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想”丰实你的“语言”

时间:2022-08-01 05:29:49

用“思想”丰实你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

1.打印学生作文,提前一天发给学生。

为梦,草愿亡

小叶

秋,近了,到了,凉凉的秋风却不带一点寒意,仍旧暖暖,却吹红了一片枫林,扫落了一地黄叶。

门前梧桐叶纷纷而下,飞蝶般的叶啊,舞着,告别母亲,亲吻大地。

似乎没有什么生机了,但在梧桐树下,确切地说,在它的脚下,一棵已泛黄的小草还在拼命挣扎。是的,南飞的雁会笑它所做的一切,因为那是无用功,草的命运最终还是死亡;冬眠的蛙会笑它所做的一切,因为真的,在面对无法克服的困难时,依然挺胸,只有消亡的结局。

可梧桐懂它,梧桐明白草儿为什么在它的脚下扎根,草儿为何在秋天里依旧生长。成为像梧桐一样的高大,始终是草儿不变的信念和追求。梧桐明白,自己就是草的目标。无力的小草痴望着梧桐,还妄想着征服它……

草,无力了,消逝了,梧桐为它落下一片叶,覆着,赞颂这可歌可泣的灵魂。

“我会超越你的!”――草对天盟誓。

草啊,你难道真的不明白吗?

梧桐虽高,但你也有自己的绿啊。

草感受着,感受着,它释然了,望着漫山金灿,觉得自己好渺小。它安然睡了,尽管带着不甘的泪水,弯下腰,静静躺下了,用脸贴着大地。

温温的,一股热。是啊,我没了它,但还有自己的绿啊!

2.课前要求:阅读分析这篇学生作文,且做批注或评析。

3.教师对学生习作的修改。

二、教学实录

I故事导入

师:先让我们看一个故事。(PPT:于谦断案。有一个姓张的富翁,70岁才得一子,取名一非,平时只叫“张一”。富翁病重时,儿子才两岁,他想把家产留给儿子,又怕女儿、女婿谋财害命,于是写了这样的遗书:张一非我子也家产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执。)

师:推测一下,下面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于谦又将如何断案?

生:女婿要成为被告,因为他会借机占有家产。于谦那肯定是精明断案,否则就不会有这样的故事流传。

师:结局正如同学们所料。那么女婿占有家产的依据是什么?于谦断案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生:应该是遗书。因为故事中只有遗书这唯一的证据。我想标点位置不同,理解就不一样。

师:看来都是标点惹的祸。(PPT:女婿看了,大喜,就把家产据为己有,为什么?他是这样断句的:张一,非我子也,家产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执。

张一长大后,也看到了这份遗嘱,他就状告姐夫。于谦审案时,反复阅读这份遗嘱,决定把富翁的家产断给张一。姐夫不服,于谦一拍惊堂木:“这不明明白白地写着嘛:张一非,我子也,家产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执。”姐夫无话可说了。)

生:老师,你的话不对,当时有标点符号吗?

II 先人指路

师:说得好。那么,我们是否可理解为不同的停顿,即句读,使一句话的理解大不相同呢?小小的句读却能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果是一个词语的不同、一句话的不同,又会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举出一些用词不同表达效果也大不相同的例子。

生: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确定“绿”字之前,作者有过好多词语的选择,如“过”等。还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

师:很好!同学们列举的例子都是锤炼语言的经典。锤炼语言以准确、生动为标准,语言表达的终极目的在于表情达意。可见,“锤炼语言,也就是锤炼思想。”那么,缺乏感悟、思想苍白也就无法达成语言锤炼的目标。下面我们不妨来看朱熹的《观书有感》。(PPT: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请问你怎样理解这一首诗?它妙在何处?

生:这一首诗不是单写景,从标题看主要是写读书的感悟。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不断进步。妙处是以景来表达自己读书的感悟。

师:理解非常到位。正因为诗人对读书有独特的感悟,这首短诗才显得充实丰满。下面我们不妨对前面内容做个归纳。从朱熹的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了它的丰厚,我们把这种包含多重意义或内涵丰富的语言叫富有张力的语言。(PPT:语言张力:是指由语言所直接生发的多重意义,别样意蕴对单纯、有限的语言外壳的冲击。)

师:富有张力的语言就是能生发多重意义或丰富意蕴的语言。那么怎样能让语言充满张力呢?从前面的事例可以看出,语言充实的本质是什么呢?

生:思想充实。

师:所以,要让语言充实,首先要充实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进而获得生活感悟,从而实现用思想来丰实语言的目的。

III 自主探寻

师:下面请拿出昨天印发给你们的材料。(PPT:《为梦,草愿亡》。)昨天已对同学们提出了评点的要求,下面分小组讨论交流。要求:1.学习长处;2.提出问题;3.对不当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4.结合今天所讲内容,从充实思想的角度来思考其语言的表达,并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小组讨论情况,推荐几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生1:我认为可取之处有这几点:①语言文字比较优美,文中大量运用修辞,虽然文章短小,但很精练。②从草对梧桐的梦想,作者告诉我们:虽然在某些方面我们不如别人,但是我们也有优点,与其幻想那些不切实际的,倒不如好好把握眼前的。但是我觉得,虽然作者在最后写明了她主要的意思,但感觉有点头重脚轻,而且对草的梦的转折过快。如果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美了,如第1自然段通过拟人手法,将秋人格化,生动形象,又如“飞蝶般的叶啊”运用了比喻,描绘了叶子下落的姿态……但还是感到不少地方说得太明白。

生2:我曾经也写过很多这方面的文章。不过现在我觉得,一篇文章要出彩,首先立意要新。题目直抒胸臆,点明中心,借草之心喊出自己的梦想。不过我不是非常喜欢这个题目,如果能用含蓄的文字来表达,我会更喜欢。我喜欢第1自然段。可是这里已是凉凉的风,怎么又会是暖暖的了呢?

第2自然段与前一自然段缺少了连接句。

“似乎没有什么生机了”通过与后文的对比,是为了衬托小草的生命力。“拼命挣扎”一词我不喜欢,似有贬义。一个生命的开始就已注定它总有一天要面对死亡,但生命之真谛决不在时间的长短,正如泰戈尔所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使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句话是我最欣赏的一句。所以我觉得还可以加深思考。

“妄想”一词不能用,因为这里不管从小草与梧桐或读者的角度看,草都是值得赞颂的生命战士。

从作者自己的角度看,草有自己的绿,但草不应该明白自己的价值,因为它是一个为梦而亡的战士!

倒数第2自然段前后矛盾,既然释然,又哪来不甘?所以我认为应该进行适当的修改。这里我认为作者中心有些摇荡,本该是在赞颂草的执著追梦,现在却是草最终明白了自己的价值,安然化入土地。所以最后两段应该写草的无奈,并且切合文题,写出这位斗士最终死在追求梦想之路上的壮烈。

师:前面几位同学,评点精准到位,修改意见合理,令我十分佩服。生2的评点更是充满个性、全面细致,语言、思想、逻辑、结构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听了生2的评点和意见,我觉得比我课前思考得还全面,所以我没有再做评点的必要了。那么,下面我们就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有一个问题几位同学都触及到了,就是有的地方表达还不够含蓄,其实这就是缺乏语言张力的表现。下面请同学们一试身手,根据前面提到的“用思想丰实语言”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同学的评点,找出3个句子进行修改,使修改后的语言富有一定的张力。

Ⅳ 亲身体验

(学生修改。完成修改任务后分组交流,相互评点。)

师:我们的修改是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上的,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想的呢?下面我们还是听听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想法。

Ⅴ 作者心声

小叶: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有一个人影响着我,他是我的表哥。表哥学习很努力,学习成绩很好。他常常在学习上帮助我。但我的学习成绩一直赶不上他,我曾暗暗努力,结果还是有一大段差距。我有时想放弃,但最终还是奋起努力。

前几天,我看到了梧桐下的小草,我仿佛就像那小草,知道自己无法长得像梧桐一样高大,但内心还是渴望超越梧桐。我当时确实是这样想的。

Ⅵ 教师试水

师:这是一篇有思考的文章,在此之前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本文作了修改,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略。)老师对本了修改,融入“我”的思考,让语言充满张力。列举几处,谈谈我的思考。

原稿“一棵已泛黄的小草还在拼命挣扎”,表达顽强精神稍显直露;修改稿“一棵已泛黄的小草却依然拼命拽住枯黄底色上的那一丝丝青绿。”增添了“一丝丝青绿”这外在的生命表征这一内容,从而使这一句话包含了“外在表征”和“内在精神”的双重内容。

原稿“南飞大雁”和“冬眠青蛙”两句,本意是衬托小草的品质,然而两者都笑小草无用,语言表达露且浅;另外,“草的命运最终还是死亡”和“只有消亡的结局”表达上还是显得直白,且显得消沉,对小草的精神品质思考还不够深入。修改稿赋予青蛙和大雁以个性,青蛙笑小草“不知营造温暖的家园”,大雁笑小草“无法长出丰满的羽翼”;同时也给小草增添了生命的内涵,既表达了小草面对死亡的坦荡,又提示了其坦荡的原因是“坚守家园”。其实质是“我”赋予事物以“我”的人生感悟和深刻思考。

同学们,老师的修改可能会有许多的不足,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思考。

Ⅶ 总结提升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一句形象的话语概括今天讲课的主要内容。

生:丰满的语言果实,需要思想泉水的浇灌;缺少了思想泉水的浇灌,语言的果实将徒有空壳。

…………

师:或许有同学认为,只要立意明确、材料丰富,就一定能做到内涵丰富,这样的文章也就一定是好文章。其实并不尽然。试看,现在被批的“伪文化作文”、“套话作文”等,你能说他们缺少立意追求吗?你又能说他们没有丰富的材料吗?答案是否定的。关键是缺少了自我,缺少了真情;这样,语言的表达必将显得苍白无力。立意、选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自我的感悟和深刻的思考,懂得去锤炼自己的思想,并且能将其融入到语言表达之中。更希望能把“用思想丰实语言”作为一种理念,并能在作文实践中成为一种习惯,最终使你的作文语言充满张力。当然,今天还只是一个开头,希望课后多阅读,勤思考,积累语言,丰富思想。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上一篇:“韦达定理的应用”教学纪实与评析 下一篇:《藤野先生》双线融合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