和谐校园的根本,人文是和谐校园的灵魂,开放是和谐校园的源泉。具体来说,高职和谐校园应该包括人的和谐、文化的和谐、环境的和谐和组织机构的和谐。其中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和谐起决定作用。

和谐校园是素质教育框架下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人,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也是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核心部分就是人本思想。通过这样一种管理,使学校的工作充满人文关怀,理顺领导、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理顺各部门和各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掘。和谐校园更是一种人文精神。在诚信守信、和睦共处的人际环境中,所有人都能得到尊重和呵护。

二、高职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人本因素分析

和谐校园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人的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校园中的人主要包括领导、教师和学生。和谐校园建设不是没有原则的放纵,更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放任,而是指学校的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状态。只有对校内各层次人员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和定位,才能形成对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有效地推进高职和谐校园的建设。

1.和谐校园应该具有和谐有序和稳定的人际环境

校园人际关系大致分为三种:一是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二是老师与职工的关系;三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应该具有制度健全、管理有序、上下通顺、安居乐业的特点。无论是领导、老师还是职工都能够按照一定的规范,各得其岗、各司其职、各享其成。

领导与群众的关系要体现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实行民主管理”。教职员工有权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无论是从事教辅和后勤工作的职工,还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对不应该认为是简单意义上的受管理者和受支配者。和谐校园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看教职员工能否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院管理,推动学院发展。

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师是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人员,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无论是工作环境、职称待遇和政治地位都应该向教师倾斜,以确保教师的主力军地位。这是办好教育和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

办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而不是为了养老师,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师德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和谐校园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宽容和自由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2.和谐校园应该具有人尽其才和公平公正的育人环境

人本化管理就是要体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无论是职工、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处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中,都能充分发挥自己才华与能力,这是和谐校园的必备条件。

在学院干部的任免上,要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避免任人唯亲,用人唯近。更不能够出现山头横行、派系林立。

教师的岗位聘用和职称评聘要实行公开、公平、公正。不论什么人,都可以通过公平的竞争来获得自身的权益,实现个人和学校的共同发展。教职员工的合理诉求应能得到领导应有的尊重,学院管理靠疏不靠堵,这样才能够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育需要公平、教学也需要公平。教师对学生不能分三六九等,要一视同仁。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都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育人环境。无论学生会干部的选拔还是班干部的选举,都应该体现公平。在助学金、奖学金的评定上,要依法依规,不得营私舞弊,假公济私。和谐首先体现在公平上。这样才能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睦融洽的校园环境。

3.和谐校园应该具有充满活力和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自觉形成的一种基本精神和凝聚力,其基本内涵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仰、校园风尚和道德行为准则。学校环境文化是一种“隐性教育”,能产生一种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文明素质的提高。

学校是创新的摇篮,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和谐校园文化能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一切有利于人和社会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实现,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要义,把尊重人、关心人和理解人作为精神理念,关心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的个性培养,以此形成生动活泼、文明进步良好局面。

三、人本化管理下的高职和谐校园建设途径

人本化管理始终贯穿于和谐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它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由于其招生和就业的特殊性,尤其要在管理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在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1.构建和谐高职管理体系

构建和谐高职管理体系,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教育管理的客体,更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要把对人性的尊重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起点。

学院领导层必须要构建民主、自由的管理平台。以身作则,让教职员工有一个平等和谐的工作氛围,有主人翁的感觉,自觉参与到学院的发展中来。学院的各项措施和命令不能闭门造车和一言堂,要充分尊重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要有一整套制度保证广大教职员工的合法权益和个人需求,让教师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不是被压抑,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而不是隐藏。在教学上,要充分给予教师的自,要尊重教师的专业地位,要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发言权和决断权。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创新和企业兼职,以便教师尽快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各司其职,各司其责是和谐高职院校管理体系的基本标志。学院领导要通过制度和规定使学院运行畅通,上下同心;要通过合理公正的奖罚措施激励教职员工自觉地为学院发展想办法,出主意;要通过自身努力的工作和清正廉洁来影响和带动教师“俯首甘为孺子牛”。

一所学校,无论思想工作做得再细,管理制度再好,矛盾和不同意见总是存在的。因为不同的人个性不同,观念不一样。这就需要管理者有容人之量,能做到大事讲原则、讲求同,讲公平。无论大事小事都能够“以人为本”,把尊重、理解和求同放在首位,这样的管理就是和谐的管理。

高职学生由于其自身在知识、能力和就业上的特殊性,学校管理更要体现“人本化”理念。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体系。这套体系是以教育培养学生为目的,而不是只有严格要求没有关心爱护,或者对违纪学生干脆开除了事的做法。因此,和谐的高职学生管理体系,要多鼓励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而不是自我淘汰。

2.构建和谐高职教育环境

构建和谐高职教育环境必须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无论是对职工、教师还是学生,只要生活在适宜自己的环境中才能够迸发出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尽管影响高职教育环境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一样,但只要抓住了“人本”这个纲,很多问题便可以应刃而解。

人本主义心理学指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或自我发展的潜能,优良的社会环境条件可以使其得到充分的实现。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建设必须体现关注人的特殊发展需要的思想。通过人性化的育人环境建设,来凸现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构建和谐的高职管理氛围。和谐高职教育环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生存环境。高职院校的生存需要一个同心同德、真诚合作,心情舒畅的人际环境;管理者能主动倾听群众呼声,理解并尊重教师的合理诉求。能满足教师合理的生活需要、工作需要和发展需要,没有刻意打压和偏重。公开、公平、公正的校园环境是激发教师努力工作的基本生存环境。

发展环境。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个人发展,学院要为教师的学习和进修提供必要的精神和物质支持。工作上的放权放手,提拔上的知人善用,让人人都感到有机会有奔头。人人都愿意为学院的发展尽心竭力。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学院的发展。

互动环境。领导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了解和掌握管理和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使学院的决策贯彻到基层,使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上达到领导层。这是一所学校发展所必须的互动环境。同时,领导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为他们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着力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进程,拓宽各种沟通渠道,以领导自身良好的人品获得教师的充分信赖,唤起教师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使以人为本的管理发挥最大的效应。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和教育活动的基础,它来自于教师的人格、知识和对学生无私的关怀。也是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先决条件。教师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获得学生的尊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学生都喜欢有水平有本事的老师。于漪曾经说过:“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是量自己的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酒肉关系,而是要凭自己的本事来赢得学生的尊重,让学生以你为楷模,自觉地做一个有学问、有本事的人。教师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本事却无法教好学生这也是教师的一大悲哀。教师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能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做好的教育者。教师还要用自己的人格来感染学生,学会对学生的宽容,学会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要把信任的目光、和谐的微笑,相互的尊重、实时的激励送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得到成长。

和谐的师生关系还需要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主动和学生做朋友,了解其思想观念,关注学生所关注的事情,为学生解惑。

4.构建和谐高职校园文化

和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它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要避免只注重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而忽视了精神内涵。要把高职院校“人本化”管理的精髓通过文化宣传的形式显现出来。校园文化建设还应该体现时代感,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同,要能引导学生爱国爱校,勤奋刻苦,乐于奉献。要让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专业素养。校园文化还应该有免疫功能,能使学生自觉抵制落后思潮的侵蚀,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以人为本是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石,在创新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时把对人的个性培养和人格培养放在主置,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如平.管理创新与学校发展[J].中小学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3(8).

[2]吴甡.学校人本管理初探[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6(6).

[3]曹仲平.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

[4]刘铸,梁光第.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高职校园[J].文教资料,2011(12).

[5]何林.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和谐校园[J].学校管理,2007(02).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10—2011年度立项资助课题《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与人才需求的对接研究》(课题号:1021003S)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小明(1969—),男,湖南道县人,博士研究生,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上一篇:无线网络快速切换机制研究 下一篇: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