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比较与运用

时间:2022-08-01 12:22:45

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比较与运用

摘要: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作为两种基本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基本教学方式,不可厚此薄彼。通过文献分析与归纳总结,立足于教育现状,认为在教学中需要对两者进行整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应当互相补充,相互依靠。携手发现学习与接收学共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有意义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38-02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未来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教育对教学的要求需更加合理和全面。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作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其划分标准则是根据知识的获得途径不同而决定的,即知识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独立学习获得的,还是接受他人的思想形成的不同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各有其独自的特点。当前的教育对怎样将这两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和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1.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特征:“有意义接受学习”这一概念由奥苏贝尔提出,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必须依据周围世界的观察与发现,依据接受学习来获得知识信息。他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的来源和学习过程的性质将学习划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以同化的过程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并且使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奥苏贝尔所说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的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非任意的实质性和非字面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发生作用,实质性联系是指联系不仅仅存在于字面,而是存在于学习者真正理解了学习内容的意义中。

2.发现学习的特征: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不论是在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所作的发现还是科学家努力于日趋尖端的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起来和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而已。”发现学习要让学习者亲自去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这种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探索与研究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具有注重内在动机、学习过程、直觉思维、信息的提取等特征。学习者的智慧潜能在发现学习过程中能够开发,学习者在亲自参与发现活动时,自己会主动地按照一种促使信息迅速地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获得信息,更加有利于学习。

二、有意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接受学习就是发现学习,然而实际教学中,它们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①两者统一性:有意义学习和发现学习就如同一条数轴上的两个方向,零点作为两种学习方式的分界线,两者缺一不可。其统一性主要体现在:首先,有意义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是个体认知结构的一种同化与顺应,两种学习方式均强调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并且这种联系也可以视为学习的动力因素和目标。其次,学习过程中两者对学习者个体主观性发挥方面均很重视,有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都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②两者相互渗透: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有意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并非是绝对的分裂与对抗的关系,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发现学习中有接受学习的因素,接受学习有发现学习的因素。学生个体在学习中并不是空着头脑进入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由于新知识既是一种同化的过程也是一种顺应的过程。两者学习方式作用于学习过程,这是相融的结合,是学习者个体对新知识、新符号等各种新元素的构建过程。由于学习者并不是单一的知识性接受容器,而是个体大脑通过对新材料进行加工,用已有知识同化或顺应新知识,使已有知识在同化或顺应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增值。也就是使学习者在知识学习中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明白其道理,这里的道理就是指接受学习的表现,而发现学习要从性质上改变认知结构,需以接受一定数量的知识为基础,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2.区别。有意义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教育理念不同。有意义接受学习方式是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的有效方式。发现学习方式是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时间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有意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内容不同:学习内容是知识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的学习内容构成了不同的知识系统,不同的学习内容也决定了学习方式的不同。发现学习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应将教材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要让学生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独立学习新知识,发掘新内容,使新知识、新内容成为学习者知识结构中新的构成因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倡导者则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构成和认知水平,把新知识和新教材通过讲授法以及演示法等方式以定论的方式向学习者呈现,学习者只需要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接受,并且这种接受和理解需要在教师有系统、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②思维的过程要素不同:学习是一种知识不断更新的过程,思维作为人类特有的学习潜力在学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同的学习方式需要不同的逻辑思维。发现学习过程对于发散性思维能力比较重视,涉及对不同学习内容的辨别、假设、选择、整合、表述概念、规则,等等。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则强调新旧知识间的同化。在这一过程中虽涉及到部分内容的辨别、概括等思维活动,但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未涉及提出假设、验证和发现新概念与规则等发现学习所注重的过程与发现学习所需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因此,发现学习与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思维过程有着很大的不同。

三、发现学习和有意义接受学习在课堂教学的整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以讲述知识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一味的去接受知识,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机器,教学随之成为机械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机械式。学生获得知识信息无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的方式,一种是发现的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使用的条件。

1.“发现学习”能够培养能力,有意义接受学习能够扎实基础。对于学生而言,有意义接受学习有基础性的作用,接受学习是掌握知识的基本能力,学生通过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掌握概念、定义,形成了基础的知识体系。接受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基本知识,扎实了基础知识,这样为“发现学习”提供了知识的基础,学生才有能力进一步运用发现学习来探索更多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2.携手发现学习与接受学共进。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绝对的接受学习,也没有绝对的发现学习,二者总是相互交替,有机结合的。接受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发现是为了更好地接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教材中的概念、名称、事实、规定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让学生适用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知识的传授离不开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求适当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38.

[2]霍宝金.教育学文集(上)[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刘小林(1987-),女,汉族,辽宁海城人,宁夏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上一篇:注重教学过程 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下一篇:本科生《网络防御技术》课程的实验设计方案初...