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立足”创新金融服务

时间:2022-06-26 07:38:57

“五立足”创新金融服务

农村信用社开展金融创新,应注重立足“三农”市场需求,立足“三农”主体实际,立足让客户满意,立足科技手段运用,立足激发动力活力

近年来,金融创新日新月异,但实体经济却未得到有效支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湖南农村信用社的情况来看,“三农”金融服务还难以很好地满足“三农”经营主体的需求,表现在信贷产品少、门槛高、手续繁、价格不优、期限不配等方面,其瓶颈在于金融创新跟不上“三农”形势的变化,并且偏离方向、流于形式。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金融创新一定要找准定位,要立足于“三农”金融需求。

以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为出发点,立足“三农”市场需求,创新服务品种

引入新的信贷品种。针对“三农”发展中涌现的新业态、新主体,引入专门针对各种不同主体的信贷品种,出台相应的贷款管理办法,在贷款主体、准入条件、利率定价、还款方式及贷款期限等方面进行创新。

打造特色产品体系。围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县域小微企业、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等领域,在巩固小额信贷、就业贷款、扶贫贷款等传统产品市场地位的基础上,开发一批能更好满足“三农”客户需求的拳头产品,形成特色产品库,提升农村金融产品多样化。

延伸服务领域。调查表明,单纯的信贷服务已难以满足目前农村经济主体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已延伸到票据、电子支付、信用卡等方面,应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票据业务、网银服务、信用卡透支等需求。

以提高贷款可获得性为宗旨,立足“三农”主体实际,创新信贷产品

扩大抵押物范围。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向,适应农民财产权利的新变化,探索开展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直接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农房抵押、农户宅基地抵押、林权抵押、复垦增加的用地指标抵押,以及厂房、商铺等抵押贷款业务。

稳妥开展质押贷款业务。根据农业生产实际,稳步开办集体建设用地开发项目收益权质押、农产品非标准仓单质押、财政支农直补账户质押、农产品质押,以及特种经营许可证、应收账款、收费权、专利权、版权等质押贷款业务。

创新担保方式。通过抱团增信方式,推广亲友抱团贷款、企业信用联盟、联合授信等业务。尝试引入第三方征信平台担保,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反担保、“承包经营权+信托”等互保方式;依托现代农业产业链上的核心经营主体,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批发市场+商户”等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推广“信贷+保险”“行业协会+中小企业”等担保贷款方式。

创新融资方式。在做好传统信贷服务基础上,逐渐通过贷款承诺、票据、信用证、保函等,扩大信用总量供给。

以提高贷款合意度为目的,立足让客户满意,创新贷款管理

改进授权授信管理。推广一卡通、循环贷等模式,完善评级授信办法,在额度内滚动使用、随用随贷;合理下放信贷审批权限,赋予基层农村信用社一定的贷款审批权限,缩短工作半径;推行“背包下乡”“流动银行”等上门服务,创新独立审批、信贷经理派驻等制度,提高贷款审批效率。

优化审贷流程。大力推进扁平化经营模式,切实解决机构多、环节多、成本高、效率低的流程弊端,按照有利于客户价值创造和内部风险控制的规则优化业务流程,以业务流程为依据调整组织结构,建立相互促进和相互制衡的业务拓展、风险控制、管理协调和支持保障业务流程系统。保持已有的网点、人缘、地缘等传统优势,实现功能围绕流程、产品围绕客户的目标,并通过归并、整合以及建立相应的员工激励约束制度,提高业务活动的效率。

创新贷款定价模式。改变贷款利率一律上浮、一浮到顶的贷款定价方法,根据客户的综合贡献度、业务成本、贷款风险、资金成本等,确定合理的贷款利率水平。

合理约定贷款期限。根据客户所处行业生产经营规律、贷款实际用途和农业生产经营周期,合理约定贷款期限、贷款发放进度及还款方式,增加对“三农”客户中长期贷款的供给,提高贷款供需期限的匹配度。

以提高金融服务便捷度为落脚点,立足科技手段运用,创新服务渠道

强化农村金融物理网点建设。推动农村网点向县城新城区和中心集镇等新兴农村人口密集区域迁建转移,提高农村网点服务辐射面,改善农村网点硬件设施和服务环境。

探索搭建惠农社区银行和电子化金融服务渠道。对物理网点不能覆盖的人口密集乡镇和农民集中居住社区,以便民电子机具切入社区,形成农村金融便利店,打造具有县域特色、符合县域实际的惠农社区银行;对农民居住相对分散、金融需求相对单一的农村地区,通过在农家店、小超市布放POS机、转账电话等形式,开办助农存取款等业务,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存取、结算、汇兑等基础金融服务。

加快构建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平台。抓住互联网金融发展契机,围绕农业产业链中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运作特点和规律,整合线上线下产品和资源,开发特色化服务“三农”互联网金融渠道,实现线上线下无缝隙、24小时无间断式服务。

以提高创新水平为基础,立足激发动力活力,创新体制机制

推行“阳光化”服务。行社总部设立信贷服务中心,支行(信用社)设立信贷服务专柜,全面落实贷款服务“五公开一监督”制度。

探索“专业化”架构。按照银监会提出的“深化银行业治理体系改革”要求,推进子公司制、事业部制、专业部门制、分支机构制改革,完善业务治理体系;构建“边界清晰、权责一致、流程简化、平等制约”的业务组织架构。农村信用社应顺应金融改革和市场经济主体发展要求,推进服务架构的专业化、精细化建设步伐,根据产业发展、科技渗透、市场需求的新变化,针对某个行业、专业,组建专门业务部,切实提高市场响应能力。

实行“人本化”管理。应大力推进客户经理等级制和科学绩效管理的人本化,全面实行信贷客户经理持证上岗,通过考试明确等级资格,并依据等级明确授权,对高等级客户经理明确赋予管集团客户、资本金约束内的大客户和大区域客户的权限。加强对“三农”信贷业务客户经理的绩效管理。通过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和绩效结果运用的循环管理,实现客户经理目标制、名单制、责任制和管户制的“四制管理”,将客户拓展、服务效率、经营质量、风险控制与绩效等级挂钩,形成多干多得的正面激励效应。

舒立凡

湖南省联社副主任

E-mail:

上一篇:为了那一抹农信绿 下一篇:煤炭交易模式创新:从理念到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