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向未来学习

时间:2022-08-01 05:00:28

我们如何向未来学习

在U型理论创始人奥托・夏莫看来,我们需要放弃制度化集体行为的旧机制,以便和最大的未来可能性汇合连接。为了应对自如,领导者必须经常学习如何从最可能的未来运行,而不是陷于过去的经验模式中。

我们有两种学习的源头,一是从对过去经验的反思而学习,二是向正在生成的未来而学习。我们该如何向未来学习呢?

在U型理论创始人奥托・夏莫看来,当对危机的讨论和时代的呼唤开始展开时,可以听到三种截然不同的立场:

――复古运动活动家:“让我们回到过去的秩序吧。”一些复古运动有基要主义倾向,但并非所有的复古运动都这样。复古运动的立场通常和古老形式的以及基于忠诚的灵性相伴而来。

――现状的保卫者:“继续前进就可以了。集中精力应对,完成更多同样的事情,老样子还是老样子。”这种立场基于现代科学唯物主义的主流观点。

――个人和集体转变的提倡者:“难道就没有办法打破过去的模式、调谐至我们最大的未来可能性并从那个地方开始运转吗?”

奥托・夏莫认为,当今的世界形势需要第三种变迁,而这种变迁在很多方面已经开始发生。我们需要放弃制度化集体行为的旧机制,以便和最大的未来可能性汇合连接。为了应对自如,领导者必须经常学习如何从最可能的未来运行,而不是陷于过去的经验模式中。

近日,奥托先生接受了采访,不仅仅谈U型理论,而且阐述了他对于宗教修行、社会危机和科技趋势的观察和思考。

U型理论与宗教中的“修行”

问:作为一个读者,我感觉《U型理论》中的方法跟宗教修行有关,有过禅修经验的人更容易接受,您个人对于佛教或其他的宗教一些方式有无修行?你如何看待宗教和和你目前探索的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呢?

奥托・夏莫:我有宗教修行的经验。但是我不同意有就很容易理解U型理论的看法。

我想区别一下宗教和灵性。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全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层次,也就是说除了信教的人之外,人们开始向更深层次进发,开始关注自身的体验。灵性其实就是和创造力、能量以及承诺的深层源头连接。

现在,许多事情正在发生。你也可以看到,这种觉醒有的发生在宗教组织内部,但大多数都发生在宗教之外。所以我想对此加以区别。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我不关注有组织的宗教社群,而更多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虑。与我合作的组织来自全球各地,组织里的人们有着不同。我想找到一种共通的语言,可以允许每个人都借助这种语言,对既有的却未曾关注的深层次体验有更多的觉察。自然流现(presencing)、与源头连接以及感知等概念都是这种语言的例子,它们并没有很多宗教背景,也不牵扯到宗教意识形态,却能帮助你更加准确地理解自己的体验。

说到底这就是科学的精髓。我对科学和灵性的合一非常感兴趣。我所说的科学就是一种方法,一种挖掘生活数据和自身体验的方法论。这也是我给自己的定位――探究科学和社会变革或领导力之间的关联界面。的确,构成U型理论的三个核心方法之一就借鉴了冥思练习。不过还有两个不是冥思练习的传统。所以有一些关系是确定的。但问题是如何让普通大众获得其精髓而并非只有信仰宗教的人才可以。

我认为我的定位是综合性的,我将许多传统以及我所知的所有修行混在一起。在U型理论中,我使用过的唯一类似宗教的词语就是源头(Source),你可以说这借用了道教的“本源”。其他再无和宗教有关的东西了。

我保留了“源头”是因为除了与道教理念有关系,它也是一个通用的理念。所以阅读时即使无背景知识,你还是能得到正确的理解。但是用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心灵和开放的意志,你可以参考全球任何智慧传统,都会有殊途同归的理念。

不同的传统侧重点不同,对吧?佛教更强调开放的思维和开放的心灵――慈悲。对于开放的意志强调略少。开放的意志来自创业创新精神。U型的右半边(也就是实践和行动的部分)在冥思传统中一般来说侧重相对少一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引入其他方法和工具。

问:如今我们从很多媒体看到,佛教的修行方法在西方的主流社会中很受欢迎。这也许是包括你在内的很多人研究和探索东方智慧的结果之一。你怎么看这个现象呢?

奥托・夏莫:曾经有人告诉我说,高盛投资的一些人现在在做冥思。我说:“哦,太好了,修炼好了就可以更加变本加厉地损害美国本土乃至全球的主流经济吗?”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个体正念的修炼无法解决全世界问题的例子,所以我们需要将正念应用到集体系统中。

对此研究比较出色的可能是卡巴金,他发明了正念减压(MBSR)。他的理念是向全世界介绍佛学修行而非佛教。这说明修行可以无。所以我自己的源头部分在东方,但绝大部分在西方,因为西方也有深奥的传统智慧,值得引入的鲜为人知的智慧。

所有传统智慧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当然,也有一些局限。其中之一就是我刚刚指出的U型的右半边。另一点是U型理论的左半边,基于科学的方式去研究如何感知未知的事物,这也是我认为在集体层面创建觉察力的关键步骤。

所以如果你对比我的方式和传统智慧,你会发现当今有很多在个人层面应用正念的实例。但最重要的事情却没有体现出来,即将正念带到集体层面,系统的高度。这是当今被忽略的一点,也是U型理论想要实现的一个方法以及研发一系列的工具实践的用意所在。

U型理论与新组织行为学

问: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有人觉得这些年你和彼得・圣吉一直在尝试创建一个新的组织行为学的体系,这种说法你认同吗?

奥托・夏莫:我不这么称呼我们的研究。部分原因是“组织行为学”的叫法并不传神,没有真正抓住什么是新东西,现在有太多的组织行为以及系统变革的研究。我认为那没有什么新东西。而真正的新东西或者说在U型理论中提出的新理论是将意识作为一个显化的变量引入到社会系统的理解中。

我们研究社会系统以及实际变革项目中的干预措施,这是我们研究的前沿之处。另一个原因是,我觉得这么称呼太普遍了。你可以这样说,但是太泛泛了。基于觉察的系统变革或基于觉察的行动研究可能更加准确,虽然也不是最好的叫法,但是更加准确。

问:你在中国的学员身上看到什么变化,有什么启发?

奥托・夏莫:我感觉他们的意愿变了,我们更加容易达成共识。所以他们描述的是三个转变。思维的转变,从重复旧习惯到获取新事物,可能是更加有创意的思维方式;关系的转变,从争论、议论和客套这类旧形式到真正意义的对话和集体创造力的发挥;合作的转变,从一成不变的反应式到共创式的合作。这样的转变我看了很多次,所以我将它记下来在今天早晨的课程中分享。

唯一正向、有用的就是向前走

问:如今这个时代,人们越来越慌张。移动互联网让我们大家连接越来越紧密,但换一个角度来讲,手机、互联网、社交网络对社会整体有一个特别大的改变。是科技做错了什么?还是人类做错了什么?U型理论的实践方法可以帮到我们什么吗?

奥托・夏莫:我不能说高科技是好还是坏。科技就是科技。我们怎么看待和运用它,发展进程中的挑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英语“技术”(technology)一词源自希腊语“techne”,是与艺术有关的。艺术意味着创造、做出,这在我看来是技术的根源、本质、根本意思以及未来发展的目的,它可以是一种环境,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出我们更深层次的力量。那么另外一种方法,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趋于被动接受,基本上受制于机器。这是我们全球共同面对这一问题时的两难选择。我所做的努力是推进第一种选择――深化人性的那一个。

根本上来说,我将其看作是历史进行中的一个环节。一二百年前,在西方可能在中国也是如此――当你出生的时候,你的出身、家庭背景就决定了你所有的一切,你的职业、你的发展、你的朋友等等等等。现在,大多数地区出生的时候没有什么是可确定的。你,作为一个个体,要自己做决定。即使你已经开始了一段职业发展道路,每隔5年,也要做颠覆性的改变,以重新发现自己。每个人,团体或社会都在经历着这样的事情。

所以,个体化是一种巨大的潮流。创新、行动以及修为都以个体的形式在发生。传统的旧的社会资源的帮越来越小。我不是在说好与坏,是在讲一个确确实实发生的事情,它在过去400多年一直在发生,只是现在以闪电的速度在进行。

U型理论的中国实践

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障碍

我觉得在开放过程中,首先是一个组织里边每一个人把自己的面具摘下来,把人与人之间的障碍打破,组织之间才能突破障碍。

对于我们来说,如何把报纸办好?我对每周的编务会有五点要求,第一点,在我们的编前会上,任何人不许表扬我,因为我们一般开会就是拍领导,在这个会上我是最高领导,不能表扬我。第二,任何人不许自我表扬,因为只要他表扬领导,接下来肯定表扬自己。第三,开会主要是讲问题,我们每次指定一个人,这个人必须讲问题。而且他一讲,大家七嘴八舌全都讲。第四,让每个人充分发表意见。第五,不许推卸责任。

我们这个做法刚刚做的时候,有人说坚持不了一个月,有人说坚持一个月以后,肯定这个单位就乱套了,大家矛盾多了好多。但是,我们几年一直坚持下来了,而且到年终总结的时候,大家说矛盾少了好多。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人心灵打开了,他的思维打开了,他发现大家讲的全都是工作中的问题,不是针对他,他也不敏感。

跨界实现竞合共赢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

汪晓芳

无论从组织还是从个人,我们现在要有非常开放的一个心态,打破边界最好的方式实际上就是融合。现在我们做互联网金融,把竞争改成竞合,去实现共赢。总结起来,U型理论对我最大的启发一个就是系统化的思维,能够跨界去实现这种竞合共赢,还有一个就是以一个充满激情的心态去做事情,去和人沟通交流。

邀请卖家一起来共创

阿里巴巴组织发展研究员 道一

阿里巴巴的土壤比较注重人,注重变革使命。我们内部有一个领导力课程,叫作三板斧。其中用到工作当中的一个小方法是这样的,开会时我们一般分5组汇报自己的项目,汇报完之后其他4组会提意见,但是别人提完意见之后汇报者就不允许再说话,不能有任何反馈。

开始大家非常难受,但是后来慢慢习惯了,后来有学员自己总结说,一个人能HOLD住自己惯性的力量,会决定他思考的真谛。以前我们立刻反馈给别人的观点,可能跟我们真实想法是很不一样的,HOLD住自己去辩解的习惯,好像慢慢感受到了一些新的东西,这可能就是一种思维的打开。

在阿里内部,比如以淘宝为例,会有非常多的生态伙伴。内部两年前开始推共创文化,我们会和很多卖家、商家一起来商量和制定淘宝上的规则,因为利益共同体多了之后,要制定一些相应的规则,既能保护到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保护商家,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我们会邀请卖家一起来共创,很有意思,我们会听到更多不一样的声音,原来只是猜,通过跟他们一起共创就能感受到既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也能站在商家的角度让这个生态圈更加繁荣发展。

【 延伸阅读 】

未来并非不可言说

在组织学习领域投入了最近10年的职业生涯后,我最重要的感悟就是有两种学习的来源:向过去的经验学习和向涌现的未来学习。第一种类型的学习(向过去学习)众所周知,而且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是所有主要的学习方法论、组织学习最佳实践及途径的基础。相比之下,第二种类型的学习(向涌现的未来学习)还基本上不为人所知。

有些人认为我提出的第二类学习来源是错误的。他们认为学习的唯一方法是向过去学习。“奥托,向将来学习是不可能的。别再浪费你的时间了!”但是在和跨领域和跨行业的领导力小组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我认识到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单靠过去的经验领导者是不能应对现存的挑战的。某些时候,过去的经验对解决当下的问题不是很有帮助。有时在团队中,过去的经验甚至还会对形成创造性答案造成最大问题和障碍。

我对那些著名的领导者和大师级实践者有所认识,发现他们好像运行于通往未来可能性的核心过程,这一过程不同一般,我问自己:我们怎样才能学会更好地感悟和联系即将涌现的未来可能性呢?

我开始把从涌现的未来运行称为“在当下”。在当下是“当下”和“感知”的交融。在当下意味着感知、调整并从个体最大的未来潜能行动,这一未来指的是有赖于我们实现的未来。

上一篇:资产证券化:蓝海起锚 下一篇:小微企业金融债的风险与安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