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名师讲坛引领群师“跨越式”发展

时间:2022-08-01 09:07:47

以名师讲坛引领群师“跨越式”发展

摘要:师资培训工程是促进教师成长发展的一项核心工程。本文针对现有地理教师培训机制,探讨如何建立一种长效互动、新颖合作的发展平台,实现打造一大批名师团队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师培工程;互动合作;名师群体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8-013-22012年相城区地理学科“大家学堂”在阵阵掌声中圆满收官。本次活动有幸聆听了江苏省地理特级教师廖书庆老师的一节高三复习课《流域的综合开发》和“适合自己所教学生实际情况的课才是好课”的精彩讲座,深切感受到了廖老师风采:行万里路,采撷天地智慧;注爱生情,构建高效课堂;大师风范,造就桃李满天下。自2005年以来,区教育局不间断地举办了每年一度的地理学科“大家学堂”培训活动。先后邀请了荣苓、邵俊峰、廖书庆等大家名师来区开设精彩的讲座,对全区地理老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艰难而不断前行的地理师培工程

“大家学堂”培训,至今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回顾历年的这项工程,确实体会到了对全区地理老师的引领和提升作用。无论是从课堂细节的渗透,还是对学科研讨的深入强化,每一次“大家学堂”活动,参会老师都感到自己的严重不足,从而深刻反思,并在会后加强各自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在新课程实施以来的近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区内同行深深感受到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必要性;每年都能积极参与到这项难得的充电活动中,渴求从行家和大家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细细回顾这些年的师培工程,本人有以下几点深深的体会。

(一)“名师工作室”运行流于形式

相城区几所学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逐渐培养出了一些区级和市级甚至省级知名教师。从区到校各级领导也都设想发挥这些名师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成立了对应学科的《名师工作室》,刚开始时也确实组织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学术研究活动。“师徒结对”、“青蓝工程”等搞得热火朝天;可现在的状况是,名师工作室常年是大门紧关,已经难得看到一两次的学科活动了。也许是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也许是限于日常教学工作实在太忙,现在的这些工程都已流于形式了。即使是偶有学科相关活动,也只是名师自己的一些个人汇报与展示活动。真正的辐射带动作用已经渐行渐远、日益降温了。

(二)“宴会式”讲座只是昙花效应

八年来的师培工作,请进了不少的名家大师,带来丰富多彩、富有生气的鲜活动气息。但总感到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每次活动时,大家都有一种强烈的差距感与惭愧心态,可活动过后的个人钻研往往就是几分钟的热度,然后就是迅速地冷却。缺乏一种持之以恒的热情与耐力。就像参加宴会一样,各种花式繁多的菜肴一鼓而上,只是有了一点味蕾的刺激,还没来得及消化吸收,就已迅速撤下,真有一种食难尽兴的感觉。何时能将活动常态化、持续化,达到持久发展的境界,一直是本人的期盼。

(三)独舞的辉煌,何时才能成为团体的演出

这几年,区里请来的确实都是远近闻名的大师名家,也确实带来很多新鲜和富有时代价值的成果。邵俊峰的专业讲座富有大师风范和高屋建瓴的引领意识;廖书庆的精彩课堂,让听课的同行如同走进了一幅山水画廊,令人流连忘返。可培训活动之后,本区的地理同行们仍然没有见到太多进步与发展。大师的真经并没有被大家所禅悟,自我修炼的功果仍然停留在起步的阶段,少有脱颖而出的来者。本区地理老师都十分了解的常熟中学地理群体发展效应,在我们相城区仍然没有发生多少化学反应。本人十分期待我区的地理年轻教师们也能像常熟市中学的地理组一样,在沈国明和邵俊峰两位大师的引领下,形成群体式跨越式发展提升。

二、策略建设——师培工程的未来之路

总的来说,区教育主管部门举行的“大家学堂”师资培训,确实是希望老师们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最终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鉴于此,我感到相城区的师培工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多做考虑,也许效果会有所不同。

(一)双向互动式的长期工程更具实效

近几年的师培过程,让我们确实领教了大师不同凡响的水平,也体会到我们的不足与差距。但如果改变一下培训模式,变一年一度的短期指导为细水长流的长期交流,是不是更能保持老师们不断进取与自我提升的热度;教育教学本来就是一项长远工程,师资培训也不例外。不妨建立一种大师与普通教师的长期师徒或师友关系,相互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互动探讨,走出去或请进来,采取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我想本区地理老师的业务水平肯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常熟、姑苏区与相城区都是邻里区域,路途并不算远,沈老师、邵老师和廖老师的热情态度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采用这样的常规互动交流的方式还是具备条件的。

(二)“点课”求教与“鞭策”自促,建立合作发展平台

不妨建立一种“点课”培训体系,即由区局出面,定期组织本区地理老师,以“点课”形式请这些大家名师来区来校进行示范课堂演示,选定一个课题,先让大师们上示范课,再让普通老师上同一节课,然后请大师点评指导并提出建议,这样更能有针对性地找出“点课”老师的不足,让其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发展;当然大师与点课老师也可以颠倒上课顺序,点课老师先上后学,当可获得不同的感悟。“鞭策”自促与“点课”求教是相关的,即大师给普通老师定期下达发展任务,让普通老师在自我发展计划与大师督促的双重压力下,强迫自己进行学科钻研,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普通老师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通病——懒惰与自我放松。

(三)双向兼容的新型“名师青蓝工程”

“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也是普通老师发展的目标方向,从大师与行家身上可以高效获取促进自己发展提升的营养。其实,反过来在与大家和大师的双向交流过程中,大师们也会从普通老师身上学得一些新的有用的东西。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也都有自己的短板。大师与大众的交流,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不妨采取如下方式:以某一名师为导师,组织具有一定梯度的若干老师,建立一个学术研究群体,从老到新形成梯次,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技能进行系统研究;变名师的个人研究为名师带头——群体参与的团体学术探讨。这样做的好处是,将来名师们退休后会有更多的接班人走上前台,形成更广泛的名师群体,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事业长盛不衰,健康发展,也才能让更多来者超过前者,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

今年的师培工程早已落下帷幕,但从廖老师的一节精彩的复习课和讲座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要想成长为一个合格或优秀的地理老师,自我钻研与虚心学习是个人发展的两条最重要的途径;而全区地理老师的群体发展,更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效的培训与发展工程。其实,我们身边的名师行家有很多,过往的各种活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我们应该在请进更多名师和行家的同时充分利用区内名师资源,开展更广泛的系统青蓝工程,让相城地理教育事业朝着更光明的发展方向快速前行。

上一篇:让学校成为美丽中国的缩影 下一篇:“爱”在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