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时间:2022-08-01 09:40:40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摘要:由于审计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审计风险不可避免。审计风险会给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经济上和信誉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审计人员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各种途径降低风险。文章从审计风险的含义、影响因素入手,对如何防范审计风险进行探讨。

关键词:审计风险;防范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审计人员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即已经证实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并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二是审计人员认为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

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假定在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所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审计风险的三个构成要素中,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是否有效执行等有关,而与审计人员本身无关,审计人员对此无能为力。审计人员无法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降低这二种风险,只能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分析和判断他们的风险水平,以便合理地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进而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审计人员进行控制的风险要素。它独立地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但检查风险与审计人员工作直接相关,它直接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在实践中审计人员就是通过收集充分的证据来降低检查风险,从而把总审计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审计一方面由于其本身审计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被审计企业在利益驱使下,采用各种方法粉饰会计信息,审计人员往往很难以对被审计企业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除此之外,社会公众民主法制意识日益增强,审计所面临的各种审计风险越来越大。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本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原因。

(一)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自身原因

1、盲目接受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服务行业的竞争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竞争更加激烈,面对有限的客户市场,许多事务所不管自身业务水平与业务能力的高低,也不管客户的信誉程度,失去了应有的职业谨慎,这就增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一方面,由于我国审计发展的时间不长,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不够高。特别是一些先进的现代审计技术,有些素质较低的审计人员根本无从适应,如抽样审计,少数审计人员只知道为了节省审计工作量,从全部样本中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审计,但如何科学地抽样,他们根本不懂,这种审计方法的不恰当的运用,肯定会加大审计风险。另外,少数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也是导致审计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

3、内部管理机制不严。有的审计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为了节省审计成本,没有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没有建立和健全审计三级复核制度,完全放任审计人员自己承接业务,个人独自从事审计工作全过程,自己发表审计意见,并且将审计人员的工资直接与审计收入挂钩,这就导致审计人员为增加审计业务量而努力工作,不顾审计质量,使审计风险大大增加。

(二)审计风险的外部因素

1、社会对审计的期望。近些年来,社会期望的审计范围越来越广泛,对审计结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期望值越来越高。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审计的业务范围不断增大,这些新领域的审计既为审计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但也对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部分审计人员不能及时适应这些全新变化,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社会对审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广大投资者对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日益重视,而这些报表真实性的可靠程度又通过审计报告来理解,因此,他们的投资交易活动更加依赖于审计人员发表的审计结论。一旦他们在金融市场受到损失,就会想方设法从审计人员那里寻求补偿。

2、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被审计单位出于不同的目的,由于不同的利益驱动,会产生不同的动机。有的企业为了上市,虚构业务,虚增利润;有的企业为了偷税漏税,虚增成本,降低利润;有的企业领导素质低下,管理能力差;有的企业集体舞弊;有的企业竞争不力,效益不好,生产经营管理不善,财务状况恶化等等。所有这些,都增大了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给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为正确发表审计意见造成不利影响,形成一定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

由于审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审计所面临的任务日趋艰巨,市场经济中成本效益原则的存在决定了审计过程中存在审计风险。由于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因此,审计风险可能给审计人员带来经济上和名誉上的损失。这在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注意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风险和控制风险,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一)加强对审计计划的管理和控制

审计计划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审计工作任务所做出的统一安排。它是对审计工作的行动方针、目标任务、内容重点、完成措施、时间及步骤事先所进行的具体安排。一经确定,对审计工作就具有指导性和控制的作用。因此,要降低审计风险,必须事前作好合理而详细、有效的审计计划,使以后的审计工作有序进行,增加以后工作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为以后收集足够而有效的审计证据提供依据。

(二)认真编制项目审计方案,明确风险责任

审计方案,是顺利完成审计项目任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而编制的具体工作计划,它是为安排审计作业,由审计组编制的具体工作方案,内容包括审计作业要点、步骤、方法、时间进度和人员分工等,审计方案是检查、考核项目审计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应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的力量安排,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具有可操作性。

(三)建立健全三级复核制度

建立和完善审计机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减少舞弊、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质量控制是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审计风险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经济事项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明确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三级复核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所谓三级复核制度是指审计工作底稿应由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和审计机构的负责人或专职的复核机构或复核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逐级复核的一种复核制度。其中,项目负责人的复核是三级复核制度中的一级得核,又称详细复核;部门负责人的复核是三级复核制度中的第二级复核,又称一般复核;审计机构负责人的复核是三级复核制度中的第三级复核,又称重点复核。他们主要复核所引用的有关资料是否可靠,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是否恰当,审计结论是否正确。三级复核虽然都是复核,但不同层次的复核在审计过程中的控制内容和复核重点都不同,只有把握住各自的特点,才能发挥好三级复核的作用,降低审计风险。

(四)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

无论是事务所还是审计人员都应该保持执业谨慎的态度,谨慎的原则是事务所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执业谨慎,事务所就失去了质量的保证。

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一是要谨慎选择被审单位。二是要积极推行审计承诺制,与委托单位签订业务委托书。一旦涉及法律诉讼可减少口舌之争,预防和控制风险。事务所应制定统一的执业质量控制措施,从承接业务、风险评估、制定计划、督导审计外勤工作、复核工作底稿、出具报告等方面都要有严格的控制程序和措施。如接受业务时,应充分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信誉度,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者的素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对经常调换会计师事务所的被审计单位更应该弄清调所的原因及其目的,不能盲目地接受所有单位的委托。另外,在接受委托时,应该充分考虑本事务所的能力,考虑能否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审计任务。

(五)确定适当的重要性水平

确定适当的审计重要性水平是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会计师事务所要在对客户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客户制定不同的重要性水平,对客户的审计风险从会计报表层次、账户层次和会计分录层次进行全面控制。通过对分录、账户和报表三个层次重要性水平的控制,可对报表整体的审计风险有了详细的测试和评估标准,从而为履行审计程序和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准确的依据。

(六)履行严格的审计程序

履行严格的审计程序是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中,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审计程序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通过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同时每做一项审计程序都应该作好工作底稿记录,一是为以后复核提供依据,二是避免以后万一被诉讼,有据可查,减轻事务所的审计责任。同时,事务所对整个审计过程应该实行监督,确保审计程序按步骤顺序进行。

(七)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从根本上说,防范审计风险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会计师事务所要尽可能吸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注册会计师加入审计队伍,造就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

(八)科学地运用审计方法

审计的方法是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措施和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和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方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系统的不断完善的演变过程。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能否正确、合理的运用审计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效率,影响到审计意见和结论的正确性。特别是一些现代的统计分析、经济管理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对提高审计质量更是十分明显,但也可能会增大一定的审计风险,如抽样审计方法的运用,如果运用得当,就会大大减少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给审计带来较大的风险。为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都要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以控制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于庆华.审计学与审计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2、李金华.中国审计要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周勤业.审计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

上一篇:浅谈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我国房地产融资中的... 下一篇:消费者行为模式理论及其对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