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安全立法中应当明确的权利

时间:2022-08-01 03:30:24

浅析网络安全立法中应当明确的权利

[摘 要]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为解决网络安全隐患,我国将于今年制定网络安全法。本文旨在从三个方面分析网络安全立法中应当明确的权利的相关内容,包括权利主体、权利内容与权利客体。为制定该法律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网络安全;立法;权利

【中图分类号】 D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162-1

我国自1996年开始制定关于网络安全保护之规定至今已有18年,在面临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环境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我国关于网络安全之法律保护层级较低,多为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而且在立法过程中指导思想注重管理与监督,过于忽视权利的保护。本文将就网络安全立法中有关权利进行浅析。

一、网络安全法之权利主体

我国现行法律对于网络安全立法多从管理和监督角度出发,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吉林市网络新闻监督管理条例》等,故在此次网络安全立法中应当对权利予以明确规定。在研究权利的保护之前,首先要明确的就是网络安全法中享有权利的人即权利主体。从网络使用中可以看出,主要有三类主体会参与到网络安全中。

(一)国家有关管理机关。有些法律规定由公安部计算机管理监察机构负责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的安全保护管理工作。相对于网络的覆盖范围,仅仅由专门机构负责过于笼统。因此在网络安全法立法中应该明确或另设具体的国家管理机关,以便统一管理、集中解决有关网络安全事项,同时也会贯彻高效便民理论。

(二)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要指专门从事网络事业的人员。相对于使用者具有更为专业的技术,为发展大数据环境具有重要贡献,故在立法中应当从更有助于其研发、创新技术方面赋予权利。立法宗旨不是限制发展,而应是引导创新。

(三)普通使用者。作为网络系统中最为弱势的一方,处于被动情况下,务必应当遵守《宪法》的立法宗旨保障人权为指导思想,从使用者角度维护其合法权益。在立法中应当加强普通使用者权利,并加大宣传网络安全意识,能够在良好利用网络资源同时保障其利益不受侵犯。

以上这三类人是网络安全立法中不可或缺的权利人,属于网络安全的直接参与人。在立法中只有确定了权利主体,才能更好的明确权利的内容与客体。可见,网络安全权利人明确的重要性。

二、网络安全法之权利内容

基于具体权利人之后,从各自特定地位出发赋予不同权利来维护利益。总的来说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明确权利的内容。

首先,从管理与监督维度看。这是与现行有关网络立法是相通的。同时具有一些区别。此次立法不应只明确国家有关管理机关对网络服务提供者与普通使用者的管理和监督权,同时还应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普通使用者与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相互管理与监督权。增加公众的参与性,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其次,从报酬维度看。依据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不难不发现,对于网络安全立法重点指的就是网络信息安全,对于网络交易、网络游戏已经通过部委规章进行了适当的管理。那么在此次立法中,是否应当整合相关网络法律形成统一的网络法律体系,还是只注重网络信息保护,还有待考究。但是可以预见的是无论从选择哪种立法体系,报酬都将是网络得以发展的基本点。明确获取报酬权,不仅有助于促进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完善的服务,而且也有助于网络环境的良好运行。

再次,从隐私维度出发。基于在网络安全立法中重点信息安全,尤其是个人信息的保护,那么完善对个人信息收集、占有、处理、使用的保护。以隐私的角度进行保护,会起到更为完善的保障。不仅对泄露、篡改、毁损他人信息予以禁止,同时还应加强对网络广告的相关规定,有些网络广告随意进入自己空间或者在安装某些软件时附带且无法删除,此种广告绑定行为应该予以禁止。因此,在网络安全立法中应当以类似保护隐私的方式对个人信息维护,以体现保障人权之重要性。

在上述三方面权利基础上,应当着重加强服务的理念。即国家有关管理机构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和普通使用者的分享信息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对国家有关管理机构和普通使用者的信息整理工作,以及普通使用者对国家有关管理机构和普通使用者的信息提供等事项。

三、网络安全法之权利客体

网络安全法的权利客体就是指网络安全法中规定的权利人具体行使权利的行为。在结合上述内容可知,网络安全中的权利客体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即管理与监督行为。除上述提到的国家有关管理机构、网络服务提供者、普通使用者之间管理与监督行为外,同时还应包括自我管理与监督。作为一方网络参与人应就自己的行为负责,即各人责任制。同时自我管理行为与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更为切合。第二类即获取报酬行为。原则上以不违法法律禁止的方式获取报酬的行为都应当予以准许。即法无禁止则可为。但是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时代,法律永远具有滞后性,在不能够协调一致时,则应当以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利益、公共利益为原则。第三类即维护隐私行为。我国现行法律主要规定了举报、控告等行为。即权利人发现自己的网络信息、网络领域被侵犯,即可采取的向网络服务者或国家有关管理机构举报、控告的行为,请求予以补救的行为或者要求相关人员予以赔偿。

除上述三类权利客体外,网络安全立法中还应当明确当权利受到侵犯时采取何种救济途径,补偿或赔偿的范围和方式等。为了权利人更好的维护合法权益,构建完善的救济机制。

综合上述观点,就是笔者对网络安全立法中有关权利分别从三个角度即权利主体、权利内容和权利客观进行的剖析。鉴于网络安全立法之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在今年予以制定,望上述有关网络安全立法中权利的分析能够为其制定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志月,梁梦娇.制定网络安全法保护个人信息[N].法制日报,2013-07-06(003).

[2]陈琪.新疆网络安全监管之法律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11,(04):78-82.

[3]皮勇.网络安全法原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4]谢德.网络安全呼唤“良法善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4-10(A04).

[5]沈耀U.论个人信息网络安全的法律保护[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

[6]孔良萍.网络隐私权和网络实名制[J].科技传播,2010,(06):10.

作者简介:田卓(1990-),女,汉族,辽宁海城人,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上一篇:刍议行政合同的性质 下一篇:“以人为本”司法理念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