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验式心理活动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01 02:02:21

对体验式心理活动课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心理体验;活动课;心理情景;分享体验;反思

一、心理情境是学生产生心理体验的基础

“一石激起千层浪”,特定的心理情境产生特定的心理体验,情境为心理体验提供了发生发展的空间。心理情境的创设关系到是否能够引发相应的心理冲突,关系到是否能够呈现潜在的认知偏差,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在心理活动课中激发心灵感悟、促进心理成长。

首先,心理情境的创设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具有阶段性的,如初一新生存在入学适应问题,初二存在异往问题,初三存在考试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活动课所呈现的心理情境要针对学生具体的心理特点。如果在初一年级开展人际交往专题的心理活动课,那么了解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现象与特点是必要的。初一年级女生经常出现此类烦恼:“我觉得我的朋友不够哥们儿,我能对朋友敞开心扉,告诉她们我的心事,可朋友却很少告诉我她们的心事……”从这类案例可以看出这个年龄阶段的女生认为朋友之间应该彼此毫无保留,没有心理边界,没有心理距离,这是初一女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交友原则,而高一女生之间却很少出现此类问题。所以在创设心理情境时要符合辅导对象的心理发展特征,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真切的内心冲突,引发对心理矛盾的深度思考,产生改善自我的内在动机。

另外,心理情境的创设要求选择恰当的活动载体,学生能否在团体活动中表现真实自我、体验自我,依赖于该活动是否恰当地模拟了现实心理环境,是否能够激发真实的心理体验,所以活动的选择成为心理环境创设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书籍、网络上找到许多活动设计方案,但是,如果生搬硬套地将活动纳入活动课,也许所激发出的心理感受会偏离此次活动课的目的。活动再现了生活情境和心理情境,可以将学生的心理外化出来,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出现相应的心理体验才能为接下来的体验升华建立基础,所以,在选择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到活动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可以从活动课的目的来修改或者自主设计活动。

一般来说,活动的选择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与日常生活关系越密切的活动情境越能激发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才能在重新体验中反思以往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例如,“信任背摔”是一个经典的信任主题活动,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学生在背摔动作前后能够体验到强烈的心理冲击,这项看似平常简单的活动项目,却真实地检验了自我对他人的信任程度并能够引发学生对于信任的反思,从而修正或重新建构自己对信任的认知。

二、分享体验是学生心理成长的催化剂

团体活动后的体验分享环节是学生从浅层体验升华为深层认知的过程,这一环节可以说是心理活动课的点睛之笔,学生的体验在这一阶段中从感觉经验转化为认知观念,只有这样,活动课的影响才能扩大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强化了新的意识或更新了以往的观念。

学生通过分享体验可以了解自我、澄清自我。作为未成熟个体,学生对自我的情绪、人际关系、学习、意志、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并不是很清楚,了解自我是完善自我的前提,学生将活动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其间会有一个观察、描述、总结的过程,这是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可以将自我的模糊概念清晰化,明确自我的心理特点。例如,学生在“做情绪的主人”活动中分享这样的体验:“我以前经常因为一些小事闷闷不乐,也常常因为动怒而得罪同学,可我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情绪有这样的特点,也从没意识到要合理调控情绪……”

分享体验是认识系统和同辈关系的重建。每个参与活动的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带着各自的成长经历来到活动中,所以同样的活动可能会在学生心中激起不同的心理感受,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是不尽相同的,分享恰好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分享各自的体验就像是换一种角度看世界,学生能够有机会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念,从而产生思想的碰撞或融合。另外,学生之间在分享的时候开放心灵,以最真实的自我呈现在同辈人面前,打破以往的交流状态,体验他人的赞赏与接纳,给予他人信任和认可,使得同辈之间的关系迈出新的一步,并且这种交往相处经验也可以迁移到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中,这对于学生各种社会关系的重建有着积极意义。

不过,分享体验环节经常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是应该有目标地表达还是表达所有的感受?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具体的辅导目标设定分享的问题,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集中分享经验。另外,有些学生不愿意开放自己的心灵,不愿意畅所欲言,认为这属于自我的隐私,根本不愿意谈自己真正的体验,对表达自己的看法心存顾虑,担心课后受到同学的取笑或者议论。有人认为学生在课上应该完全袒露心声,这样才能达到心理成长的效果。笔者觉得要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恰当地自我表露,以引起学生之间产生共鸣、达到认知上的升华为目标。

三、课后反思可以强化学生的行为意向

课后反思是心理活动课的后续工作,学生在活动中作为参与主体所得到的感受可能会受到自身性格、外界环境的局限,无法全面认识自我,课后反思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学生可以抽离出自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自我进行再认知,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行为表现有更为客观的认识,是一种自我挖掘、自我发现的自我教育方式。另一方面,课后反思通过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分析、归纳和总结,细细咀嚼在活动中得到的感受和体会,可以进一步深化自我认知,并从而产生强烈的行为意向,达到内心成长和人格完善的目标,而不至于蜻蜓点水,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是对心理活动体验的再消化,通过写反思日志、活动感受或课后感想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更新,了解自我当前的心理状态或特点,并澄清自我,形成价值观,作出积极的选择。如某学生在活动感受中写道:“在这次人生价值观拍卖活动中,我没有选择出自己的目标,现在想来我会选亲情、友情、孝道、欢乐、诚信、名牌大学和智慧。通过这次活动我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及要做的事情,我懂得了: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学会抓住时机。”

体验式心理活动课追求在体验中升华认知,在体验中使心灵成长,这是心理活动课的价值所在。但是,如何使学生在浓缩的活动中汲取心灵养分,如何在活动中触及学生内心,在深入中使之生成智慧,获得心灵成长,却是每位心理活动课组织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稿件编号:101022002)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第四中学,北京,101100)

上一篇:归因理论指导下的师生沟通 下一篇:呵护心灵 照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