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号外”探析

时间:2022-08-01 06:36:20

“电子号外”探析

号外是报纸媒体为了及时报道一些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而在报纸本身编号以外临时编印发行的一种特殊报纸类型。在声像和网络还没有大举进入公众生活领域之前,“号外是报纸为公众解读突发新闻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最快方式”。①但随着广播、电视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媒体的兴起和普及,号外的新闻时效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期报纸出版发行号外的行为甚至被认为是报纸“符号化”的“自我广告”,号外时效性的功能遭到质疑。②

在以实时新闻报道著称的互联网媒体面前,报纸号外是否已完全丧失时效性的意义,而只剩下“符号化”的意义了呢?这是新时期对报纸号外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2007年,一种通过互联网进行发行传播的全新号外形式――“电子号外”的兴起,给了这一问题另一种角度的回答。“电子号外”具有传统报纸号外的一般特征,所不同的是它以互联网为传播发行渠道,通过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从而得以在第一时间对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实现了传统号外对时效性的本位回归。

除却对时效性的重新强调,“电子号外”相比于传统号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其兴起的原因及意义何在?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尝试对“电子号外”进行探析。

“电子号外”的兴起

最早推出“电子号外”的是《重庆商报》。2006年世界杯期间,《重庆商报》和腾讯大渝网合作,每天推出两期(分别为上午8点和下午6点)“电子号外”,滚动更新前方记者的报道。但“电子号外”真正引起广泛注意并获得众多报纸媒体的跟进始于《新快报》。

2007年6月15日凌晨,广东325国道九江大桥被运沙船撞断,多辆汽车坠江。事故当天,《新快报》首次在其报纸网站上推出一期“电子号外”,第一时间报道了“九江大桥被撞断多辆机动车坠河”的事故情况。紧接着,6月20日、22日,《新快报》再推两期“电子号外”,及时报道断桥事故善后工作的重大进展。7月1日,在香港回归庆典之际,《新快报》除了在新快网上不断滚动即时新闻外,在4小时内更是接连推出两期“电子号外”。

其他报纸媒体纷纷效仿。10月15日,“十七大”开幕1小时后,《南方都市报》在南都网和奥一网滚动推出了13个版的“十七大电子号外”。10月22日中午,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产生两个小时后,《南方都市报》又推出了题为《前进!进!》的16个版“电子号外”,在南都网和奥一网同时上线。同样推出“十七大电子号外”的还有《广州日报》、《澳门导报》等报纸媒体。

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电子号外”再次大放异彩,《广州日报》、《新快报》、《澳门导报》等报纸媒体纷纷推出了“电子号外”,报道嫦娥“飞天”成功。至此,“电子号外”从报道一宗公共安全事故开始,历经“十七大”和“嫦娥一号”两场新闻大战的考验,正式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实践中一股新兴的力量。

“电子号外”特征分析

从《新快报》等报纸所出版的“电子号外”来看,这种全新的报纸号外形式兼具报纸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双重特征,它通过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将标题、字体、字号、图片、色彩等“版面语言要素”按照传统报纸号外的视觉效果在互联网上给予编排、呈现,并以互联网为传播发行渠道,其实质是一种网络版的电子报纸。与传统报纸号外相比,“电子号外”在以下三方面得到了加强。

报道的时效性得到加强。“电子号外”借助互联网为传播发行手段,不需要经过印刷、发行阶段,其时效性获得大大增强。例如,九江大桥断桥事件发生以后,《新快报》当天中午12时左右便推出了该事件的“电子号外”,从制作到推出,前后不过20分钟,这种时效速度是传统号外无法比拟的。而2007年10月15日,在“十七大”开幕1小时后,《南方都市报》便在南都网和奥一网滚动推出了13个版的“十七大电子号外”,抢在第一时间把最新的信息传递给了受众,其时效之快甚至远远超过了一些网络媒体。

报道的深度得到加强。报纸号外是急就章,由于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印刷发行,其版面不可能太多,甚至往往就是一张单张。因此,最初的报纸号外往往就是一则简讯,根本谈不上报道的深度和厚度。到了新时期,随着印刷条件的改善,也在报纸扩版风潮的影响下,报纸号外的版面逐渐增多,对开四版甚至八版的号外已不鲜见。但由于不能突破印刷条件和时效的限制,号外在报道深度方面始终无法自如地挥洒。

然而,“电子号外”就不一样了。如,《广州日报》的《嫦娥“飞天”成功》“电子号外”,不仅图文并茂地详细报道了嫦娥一号飞天成功的全过程,而且还各给出一个版面的空间对嫦娥一号绕月进行探测的工具、中国月球车的工作方法、卫星发射中心、人类探月历程等相关内容进行了专题报道,纵有深度,横有广度,着实堪比一叠正常编号出版的报纸!

报道手段得到丰富。“电子号外”可以说是静态报纸媒体和动态网络媒体的完美结合。除了《重庆商报》2006年世界杯期间的“电子号外”,目前其他报纸推出的“电子号外”都沿袭了报纸原版的视觉效果。但与普通报纸号外不同的是,“电子号外”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体等动态元素,报道手段更为丰富。如,《南方都市报》10月15日推出的“十七大电子号外”,利用多媒体手段,在封面设置了开幕式视频,让读者可以直接点击观看新闻视频。而同样是《南方都市报》在10月22日推出的《前进!进!》“电子号外”,则充分运用了网络的互动特性,允许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对报道在线发表评论。

“电子号外”兴起的原因及意义分析

站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来考察“电子号外”的成功,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些问题:报纸为什么选择以“电子号外”的形式来报道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读者为什么喜欢阅读“电子号外”?而“电子号外”的出现在这个媒介变革时代又有何启示或意义?

报纸媒体缘何热衷于“电子号外”?报纸媒体为什么热衷于“电子号外”这种新颖的电子报纸品种?探究起来,最主要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应对互联网等新媒体在时效性上的竞争压力;二是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的考虑。

时效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要素,一条新闻的时效性越强,它的新闻价值就越大。而对于“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这样的重大新闻以及“九江大桥被撞断”这样的突发性新闻而言,时效性更是新闻的生命。因此,对于以重大新闻和突发新闻为主要报道对象的报纸号外来说,无论其功能如何转变,时效性都是必须强调的第一要素。现阶段,由于报纸印刷技术的飞跃发展,报纸号外的出版速度已较以前大为提高,时效性也获得了加强。但无论如何,报纸号外始终无法彻底摆脱印刷和发行的时间限制,在时效性方面必然落后于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新媒体。

为了应对互联网等新媒体在时效性上的挑战,报纸媒体近年来一直在努力发展电子报纸,而“电子号外”便是其中一个有益的尝试。这种新型的报纸号外,借助互联网为传播发行手段,不再需要经过印刷、发行阶段,其时效性大大增强。如前文所述,《新快报》推出的九江大桥断桥事件的“电子号外”,制作过程不过20分钟,这种时效速度肯定是传统号外无法比拟的。因此,在被问到为什么不出版纸质版号外时,《新快报》常务副总编辑陆扶民表示,他们“压根没想过真的要把它印成报纸”。因为做一份“电子号外”只需“20多分钟,如果真的要印报上街叫卖,印刷和发行起码要两个多小时”。③

除却大幅提高新闻时效性,对报纸媒体来说,“电子号外”的好处还有出版发行的零成本。根据2005年修订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报纸出版号外不能进行有偿出售,而必须“免费赠阅”。这就意味着,报纸出版号外肯定是亏本的。而“电子号外”以互联网为发行渠道,无需经过纸质印刷阶段,也不再依赖传统的发行系统,则大大加快了编印、发行速度,发行成本和印刷成本更是几乎为零。此外,以互联网作为发行渠道,也使“电子号外”的传播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为更广泛的读者所阅读,从而更好地实现了报纸通过号外展示自身形象和竞争实力的目标。

“电子号外”为何备受读者欢迎?读者为什么爱看“电子号外”,这需要从报纸媒体和网络媒体在新闻处理方面的优劣比较说起。众所周知,网络媒体在时效性上具有明显优势,但在时效性的压力之下,网络新闻往往更加注重各个时间点的状态,从而导致事件发生、发展的完整线索通常不能在一条新闻中得到表现。即使是经过策划组织的网络新闻专题也往往只是一些“新闻碎片”的简单拼合,信息的呈现是片断的、零碎的和无序的,读者很难从一条新闻中获得对事物全面、清晰的了解。而报纸媒体虽然时效受限,但其信息整合能力和所营造的权威感却遥遥领先于网络媒体。作为报纸媒体出品的一种电子报刊,“电子号外”显然充分占据了报纸媒体在信息整合和权威感营造方面的优势――在专业记者和编辑的精心把关和策划下,“电子号外”新闻信息更加可信,信息的组织更加清晰有序,而其保持报纸版面视觉效果的编排表现方式也更加符合报纸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电子号外”可以说兼具了网络媒体和报纸媒体的优势:既最大程度保证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也保持了报纸媒体的信息整合和权威优势,必然受到读者的欢迎。

“电子号外”兴起的深层启发和意义。当前,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渐趋完善和普及使用,网络媒体对媒介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出来。自2006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启动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以后,国内报业对数字化发展趋势的认识也逐渐清晰起来。互联网的传媒功能从新闻信息的存储、分类、搜索、共享,逐步向新闻生产、报刊发行、读者调查等领域渗透。媒介间的融合已成为传媒发展的主流,成为新闻报道的核心理念。

与此同时,大众的阅读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媒体,网络阅读日渐成为主流阅读方式。第四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有网络阅读习惯者已达到30%,而且这一数字6年来还在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④越来越多的读者,特别是一些年轻的读者,选择通过互联网来获取新闻信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子号外”出现并迅速兴起。它的出现开创了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媒体联动的立体化新闻报道新形式,丰富和拓展了号外这一特殊报纸品种,是报纸媒体在网络媒体竞争下的一次成功转型与突围。它把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延伸了报纸媒体的影响力,也为网络媒体增加了新的内容,是数字化报业实践大潮中报网整合、报网互动的一次有益尝试,体现了报网结合的新思路:在数字报业时代,互联网不仅是新闻信息的储存和呈现平台,而且可以成为新闻制作的平台和发行的渠道。

现在,“电子号外”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其依靠网络媒体的许多功能,比如互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相信在未来的新闻大战中,“电子号外”必将还有大展身手的空间,而其功能也将随着报业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和报网整合的深入而不断拓展。

注释:

①董天策、孟盈:《报纸号外探究》,《当代传播》,2004(2)。

②庹继光:《报纸号外:从新闻载体到自我广告》,《中国报业》,2006(2)。

③陆扶民:《第一个“电子号外”诞生》,http://blog.xkb.com.cn/?uid-248-action-viewspace-itemid-79.

④出处见http://it.sohu.com/20070622/n250717060.shtml.

(作者为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教师、传播学硕士)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民生新闻的问题与出路 下一篇:批评性报道对民主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