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learning的《微计算机技术》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开发

时间:2022-08-02 12:05:20

基于E-learning的《微计算机技术》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开发

E-Learning源于Electronic Learning,有学者将其译作“网络(化)学习”。强调用技术来改造和引导教育,主张把数字化内容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E-Learning是指主要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1]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基于网络的学习和教学活动,还应当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开发出适合现代远程教育特点的立体化教材,弥补E-Learning学习方式的缺点。我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对基于E-learning的微计算机技术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开发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E-Learning时代的立体化教材新形态

1.1立体化教材

立体化教材是指通过多种教学资源的提供而提出的某课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教育市场需求,提高教学、学习质量,促进教学改革,通常包括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多种资源。

立体化教材是一个整体的教学、学习解决方案,不能认为为主教材提供配套的电子课件就是立体化建设。立体化建设应针对教师需求、学生需求进行详细的设计与分析。一般来说,立体化教材可根据以下思路进行建设。就内容而言,应考虑主体知识、案例及案例分析、习题试题库及答案、教案、课件、学习软件、自测(考试)软件及其他内容的提供。就外在形式而言,可分为有主教材、辅教材、配套电子资料(电子资料库)、教学网站;或分为纸质教材、音像制品、电子资料、网络出版物等。就服务对象而言,应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资料。[2]

1.2立体化教材新形态

E-Learning环境下的立体化教材是在传统印刷教材的基础上,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以多种媒介、多种形态、多个层次进行整合,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传播技术,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教学系统。它是以满足教学和学习的多种需求、最大限度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为目的,为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数字学习时代的新形态教材体系的建构综合考虑了内容的多学科、教学对象的多层次、表现形式的多媒体、解决问题的多角度等不同层面的要求,为网络时代的教与学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撑。数字化新形态教材的体系结构包括六个基本组成要素(如表1所示)。

2.《微计算机技术》课程立体化教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2.1《微计算机技术》立体化教材的整体规划

《微计算机技术》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等特点。课程立体化教材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充分体现灵活性、开放性、动态性、互动性和立体化的特征。在开发中重点构建了“文字教材―网络课程―网络学习平台―技能实训”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能依据学习者的认知特征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尽可能适应学生个性和学习风格的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材料,构建最恰当的媒体资源环境,渗透最优化的学习方法。

2.2《微计算机技术》立体化教材的设计

“文字教材―网络课程―网络学习平台―技能实训”四部分相辅相成,它们之间既有重复、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有机的整体,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2.2.1文字教材的设计

文字教材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导向,通过项目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学习理论导实训,充分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先干再学,边干边学”,从学生关注的问题、喜闻乐见的任务入手,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完成相关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结构,带动知识、概念和技能的学习。

首先对计算机接口的基本知识进行归纳,将其融入八个设计项目,通过八个设计项目的完成,促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这八个项目分别是:认识微型计算机及其开发工具、制作输出控制电路、制作点阵显示电路、制作LED数码计数牌、制作地震报警器、制作数字时钟、制作数字电压表、制作串行口收发电路。[3]

2.2.2网络课程的设计

网络课程能避免印刷教材结构的封闭性,及时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新工具,同时多媒体动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把操作示范、过程讲解、模拟演示、技能练习等制作成动画放在学习平台中,能强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为满足学生对工具软件的多样化需求,我们将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文字教材中进行简单的介绍,而将更多的同类工具软件的下载和使用方法也放在平台上,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各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拓展。

2.2.3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

充分利用网站内容更新方便、传递快捷、资源容量大、资源呈现方式多样化的优势,将教学内容中具有多样性、动态性、易变性、拓展性的部分放在网络学习平台站上。

网络学习平台主要由交互学习系统与监控评估体系组成。交互学习系统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添加、修改在线学习内容,扩展在线学习资源,并布置自测、讨论、网上作业等活动;学生登陆平台后可以获得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指导及丰富的扩展实例,不同专业的学生能选择本专业的实例进行扩展性学习,学生还可以在平台中完成作业的提交、共享学习笔记、答疑讨论等学习活动。课程评估系统能跟踪和管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不仅能提供学生登陆次数、在线时间、作业成绩统计的功能,而且能记录学生在每一个知识模块所停留学习的时间,为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

2.2.4《微计算机技术》实训系统的设计

《微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必须通过大量实训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和文字教材配套,设计出“微型计算机应用开发板”,可以完成所有的项目任务,进行简单的扩展,还可以进行实际项目的设计。同时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可实现电路仿真,利用仿真软件Proteus 7和Keil C搭建了仿真实验平台。通过硬件的实验或者软件的仿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掌握知识,又提高技能和创新能力,更能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郭旭颖,刘威,付巍巍.以教学网站为核心的立体化教学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9,6:81-84.

[2]余胜泉,张泽.E-learning时代高校教材的立体化出版[J].中国大学教学,2006,2:56-59.

[3]金杰.单片机技术应用项目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下一篇:函数的对称性在高考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